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闫瑰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7):3817-3819
目的:了解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听力健康管理。方法:正常新生儿生后48h利用耳声发射进行初筛,未通过者42天后复筛;高危儿生后42天初筛,未通过者1个月后复筛;正常新生儿及高危儿两次均未通过者,进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测试明确诊断。结果:正常新生儿听力初筛率99.27%,复筛率98.26%;高危儿初筛率98.25%,复筛率90.47%。正常新生儿听力筛查初筛阳性率9.79%,复筛阳性率6.24;高危儿听力初筛阳性率18.84%,复筛阳性率15.29%。24822例进行听力筛查的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病率2.78%,干预率62.00%。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个系统工程,早发现、早干预可降低因聋致残。重点随访高危儿、定期追踪、有效的管理可提高复筛率与干预率。但应注意听力筛查的假阴性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王海瑛 《中国校医》2012,26(12):884+887
目的 探讨利用耳声发射(OAE)和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技术(AABR)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 方法 收集邳州市2010-2012年25家接产医疗机构采用OAE和AABR技术开展新生儿听力初筛及复筛资料,对2种检测结果进行评价. 结果 3年共完成新生儿初筛38314名,初筛异常612例,异常率15.97‰;复筛633例(包括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新生儿21例),复筛未通过2例,复筛未通过率3.16‰;确诊听力障碍1例,患病率为2.61/10万. 结论 AABR筛查是OAE一个很好的补充筛查,开展新生儿听力筛查最好采用OAE和AABR联合筛查,以切实提高听力异常筛查率和降低假阳性率.  相似文献   

3.
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结果临床分析,了解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并就ABR和TEOAE联合筛查诊断早期发现高胆红素血症导致的听神经病进行大致探讨。方法:以2006年6月~2009年6月182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B两组,按1∶3的比例随机抽取同期的正常新生儿546例为对照组;初筛复筛均采用筛查型OAE,复筛未通过新生儿转诊听力诊断中心行听力学评估和医学诊断。结果:A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81例,男53例,女28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30.86%(25/81),ABR异常率70.37%(57/81),确诊听力障碍23例,确诊率28.39%(23/81);其中11例为TEOAE初复筛通过、ABR检测为缺失或严重异常、高度怀疑听神经病的患儿现已纳入重点随访对象。B组(血清胆红素浓度<342μmol/L)101例,男66例,女35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17.82%(18/101),ABR异常率43.56%(44/101),确诊听力障碍9例,确诊率8.91%(9/101)。对照组(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546例,男317例,女229例,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率8.79%(48/546),ABR异常率1.28%(7/546)。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是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的高危因素,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与听力损失程度成正相关。ABR和TEOAE联合应用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特别是听神经病患儿听力的早期评估比单独TEOAE测试应用更准确和全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舟山市定海区新生儿听力筛查情况。方法对2013—2015年定海区出生的新生儿采用瞬态声诱发性耳声发射仪进行听力初筛,未通过者采用听力筛查仪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进行ABR等相关听力学诊断性检查,并跟踪随访;并对确诊听力异常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013—2015年共筛查新生儿10 963人,初筛通过率96.32%;复筛392人,复筛率97.27%;复筛未通过者中确诊听力异常34人,听力异常检出率3.09‰。确诊听力异常的新生儿中,23.53%的父亲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史;14.71%的母亲妊娠时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结论舟山市定海区新生儿听力筛查通过率及复筛率较高,应关注听力异常高危因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3481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3年8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分娩的3572例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生后3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技术诊断。结果:实际筛查3481例,筛查率97·5%,初筛通过率82·5%,需复筛609例,实际复筛594例,复筛率97·5%,复筛通过率90·2%。对复筛未通过的58例进行ABR检查,6例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双耳或单耳听力障碍。本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1·7‰,初筛假阳性率15·4%,复筛假阳性率为1·49%。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十分重要,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住院期间初筛和出生42d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阳性率,ABR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从而为早期干预,有效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
袁明媚  黄秀霞 《现代医院》2014,(4):144-145,148
目的总结并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资料,掌握河源地区新生儿听力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ERO.SCAN瞬态诱发耳声发射仪对我院出生满72小时的新生儿进行初次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在出生后满42天进行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在出生后满3个月龄时进行诊断性听力检查。结果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可筛选的新生儿共13 622例;初筛未通过1 048例,初筛阳性率为7.69%;复筛906例,复筛率为86.45%;复筛未通过74例,复筛阳性率为8.16%;婴儿满三月龄时行诊断性听力检查60例,最终确诊为听力障碍46例,由此算出河源市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检出率为0.33%。结论通过资料统计分析,发现高危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生率比正常新生儿高10倍左右,听力筛查的通过率和新生儿的耳别、是否有先天性疾病或新生儿期疾病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常产4439例新生儿听力筛查临床应用及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常产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应用及重要性,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婴幼儿进行早期干预康复治疗。方法:采用瞬态耳声发射技术,对正常产新生儿进行听力普遍筛查。对初筛未通过者42天复筛,生后3个月仍未通过者行听力学综合评估(包括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中潜伏期诱发电位、声导抗、多频稳态诱发电位)予以诊断。结果:2007年1~12月可供听力筛查的正常产新生儿4 452人,实际接受4 439人,初筛率99.7%(4 439/4 452);初筛未通过人数161人,初筛阳性率3.6%(161/4 439);实际复筛132人,复筛率81.9%(132/161),复筛未通过人数32人,阳性率24.2%(32/132);最后确诊正常产新生儿先天性听力损失6人(共11耳),发病率0.14%。结论: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康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现况,探索有利于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成效的相关策略和措施。 方法 选取2017—2019年深圳市活产新生儿作为筛查对象,听力筛查相关资料由各区筛查单位登记、录入新生儿听力筛查管理系统。正常新生儿采用耳声发射初筛,高危新生儿采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进行初筛,未通过者进行复筛,对筛查率进行季节和地区的分析。 结果 深圳市2017—2019年共计632 912例新生儿,其中604 760例完成新生儿听力初筛,初筛覆盖率95.55%;应复筛人数为38 351例,复筛率64.32%,听力复筛未通过人数为3 105例,实际转诊人数为2 297例,转诊率为73.98%。听力筛查季节变化规律明显,季节指数显示10—11月是听力筛查高峰期。 结论 深圳市新生儿听力筛查覆盖率稳步增长,但需对听力复筛进一步加强管理,实现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干预,将可防可控的新生儿听力障碍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早期发现新生儿听力损失,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模式。方法应用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黄埔区3917名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未通过复筛的新生儿于生后3个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及声阻抗进行诊断。结果3917名新生儿中初筛通过3261名,通过率为83.25%。656名未通过初筛的新生儿中有592名(90.24%)接受复筛,通过566名(95.61%),最后未通过复筛的26名新生儿都进入诊断评估程序,确诊听力损失9例,本组新生儿听力障碍发病率为2.30‰,初筛的假阳性率为16.52%,复筛的假阳性率为2.87%。结论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非常必要,自动耳声发射听力筛查仪适合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可早期发现听力异常,做到早期干预,有效地促进婴幼儿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了解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状况,探讨新生儿听力筛查运作模式.方法:采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技术(DPOAE),对2005年射阳县各医院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对复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3个月前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技术(ABR)诊断.结果:实际筛查5 009例,筛查率为55.00%,初筛通过率为84.97%,需复筛753例,实际复筛538例,复筛率为71.45%,复筛通过率为95.17%.对复筛未通过的26例进行ABR检查,5例被诊断为不同程度的双耳听力障碍,新生儿听力障碍检出率为1.00‰,初筛假阳性率为10.22%,复筛假阳性率为0.42%.结论: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比较理想的检测方法.DPOAE结合ABR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听力障碍,尽早进行科学干预.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听力筛查模式及影响听力筛查的因素。【方法】 对NICU新生儿在病情稳定后及出生42d时常规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DPOAE)进行听力初筛和复筛,初筛同时调查每个新生儿的出生史、家属史、母亲妊娠史、父母社会阶层等。复筛未通过者ABR检查,ABR检查异常者在6个月时再次复查ABR,经两次ABR检查异常者确诊为听力损失。所有资料均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ICU新生儿287例,初次筛查通过223例,通过率77.7%;复筛227例,通过213例,通过率93.8%;3个月内ABR检查14例,通过11例,未通过3例在6个月时再次ABR检查,最后确诊听力损失2例,听力损失发病率7.0‰,其中1例初筛通过。初筛通过率右耳高于左耳,女婴高于男婴,足月儿高于早产儿,出生体重2500g以上者高于2500g以下者,单胎高于多胎,日龄小于6d者高于6d以上者。【结论】 全体NICU新生儿均应成为听力监测的对象,两次常规筛查是NICU合适的筛查模式。影响DPOAE筛查的因素有性别、孕周、出生体重、胎数,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7040例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获得新生儿听力损失发病的初步资料。方法 :新生儿出生 3~ 4天及出生 4 2天分别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仪 (DPOAE)进行普遍听力初筛复筛 ,复筛未通过者脑干诱发电位 (ABR)诊断 ,异常者在 6个月时再次复查 ABR,两次 ABR未通过者为听力损失。结果 :住院期间筛查新生儿 70 4 0例 ,1次通过 5 76 7例 ,通过率 81.9% ,4 2天再次复查 5 731例 ,通过 5 6 0 4例 ,通过率 97.8%。未通过者 3个月内 ABR检查 114例 ,有 4 8例未通过 ,至 6个月时再次复查 ABR,有 36例转为正常 ,最后确诊不同程度听力损失 12例 ,听力损失发病率 1.70‰。结论 :DPOAE是目前新生儿听力筛查理想的检测方法 ,住院期间普遍听力初筛和出生4 2天普遍复筛有利降低筛查假阴性和假阳性 ,两次 ABR确诊有利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珠海市MSM中HIV自我检测(HIVST)模式和现场HIV快速检测(HIV-RDT)模式的成本效果和支付意愿,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卫生服务提供者的视角,收集珠海市在2019年1-9月MSM参与两种HIV检测模式的成本投入和效果产出,采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10 000名MSM队列决策树模型,测算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以敏感性分析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珠海市男同社会组织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动员参与HIVST和现场HIV-RDT的MSM人次数为2 303 vs.816,发现HIV筛查阳性者人数为33 vs.35,筛查阳性率为1.7% vs.4.3%。每筛查1例的成本为60.45元vs.240.43元,每发现1例筛查阳性的成本为4 218元vs.5 606元。决策树模型运行结果显示,每检测1例MSM的平均费用为44.67元vs.148.42元,ICER为负值。当发现1例HIV筛查阳性支付意愿低于6 528元时,HIVST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当投入高于该阈值时,现场HIV-RDT是更具成本效果的选择。结论 珠海市现行的HIVST模式是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公共卫生项目,决策者应加大社会组织扶持力度,推广HIVST在MSM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病率,减少听力残疾儿的发生。方法:用OTICONMAICOERO·SCAN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在28d内初筛,在3个月内复筛,听性脑干反应(ABR)在6个月进行确诊。结果:初筛率65.41%(50271/76855),异常率23.03%(11577/50271);复筛率61.26%(30800/50271),异常率5.63%(1734/30800);复筛异常转诊率2.09%(643/30800),经ABR检测听力异常率0.44%(135/30800)。其中,左耳55例,右耳38例,双耳42例。结论:TEOAE和ABR听力筛查技术可以提高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敏感性、精确性,确诊听力障碍患儿,指导其听力障碍早期干预和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先天性听力损失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的发病情况,探讨较为科学而可行的高危新生儿听力筛查及早期诊断模式。方法 对NICU中673例新生儿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筛查,所有新生儿于1月后作第2次筛查,2次筛查仍未通过者于3~6月龄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检查予以诊断。结果 共筛查673例高危新生儿,初筛结果阳性164例,阳性率为24.4%。复检599例,复检率89.0%,复检阳性37例,阳性率为6.2%。37例患儿于3~6月龄进行ABR检查,确诊有听力障碍18例,其中有2例听神经病患者,5例轻度听力损失患儿与中耳积液有关。673例高危新生儿中听力障碍发病率为2.67%。 结论 NICU中高危新生儿是听力障碍的高发人群,建议DPOAE联合新生儿听力筛查仪(automated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作为该人群的听力筛查模式;NICU新生儿听神经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特别是高胆红素血症与听神经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要做好NICU患者的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许昌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的的现状,为制定合适的听力筛查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9月-2011年12月本院产科出生的7180例正常新生儿和本科室住院患儿5792例进行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测试,听力初筛、复筛均采用TEOAE,初筛未通过的新生儿42 d进行复筛,复筛未通过新生儿行听性脑干反应(ABR)、40HZ听觉相关电位(40HZ-AERP)和声导抗进行听力损失诊断.结果 可接受筛查的18270例新生儿,初筛率71.11%,初筛未通过618例,初筛未通过率4.77%.复筛率67.96%,复筛未通过率14.7%,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体重和新生儿疾病是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主要因素.结论 许昌地区新生儿的初筛率和复筛率较低,失访严重,应加强听力筛查的普及工作,完善随访制度,减少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2018年助产机构新生儿听力筛查现况.方法 对海淀区2018年助产机构上报的产科听力筛查报表和新生儿危重病房(NICU)上报的听力筛查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8年海淀区活产总数35 432人,完成听力初筛人数34 710人,听力筛查初筛率为97.96%,初筛未通过率为7.25%.复筛率为...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策略成本效果可支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我国乙型肝炎(乙肝)母婴阻断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探索支付意愿和预算规模对项目持续投入的影响。方法 以乙肝母婴阻断为研究策略,不接种为对照策略,采用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以我国2013年出生人口数为队列人群,通过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拟运行。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包括乙肝相关疾病人数和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由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接受乙肝母婴阻断后终其一生所承担的成本为4 063.5元/人,比不接种节省37 829.7元/人。人均获得QALYs为24.516 1,与不接种策略相比增加明显,且可以减少乙肝相关疾病的发生。从全社会角度看,乙肝母婴阻断与不接种相比,每多获得一个QALYs分别可节省59 136.6元,根据本研究成本效果阈值,说明乙肝母婴阻断具有成本效果价值。一维、多维和概率敏感性分析显示,上述结果稳定可靠。成本效果可接受曲线显示,结果不会因公众支付意愿变化而影响,且研究策略完全实现的支付意愿小于成本效果阈值。可支付分析显示,我国实施该策略的年预算在5.904亿~6.888亿元,不会超出财政支付能力;同一支付意愿下,年预算越高本研究策略具有经济性及可支付性的概率越高,只有当年预算达到6.888亿元,该策略才能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推行的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具有成本效果价值,并未超出公众支付意愿和财政预算能力,顺应了全球消除乙肝的目标要求,值得大力实施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我国消除丙型肝炎(丙肝)的普通人群HCV检测策略的成本效果,明确最佳成本效果的HCV检测年龄。方法 运用TreeAge pro 2019软件构建决策树马尔科夫模型,以1年为周期,模拟10万名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和治疗结果,以全社会角度分析策略间比较的成本效果和效益。效果指标为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效益指标为净货币效益(NMB),以我国202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 698元)为意愿支付阈值。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可靠性。结果 在20~59岁人群HCV检测有成本效果,在40~49岁年龄组进行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20~59岁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增量成本为161.24元/人,增量效用为0.003 6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人,ICER为45 197.26元/QALY,ICER小于意愿支付阈值,具有成本效果。各年龄组人群HCV检测策略与未HCV检测策略比较,ICER为42 055.06~53 249.43元/QALY,NMB为96.52~169.86元/人,其中40~49岁年龄组的ICER最低,NMB最高。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贴现率、丙肝抗体(抗-HCV)检测成本、人群抗-HCV阳性率和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成本对经济学评价影响较大,但改变参数取值,结论不变。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分析结果稳定。结论 医疗机构探索动员20~59岁普通人群进行HCV检测具有较好的成本效果,以40~49岁年龄组人群的HCV检测成本效果最佳。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实施HCV检测的“愿检尽检”策略,能降低人群丙肝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