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筛选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分别测定了56种不同品种甘薯颗粒全粉的感官指标(L*、a*、b*和中位径D50)、理化指标(游离淀粉、水分、得率、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和灰份)和功能性指标(持油能力、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溶解度和吸水指数WAI),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甘薯颗粒全粉的感官评价指标分别为L*和b*;理化评价指标分别为游离淀粉和得率;功能性评价指标分别为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筛选指标,测定了56种不同鲜甘薯品种的淀粉、粗蛋白、脂肪、纤维、干率等理化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鲜薯中的代表性指标为干率、粗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甘薯颗粒全粉的评价指标,对颗粒全粉评价指标与鲜薯成分代表性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鲜薯干率与颗粒全粉b*值呈负相关,与颗粒全粉得率呈正相关。此外,鲜薯可溶性糖与颗粒全粉得率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因此,可将鲜薯干率和可溶性糖含量作为筛选甘薯颗粒全粉加工专用品种的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3.
将60~80目的小麦麸皮粉添加到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全粉中,研究其对马铃薯淀粉及全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麸皮粉的加入,使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全粉的透光率和膨胀度都降低。色度方面,小麦麸皮粉的添加增大了马铃薯淀粉体系的L*值、a*值和b*值,使马铃薯全粉体系的a*值和b*值增大,L*值减小。小麦麸皮粉的添加对马铃薯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马铃薯全粉的冻融稳定性。马铃薯全粉体系的凝沉性均明显高于马铃薯淀粉体系,小麦麸皮粉的添加影响不明显,而添加小麦麸皮粉能够使马铃薯淀粉体系的凝沉性明显增强。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出,小麦麸皮粉与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全粉均能较好地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采集了广西地区5个冬作马铃薯品种,测定其理化指标和全粉加工特性,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品种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差异和内在联系。结果表明:5个品种中,川芋117和桂农薯1号干物质和淀粉含量高,全粉具有高L*和低b*,适宜于淀粉和全粉的加工利用。川芋117峰值黏度和终值黏度高,吸水性强,桂农薯1号吸油性强,冻融稳定性较好。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4个,其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累计贡献率为82.792%,可有效地反映出马铃薯理化和品质指标特性的总变异,筛选出的代表性评价指标有总淀粉、粗蛋白、直链淀粉、起糊温度、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此外,通过主成分载荷图和相关性分析数据揭示了部分评价指标的相关性和相关方向。研究可为马铃薯加工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主栽的11个品种马铃薯块茎为原料,采用捣碎制泥工艺生产马铃薯颗粒全粉,测定其原料品质指标(总淀粉、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粗纤维和氨基酸)和颗粒全粉功能性指标(碘蓝值、透光率、冻融稳定性、持水和持油性)。结果表明:11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含量为67.9%~73.4%,其中大西洋、919淀粉含量高,早大白和克23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富金、尤金蛋白质含量高,中5蛋白质含量最低;还原糖含量差异也较大,BQ25和大西洋含量较低,克23还原糖含量较高;脂肪含量差异不大;大西洋粗纤维含量较低,克23粗纤维含量较高。异亮氨基酸、苯丙氨基酸+酪氨酸含量11个品种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必需氨基酸模式标准”,相对其他氨基酸,33、大西洋、夏波蒂和中5的氨基酸含量较高。11种马铃薯全粉的游离淀粉率差异不大。但是透光率差异很大,919的透光率最大,BQ25和大西洋的透光率较小。富金、克23和33的析水率较高,BQ25和大西洋析水率低。11种马铃薯全粉的持水能力为7.3~8.1 g/mL,持油能力为7.6~8.6 g/mL。  相似文献   

6.
工艺方法对马铃薯全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晓萍  卢晓黎  闫志农 《食品科学》2004,25(10):108-112
本文对不同的马铃薯全粉的生产工艺及其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用不同工艺制得的马铃薯颗粒全粉和雪花全粉的化学、物理及功能性指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雪花全粉的游离淀粉率、相对粘度、吸水能力、吸油能力、还原糖含量等项指标均高于颗粒全粉,复水速度则慢于颗粒全粉。  相似文献   

7.
游离淀粉率是马铃薯颗粒全粉品质和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碘蓝值的测定,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刮板、制片、回填)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对马铃薯颗粒全粉的碘蓝值、吸水能力、吸油能力、色差值△E的大小顺序为:制片工艺回填工艺刮板式工艺;在95℃保温30 min后降温过程中,当温度相同时,马铃薯颗粒全粉黏度大小表现为制片工艺回填工艺刮板式工艺。对不同工艺制得的马铃薯颗粒全粉进行形态和微观结构分析发现,以刮板式工艺制得的颗粒全粉色泽、风味、营养成分均保持较好,回填工艺制得的颗粒全粉色泽、风味均居中,而制片工艺制得颗粒全粉分散性不高,有成团现象,且色泽不佳。  相似文献   

8.
研究马铃薯全粉对面团的粉质特性、拉伸特性、流变特性及面包色泽、质构特性、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粉能提高小麦粉的吸水率,增加面团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弱化度先增加后降低;随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的拉伸阻力、延伸度、拉伸比例均呈下降趋势;马薯全粉能够显著提高硬度、弹性和咀嚼性(P0.05),降低黏聚性;马铃薯全粉显著提高面包的a*值和b*值,降低L*值(P0.05);马铃薯全粉能够提高面团的弹性和黏性。马铃薯全粉能够提高面包感官特性,因此综合考虑,确定马铃薯全粉的最佳添加量为50%~70%。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定西地区主栽的7个品种马铃薯为原料,采用微波工艺生产马铃薯颗粒全粉,并测定其原料品质指标(干物质、总淀粉、直链淀粉、还原糖、维生素C含量)和其颗粒全粉的功能指标(蓝值、持水性和持油性)。结果表明:除克新1号品种马铃薯的干物质含量偏低、还原糖含量较高以外,其余6个品种费乌瑞它、陇3、青薯6号、冀张薯8号、陇薯6号、庄薯3号均符合加工全粉的要求;马铃薯原料中总淀粉含量高,则游离淀粉的含量相对较高。7个品种马铃薯颗粒全粉的蓝值顺序为费乌瑞它冀张薯8号庄薯3号青薯6号陇薯3号陇薯6号克新1号;持水性顺序为冀张薯8号费乌瑞它青薯6号庄薯3号陇薯3陇薯6克新1号;持油性高低顺序是克新1号青薯6号冀张薯8号庄薯3号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该结果可为甘肃省定西地区马铃薯颗粒全粉生产的原料选择和颗粒全粉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获得高品质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以"黑美人"马铃薯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组合为:漂烫时间25 min,蒸煮温度95℃,蒸煮时间35 min,干燥温度120℃。该工艺条件下生产紫色马铃薯颗粒全粉,产品得率为22.87%,水分6.96%,蛋白质10.23%,淀粉68.9%,维生素C23.64 mg/100 g,灰分4.06%,花青素346.06 mg/100 g,花青素保持率83.72%,碘蓝值6.6786。所得颗粒全粉色泽均匀,游离淀粉含量低,花青素保持率高,感官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