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我院2004年2月-2009年5月门诊、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DCM)者60例,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6~61岁。DCM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有心脏扩大,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可合并栓塞、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UCG)表现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明显,左室舒张末期内径≥2.7cm/m^2,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近年来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1990年以来死亡的50例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50例患者男性42例(84%),女性8例(16%),平均发病年龄40±14.6岁。生前均接受过地高辛及利尿剂治疗;37例(74%)接受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发病后存活期为2个月至22年,平均4±4.6年。49例(98%)死于心功能恶化和(或)心律失常,1例(2%)死于肺栓塞。发病后1、2、3、5和10年病死率分别为24%、38%、60%、80%和92%。结论:DCM患者尽管接受目前常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3.
零达红  凌佩莹 《内科》2007,2(5):749-750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以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伴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血栓和猝死。至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预后差。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后,5年生存率仅40%[1]。笔者将本院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DCM的126例患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分析,探讨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房室大小及心功能的关系,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26例DCM患者中,男87例,女39例,年龄16~83岁,平均(38±7)岁,诊断标准符合WHO/ISFC心肌病的定义和分类[2],并排除右室心肌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曲美他嗪对老年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DCM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41例,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65~75岁,平均年龄(71.3±4.7)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标准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标准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年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和血浆脑利钠肽(BNPo结果两组治疗后NYHA心功能分级、LVEF、6MWD、BNP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治疗组NYHA心功能分级(2.1±0.3),对照组(2.5±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LVEF为(51.1±4.5)%,对照组LVEF为(43.1±5.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MWD为(364.1±21.6)m,对照组6MWD为(280.0±22.4)m,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BNP为(113.0±22.4)ng/mL,对照组BNP为(221.6±26.4)ng/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曲美他嗪能改善老年DCM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 ( DCM)是一种原因不明有弥漫性心肌损害的慢性心肌疾患。随着心脏影像学的发展以及诊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该病有增多的趋势。为提高对 DCM的认识 ,根据文献 ,结合我科 1990年以来收治的 2 4例 DCM患者资料 ,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 2 4例 DCM均是首次住院患者 ,男性 10例 ,女性 14例 ,年龄 2 5~ 77(平均 4 8)岁 ;住院时间 3~ 2 7天 ,平均 12天。临床表现 :气急、呼吸困难 2 0例 ,心慌 10例 ,咳嗽 4例 ,昏厥 2例。入院主要表现 :心力衰竭 18例 ,心律失常 4例 ,昏厥 2例(其中脑梗死 1例 ,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DCM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36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律失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而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d,分别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TnI水平变化情况,评估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复苏及卒中)风险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 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TnI水平较非他汀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非他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16例次(48%),他汀组14例次(42%);非他汀组因心衰再住院16例次(48%),他汀组11例次(33%),P〉0.05。结论: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DCM患者的cTnI水平及预后无明显影响,对心衰住院率亦无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72例DCM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他汀组及非他汀组(各36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律失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两组均常规抗心力衰竭等治疗,而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d,分别随访1年,观察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cTnI水平变化情况,评估随访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脏骤停复苏及卒中)风险及心力衰竭再住院率。结果: 他汀组治疗3个月后cTnI水平较非他汀组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非他汀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16例次(48%),他汀组14例次(42%);非他汀组因心衰再住院16例次(48%),他汀组11例次(33%),P>0.05。结论: 低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对DCM患者的cTnI水平及预后无明显影响,对心衰住院率亦无明显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8.
28例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患病因素、临床表现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6年-2008年在我院住院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毒性心肌炎与DCM的发生密切相关,体液、细胞免疫反应所致心肌炎亦可导致和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此外,遗传、代谢异常、中毒、药物等亦可引起本病.28例DCM临床均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发生猝死.联合应用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诊断,首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论 DCM近年发病率呈增加趋势,治疗上应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和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纠正各种心律失常和减少栓塞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中心室肌致密化不全(NVM)的识别及临床诊断。方法:收集2006-09-2010-09期间在我院初步诊断为DCM的住院患者共551例,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脏磁共振等)、诊治过程以及随访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51例患者中,经超声心动图及心脏磁共振发现并确诊为NVM的患者34例,占DCM总数的6.17%,其检出率从2006年起呈逐年上升趋势。34例确诊为NVM的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32例(94.12%)出现心电图异常;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34例均可见NVM的典型改变(100%),其病变部位均累及左室;20例NVM患者平均随访(23±11)个月,4例死亡,主要死因为心力衰竭加重。结论:NVM患者以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就诊,在DCM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测时要注意识别DCM的病因之一———NVM,其检出率将会逐年上升。由于NVM预后不良,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心脏移植为终末阶段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蔡广  李国璋  吉俭  黄燕平 《心脏杂志》2004,16(5):457-458,461
目的 :观察 1,6 二磷酸果糖 (FDP)治疗扩张性心肌病 (DCM)急性心力衰竭 (心衰 )的疗效。方法 :将 6 2例DCM并发急性心衰患者随机分成FDP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FDP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FDP静脉滴注 (5g ,每日 2次 ,10d) ,10d后观察心功能变化及用心脏二维超声测定心脏结构变化。结果 :FDP组DCM心衰患者心功能纠正总有效率为 97% (30 /31)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81% (2 5 /31) ,超声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每搏量、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治疗前好转 ,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 :FDP对DCM急性心衰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原发性心肌病(DCM)是原因不明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突出的表现是左心室及左心房扩大,亦有两侧心室扩张者。因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故又称为充血型原因不明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室腔内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猝死。目前对其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着重讨论DCM的病因和诊断。1 病因1.1 心肌慢性炎症或后遗症 许多研究证明,DCM可能系病毒感染所致。炎症急性期表现多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心脏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心脏逐渐增大,症状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射血分数降低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逆重构(LVRR)的预测因素及预后。方法:纳入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雅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新诊断的射血分数降低的DCM患者82例,经过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后,根据LVRR标准分为发生LVRR组和未发生LVRR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阳性率、LGE评分及随访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再住院、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原性死亡)发生率。Logistic回归分析LVRR的预测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82例DCM患者经过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后,39例(47.6%)患者发生LVRR,43例(52.4%)患者未发生LVRR。发生LVRR组的左束支阻滞(LBBB)发生率、心率、治疗前后LVEDD、LGE阳性率、LGE评分均低于未发生LVRR组(P均<0.05)。发生LVRR组经过标准化的药物治疗前后LVEF均显著高于未发生LVRR组(P均<0.01)。平均随访(21±7)个月。多因素L...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缺血性心肌病 (ICM)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诊断为 ICM的 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患者均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冠心病史 ;以老年男性多见 (80 .4% ) ;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超声心动图多数显示左心室扩大 ,室壁运动呈节段性运动异常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 <45 %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呈 1支或多支血管病变 ,血管狭窄平均 >75 % ,甚至完全闭塞。结论  ICM以老年男性多见 ,临床以心脏扩大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酷似扩张型心肌病 ,冠状动脉造影是可靠的鉴别诊断方法。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 ICM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毕四锐 《心脏杂志》2006,18(2):228-230
目的评价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老年人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148例老年DCM心力衰竭患者作研究对象,按随机化原则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4例)。对照组为依那普利,加上基础用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观察组为对照组用药加上螺内酯。治疗6周后复查两组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后两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增加,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有减少,24 h室性早搏(VA)数也均有减少;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显著增加。两组均未发现高血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在老年DCM心力衰竭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常规加用螺内酯联合依那普利的治疗有效、安全,可显著改善左室重构和防治猝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老年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体会,以提高今后临床工作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心内科于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87例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表现,同时给予综合治疗方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病程普遍较长,其临床表现以快速性心律失常、右心扩大、右心衰竭等为主;心房纤颤、心房增大、心房早搏、心室增大、心室早搏以及ST-T改变是最主要的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表现。(2)经综合治疗后,本组87例患者中显效31例,有效44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6.21%;其中43例患者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亡原因为重度心力衰竭,1例死亡原因为并发肺部感染与呼吸衰竭,死亡率为2.29%。结论甲亢性心脏病缺乏临床特异性,针对原发疾病给予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是老年甲亢性心脏病患者治疗的关键,在诊断中要注意排除心血管性疾病或其它心肌病并发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以助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74例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根据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心肌Te99mSPECT、心电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确诊。结果本组患者心脏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93.2%,特异性为85.5%。心肌Te99mSPECT诊断的敏感性64.9%,特异性为81.3%。本组患者误诊率为20.3%。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主要应与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仔细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扩张型心肌病(DCM)其特征为单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受损,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肌病。DCM是临床诊断中最常见的心肌病,也是造成心力衰竭和心脏移植的最主要原因。植入带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是对药物疗效不佳、射血分数降低(35%)、心室内传导延迟(主要是左束支传导阻滞)以及伴有顽固性持续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力衰竭的一种治疗选择。研究显示CRT可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小左室大小,改善症状。但有研究显示,约70%的患者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获益,而近几年也提出了超级反应者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老年心肌病(senilecardiomyopathy)是老年人老化过程中心肌不明原因的退行性疾病,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疾病之一,原发性心肌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CM)、肥厚型心肌病(HCM)、限制型心肌病(RCM)、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未分类心肌病^[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我院2005—2010年住院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5例。结果冠心病13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70例,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52例,缺血性心肌病15例),钙化性心瓣膜病46例,风湿性心脏病25例,扩张型心肌病7例。合并高血压109例,糖尿病98例,脑血管病36例,贫血2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20例。显效:101例,有效78例,无效36例(死亡17例),总有效率83.2%。结论老年早期心力衰竭症状不典型,合并疾病多。如何早期识别心力衰竭,保护主要脏器功能。控制诱发因素、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以60例老年DCM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为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加基础用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对照组为培哚普利加基础用药。治疗10周后复查两组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血清钾、镁和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4h室性早搏(VA)数均有减少(P〈0.05或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显著增加(P〈0.05)。两组均未发现高血钾及肝肾功能损害。结论在老年DCM心力衰竭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联合培哚普利治疗较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