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钙基吸收剂吸收和释放CO2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CaO及白云石煅烧产物吸收CO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aO作为吸收剂,在CO2体积分数为20%的气氛下,当反应温度为550 ~700 ℃时,CaO能有效地吸收CO2;当温度为800°C时,生成的CaCO3开始分解,870 ℃时分解速率最大.白云石作为吸收剂,其热分解分为两步,在N2气氛下,这两步的反应温度范围有所重合;在CO2气氛下,所生成的CaCO3分解温度提高,两步反应区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煤中氯的分布及燃烧过程中氯析出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测定了我国41种煤中氯含量,分析了我国煤中氯的分布特性。选取了两种中等氯含量的五阳贫煤和兖州烟煤在马费炉内进行了不同温度和燃烧时间的煤燃烧残渣中氯含量的测定,从氯平衡角度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氯的析出特性,为下一步减轻煤燃烧过程中氯化物的排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燃煤过程中添加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煤炭的燃烧过程出发,分析了燃煤过程中热值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实验测定、理论计算和文献查找,证明添加剂能够降低燃点、促进燃烧、增加热值,并提出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添加剂一方面促进煤的盐基交换,使煤成为着火性能较好的腐植酸盐,另一方面使煤分子断裂成相对较小的分子,有利于析出挥发分和煤的热传导。同时使用不同的添加剂,可以在不同温度下释放出活性氧,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添加剂的作用机理为添加剂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煤燃烧过程中氯析出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石英管管式炉进行试验,研究了温度、气氛、空气流量、停留时间对煤中氯析出特性的影响。燃烧过程中煤中氯基本上是以HCl形式析出。200℃开始氯析出,到600℃时90%氯已析出。1000℃氧化性气氛燃烧时,煤中氯的转化在10min内基本完成,过量O2对转化率影响不大,但O2量不足却会造成HCl转化率明显下降。最后给出了煤燃烧过程中氯析出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以乙醇胺(MEA)为吸收剂,吸收燃煤电厂烟气中的CO2,在吸收剂中添加抗氧剂1010(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以减缓MEA的氧化降解。研究了抗氧剂1010的添加量对MEA吸收CO2的吸收速率和吸收量的影响,应用红外分析仪对MEA的氧化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抗氧剂对MEA的抗氧化机理,结果表明抗氧剂1010能够有效降低MEA的氧化降解,当抗氧剂用量为吸收剂用量的0.15%时,吸收剂会保持较大的吸收容量和较快的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几个重要方面论述了煤燃烧过程中铬迁移转化和排放控制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和我国各地的煤中铬的含量情况。对铬在燃煤过程中的迁移转化机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说明。最后简要总结了铬排放的控制技术,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今后铬释放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燃煤高梯度磁选脱硫脱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SLON-100立环脉动高梯度磁选机,对原煤进行了湿法磁选脱硫、脱灰的试验研究。在热量产率为91.38%时,脱硫率和脱灰率分别达到40.80%、52.62%;在热量产率为74.88%时。脱硫率和脱灰率分别达到56.34%、62.97%,为燃煤磁选脱硫、脱灰的工业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93kW半循环热水锅炉上考察了土耳其年轻泥煤水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锅炉燃烧分为初次加煤和二次加煤。取样采用EPA-通用取样系统。实验用煤水分15.33%.21.40%、38.70%的安卡拉煤,和水分为19.90%的安卡拉煤与南非煤的混煤。结果表明,中等水分煤的颗粒物排放量最大。  相似文献   

9.
钙镁复合药剂处理煤泥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难于自然沉降煤泥水的处理方法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了煤泥水的特点,试验研究了CS投药量及氯化钙和硫酸镁不同质量配比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CS-PAM混凝法处理煤泥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及实际应用条件,并分析了CS和PAM混凝机理。  相似文献   

10.
燃煤中砷、汞的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子荧光分析技术,对东北某地1、2号钻孔原煤样、浮沉样、矸石样及配煤煤样在燃烧过程中的砷、汞特征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表明:小于1.3级浮沉精煤中砷的挥发温度可提前至1 000℃;低温条件下的矸石自燃可导致40%的砷和90%的汞挥发逸出;配煤中砷有着与自燃煤完全不同的燃烧特征,即1 100℃时配煤底灰中保存有75%的砷不挥发。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mental guide to commercial use of fluorine pollution control during coal combustion, with fluorine pollution control during coal combustion in mind,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theory of combustion fluorine retention technology. Feasibility of fluorine retention reaction with calcium-based fluorine retention agent was analyzed through thermo-dynamic calculation during coal combustion. By simulating the restraining and retention effect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alcium-based sorbets on vaporized fluoride during experimental combustion using fixed bed tube furnac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ored the influential law of such factors as combustion temperature, retention time, and added quantities of calcium-based sorbets on effects of fluorine retention.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adding calcium-based fluorine retention agent in coal combustion has double effects of fluorine retention and sulfur retention, it lays an experimental foundation for commercial test of combustion fluorine retention.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0476032);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2004035555); New Century of Talents Scheme Projects of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RC-04-04)  相似文献   

12.
During the fixed bed tube furnace combustion experimental study, stimulated the calcium-based sorbent grain size and microstructured influencing factors to explain the fluorine retention effect influence law, and expounded the combustion fluorine retention agent developing principle, and probed into the high-temperature fluorine retention agent technical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alcium-based sorbent particle grain size and pore structure also have the bigger influence on the combustion fluorine retention effect, and reducing the calcium-based sorbent particle grain size and improving the calcium sorbent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at very high temperature to enhance the fluorine retention effect is the important approach to the fluorine retention agent developmen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0476032);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2004035555); New Century of Talents Scheme Projects of Universities in Liaoning Province(RC-04-04)  相似文献   

13.
流化床煤燃烧过程中砷析出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财胜  李方文 《煤炭学报》2005,30(1):109-112
通过流化床燃烧实验,研究了煤燃烧过程中砷的析出特性,并根据煤的浮-沉试验探讨了煤中砷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砷析出率随燃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600~700 ℃时,燃烧温度对砷析出率的影响较小, 700~900 ℃是砷析出的主要温度范围且燃烧温度对砷析出率的影响显著;砷析出率随燃烧时间的增加而增大,但前10 min是砷析出的主要阶段;砷在煤中主要以有机态和无机态两种形式存在,无机砷主要赋存在黏土矿物和硫铁矿中,砷析出率随煤中有机砷比例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燃煤过程硫排放与煤质特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煤燃烧过程中硫的释出率进行了研究,考察了815℃下全硫、形态硫、灰分、灰成分、煤种等煤质因素对硫排放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燃煤过程硫的释出率与煤质因素密切相关,尤其硫分及矿物质对硫释出率有很大影响。煤中排放硫含量及硫释出率随全硫含量增加而增加,不同形态硫的影响则各不相同;煤中碱性氧化物对硫释出率主要起抑制作用,煤的自固硫性主要体现为CaO的固硫作用,Fe2O3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不同煤种燃烧过程的硫释出率差异较大,无烟煤的硫释出率明显低于烟煤。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水蒸汽对煤燃烧的影响,以黄陵烟煤和晋城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在流化床多功能试验台上对比了水蒸汽加入前后煤的富氧燃烧性能,获得了水蒸汽对燃烧特性及SO2析出和石灰石脱硫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对流化床空气燃烧试验台架的简单改造即可实现煤在21%~40%富氧气氛下安全、稳定的燃烧。O2/CO2气氛下,随着O2体积分数的增加,炉膛温度上升,燃烧效率提高,SO2的析出量逐渐增加;石灰石脱硫由直接硫化转变为间接硫化,脱硫效率明显增大。水蒸汽对燃烧的影响更多的体现在水煤气反应等化学作用方面;水蒸汽加入后燃烧温度稍有降低,燃烧效率增加;SO2的析出量减小。此外,水蒸汽的加入明显促进了石灰石颗粒内部固态离子的扩散,石灰石的脱硫能力增强,尤其是在间接硫化时。  相似文献   

16.
王春波  冯涛  雷鸣 《煤炭学报》2015,40(3):665-670
利用自制的等温热重装置及NO测量系统,对煤粉及煤焦进行了等温燃烧实验,研究了挥发分与焦炭燃烧耦合作用及同步NO释放特性。结果表明:煤粉等温燃烧过程中,挥发分对焦炭燃烧同时存在促燃和“抢氧”作用。随着温度降低,挥发分对焦炭的促燃作用增强,“抢氧”作用减弱。温度升高,挥发分NO和焦炭NO转化率均呈上升趋势,焦炭NO贡献率升高。煤的煤化程度降低,挥发分对焦炭的促燃作用和“抢氧”作用均增强,挥发分NO和焦炭NO转化率均上升,焦炭NO贡献率升高。不同氧气体积分数下,均存在挥发分对焦炭的促燃作用。环境氧气体积分数降低,挥发分的“抢氧”作用时间延长,挥发分燃烧段和焦炭燃烧段出现分离趋势,挥发分NO和焦炭NO转化率均下降,焦炭NO贡献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煤在燃烧过程中氯、硫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的燃烧方法,提出了在AFBC系统中二氧化硫与氯化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实验的结果表明,烟道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随着氯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而且卤化盐的存在也有利于二氧化硫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王萌  吴昊  刘浩  杨宏旻 《煤炭学报》2013,38(6):1072-1077
以徐州烟煤和娄底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在水平管式炉上对比了O2/N2和O2/CO2两种气氛下NO的析出释放规律,获得了O2/CO2气氛下,温度、氧气体积分数、石灰石添加剂与煤种对NO排放量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高体积分数CO形成的还原性气氛是导致富氧燃烧条件下NO排放总量低于空气气氛的主要原因;700~900 ℃时,升高温度对两种气氛下NO的释放均有促进作用,O2/CO2中两种煤对温度的变化更为敏感;O2体积分数增加能够促进两种煤NO的释放;CaCO3的加入在两种气氛下都能对NO起减排作用,在O2/CO2气氛中的减排效果要优于O2/N2气氛;高含氮量煤种的NO排放总量更大,但转化率低。  相似文献   

19.
以3种具有不同煤阶的原煤作为试样,将其热解后制备的焦炭与原煤采用2种方法进行实验:混烧和分别燃烧,在973~1 373 K范围内研究了NO的生成规律.研究发现,焦炭和原煤混烧生成的NO大于其分别燃烧时生成的NO的总和.而且当焦炭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13.04 %时,随着燃烧温度的提高,2种方法所得NO的差异还有增大的趋势.在此温度范围内,当混烧时,焦炭对NO的主要作用表现为对其前驱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