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上海徐汇西岸三港线游客集散中心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筑,在权属和交通组织上具有高度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以访谈内容为基础,将该项目放在流线、身体与加速三个关键词下进行解读。三线港渡口以公共交通流线系统的编织作为构建公共性的途径,以创造身体与建筑的动态场域作为空间塑造的目的,以加速体验下的水平势能作为建构与建造的基础,揭示出当代基础设施建筑实践的"城市性"及其运动属性,并反映出对于建筑学讨论的语汇和视角进行革新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大陆开设建筑学本科专业的250余所建筑院校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评估结果,借鉴中国城市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三级八等。论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教学从办学、师资流动和毕业生流动三方面展开;科研从科研方向、学术期刊两方面展开;学术组织选取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三个,分析学术组织中人员组成对院校的影响,最后对相关论述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一、景观建筑的兴起 广义建筑学提倡“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高度概括了二十世纪建筑学发展的历史。上世纪初,建筑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发生了一场革命,出现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和一系列的规划理论,功能分区、花园城市、新城建设……。但是,城市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变得拥挤不  相似文献   

4.
闫超 《建筑技艺》2020,26(8):80-83
在当代关于建筑与结构关系研究的语境下,结构表达是建构空间体验的核心问题,而身体又是衡量结构表达的关键媒介。从建筑结构的具身感知出发,讨论了身体与结构之间形成通感经验的基本原理;进而对身体维度上结构真实性与表现性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思辨;最终对建筑学中结构形式表达的具身化程度及其在当代数字建筑学中的意义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15,(4)
<正>学·思1请谈谈中日建筑学教育的区别?日本建筑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其一是本科四年的学制安排,例如我所在的早稻田大学,大学一年级是不细分专业的,建筑学的学生也要去上其他专业课程,三年级的时候会对专业细分,一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建筑学专业,一部分去学结构,另一部分去学景观,但是毕业设计要三个专业合作一个项目,各自汇报自己专业的内容。也就是说大家都有建筑学的背景,这些学生很可能以后也会一起合作项目,所以  相似文献   

6.
窦平平 《时代建筑》2015,(2):83-85,75,82
文章围绕三个议题,就当代建筑学语境下的蚕室建筑与9位观展嘉宾进行了讨论:如何看待蚕室建筑;蚕室建筑涉及建筑学本体的哪些问题;蚕室建筑对当代建筑实践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研讨嘉宾为冯果川、冯路、傅筱、郭屹民、李兴钢、刘克成、张雷、周凌、庄慎。  相似文献   

7.
文章着重在建筑生态语境中探讨“新三届”建筑学人的历史角色.作为中国当代建筑生态语境中一个极为特殊的复兴型知识群落,占据了优势“生态位”的“新三届”建筑学人承担了中国建筑“新启蒙”的时代使命,从建筑学的学科再造、建筑实践的疆域开拓及建筑界的系统组织三个方面,对当代中国建筑生态产生了不可替代的深远影响,其历史贡献极为突出,而发展局限亦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日本建筑的空间》《向日本城市学习——城市设计向东看》《日本建筑与威权》三本日本城市和建筑空间研究著作的学术背景、研究方法和主要论点进行了介绍。三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能以形式分析、环境体验,甚至建造技术为基础进行立论,清晰地体现了城市和建筑空间研究的建筑学视角,可以与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和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相互补充。对于本质上需要"可操作性"的建筑学科,这一视角尤其重要。三本书不仅能增进中国读者对日本城市、建筑及历史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学习城市和建筑空间的研究方法,进而启发对于中国城市和建筑与文化发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面对当代城市的复杂语境.建筑学如何延续自帕拉蒂奥以来的将”城市作为建筑学对象”的传统?本文通过对著名理论家安东尼·维德勒相关话语的解读.将当代建筑学理论话语的两个关键词——图式与城市联系起来.解析出当代城市语境中建筑学图式的两个重要议题。一是当代城市语境与建筑学图式的关系:二是数码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二议题基础上.帕拉蒂奥的传统有可能以新的形式延续。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由笔者与张永和教授的多次访谈内容整理而成。访谈内容以建筑教育为主题,从本体建筑学、超越专业的建筑学、建筑育人三个方面展开,呈现了张永和对建筑学的核心知识、作为设计学基础和通识教育的建筑学,以及教学体系的策划、教育建筑的设计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尺度的景观设计案例,指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通过先期设计确立场地的限制性景观、环境体系,以实现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与景观、环境的共生和融合。  相似文献   

12.
日本后泡沫经济时期以来,出生于1970年代的建筑师开始活跃于日本建筑舞台。他们深深植根于日本建筑的基础,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变化,以往被强调的统一声音,被不同声调的优美合唱所取代。在当今复杂都市文化的背景下,他们以一种极度包容的姿态尝试着自己的建筑观察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李大椿 《建筑创作》2009,(9):154-158
本文借助台北市的一个方案实例操作经验,从城市填充与填充建筑、流行文化信息、城市肌理及开放空间功能等课题切入,说明文化发展因素在城市填充与填充建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薛求理  孙乐 《新建筑》2012,(3):89-95
黑川纪章是日本著名建筑师,其设计作品遍布日本和世界其他城市,他提出的"共生"理论更是影响了几代学人。在其事业处于巅峰的1980年代,黑川纪章来到中国,开启了他在中国20年的设计历程。通过回顾黑川纪章在中国的3个代表性作品,试图为中国和日本当代建筑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和佐证。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有着完整的现代建筑发展史,日本建筑师凭借着其一代代的传承与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在每一代建筑师的努力下,日本每个时期的建筑都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对比现代主义时期,日本当代建筑已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本文将结合日本建筑师的代际关系与时代背景,纵向解读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演变并剖析日本当代建筑设计倾向转变的原因,同时,以师承关系为主要线索,通过对日本当代几位重要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及其创作观念的分析,总结出日本当代建筑设计的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16.
Saeid Moradi  孙澄 《华中建筑》2012,(12):171-175
近年来,伊朗许多旧城区的建筑都变得破旧不堪,探索针对旧城区的改造方法对建筑师、规划师和当局政府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该文通过对伊朗旧城区建筑改造的3种方法的比较分析,认为伊朗传统建筑不仅包括建筑的审美和结构性因素,还体现了对环境和文化因素的极大尊重,如果能够充分重视传统建筑中的这些特点,并将它们有意识地应用到新建筑设计与旧建筑立面改造中,将有助于建筑师设计出与环境、文化和谐共生的建筑。  相似文献   

17.
殷实  徐燊 《华中建筑》2011,29(8):27-30
日本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中一直扮演着异军的角色.细观日本建筑的发展,可以察觉到很多建筑师之间的传承性.该文通过分析东京工业大学建筑学系的传承脉络,以及各建筑师的住宅设计手法和理论,来阐释日本建筑的发展和传承特征.  相似文献   

18.
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日本传统建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以之比对这几个特点在日本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谈起,说明日本现代建筑从传统建筑中吸取营养所取得的成就,由此析出当今日本建筑风格形成的源泉,以期国内建筑同行得以借鉴。  相似文献   

19.
解读获普利兹克奖的三位日本建筑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丹下健三、桢文彦和安藤忠雄三位建筑师的作品和思想的探讨,尝试归纳出分别以三位建筑师为代表的日本现代建筑的三个动向,并引发对日本建筑如何保持其多样性和创新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介绍了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思考和表达本国建筑传统。在20世纪30至40年代的民族主义背景下,这一主题引起了很多日本建筑师的注意,他们热衷于将现代建筑表现为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一个倾斜的瓦屋顶。但也有日本建筑师认为这只是对中国建筑的继承而非日本建筑本质的转译,并进而在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发展了自身的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