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前交通动脉瘤患者62例,采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瘤颈。结果显微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62例,术后GOS评定:恢复良好50例(80.6%),轻度残废8例(12.9%),重度残疾2例(3.2%),死亡2例(3.2%)。38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患者术中SSEPs变化4例,MEPs变化5例,EEG变化2例,术中监测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但干预后恢复者术后神经功能良好。术后复查,36例恢复良好,偏瘫2例。术后4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CT示脑组织挫伤或脑梗死灶。结论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 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20 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93 % ,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 例,基底动脉瘤6 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 例。16 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结果 动脉瘤夹闭加切除8 例,孤立加切除6 例,包裹2 例,血管内治疗2 例,2 例未治。16 例优良,2 例轻残,无手术死亡。 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 P1 ~2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同步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 P2 ~3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血管栓塞术与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12—2018-01间伊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0例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B组29例给予血管栓塞术治疗。结果 A组完全夹闭率为96.67%、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复发率为0.00%,均分别优于B组的72.41%、27.59%和24.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脑动脉瘤,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较血管栓塞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脑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南石医院2016-01—2018-03间收治的82例脑动脉瘤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2组,各41例。常规组采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介入组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结果介入组术后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之间开颅夹闭术治疗的5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手术组和同期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的50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为介入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组和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和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复发率低于介入组的复发率,但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介入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对于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给予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临床中可以依据医师操作的熟练度和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合理地选取.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     
改良翼点入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附20例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脑出血;脑脊液持续外引流联合鞘内注入尿激酶防治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超早期与非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锥颅治疗脑出血29例意外情况分析;颈内动脉-眼动脉瘤对侧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显微开颅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多发脑动脉瘤(IMA)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7-03间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IMA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行显微开颅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2组GOS预后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IMA,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的手术入路方式及技巧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本院2013年至2015年手术夹闭的大脑前动脉远段动脉瘤6例,对手术入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经翼点入路的2例,纵裂入路4例,术中破裂1例;最长随访18月,中度残疾1例,余恢复良好。结论手术夹闭治疗该部位动脉瘤效果肯定,根据动脉瘤的部分,选择最适合的手术入路有助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道经眶上“锁孔”入路和经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65例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眶上“锁孔”入路106例共108个动脉瘤,翼点“锁孔”入路59例,共62个动脉瘤。结果 眶上“锁孔”组有103个动脉瘤夹闭成功,行包裹术1例,孤立术2例,孤立加切除术2例。翼点“锁孔”组61个动脉瘤一次夹闭成功,行孤立术1例。根据GOS评估标准,眶上“锁孔”组恢复良好98例,轻残2例,死亡6例,翼点“锁孔”组恢复良好53例,轻残5例,死亡1例。结论 眶上与翼点“锁孔”入路疗效相近,均可适用于颈内动脉、眼动脉、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垂直段近端、基底动脉分又部及大脑后动脉前段动脉瘤手术夹闭,欲行对侧眼动脉、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垂直段近端及颈内动脉动脉瘤手术,以选择眶上“锁孔”入路更合适。本方法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并发症少、外观影响少和费用节省等优点,是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有效和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栓塞和手术夹闭治疗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56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介入组和手术夹闭组两组,每组28例。介入组应用介入栓塞治疗法,手术夹闭组实施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介入组28例中24例(85.71%)痊愈或良好,2例(7.14%)偏瘫,死亡1例,1例转手术夹闭治疗。手术夹闭组28例中,23例(82.14%)痊愈或良好,3例(10.71%)偏瘫,1例死亡,1例植物人。结论两种方法治疗效果及预后无明显差异,术前应根据影像学等检查详细了解到动脉瘤部位、朝向、大小、瘤颈等及患者自身情况,进行科学评估,制定合理的诊疗计划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脑上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上动脉囊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2例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栓塞,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其中1例经颞下入路,1例经翼点入路。结果除1例经颞下入路开颅夹闭的患者术后遗留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外,其余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18个月,未见动脉瘤复发,无再出血病例。结论小脑上动脉动脉瘤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以后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血管内治疗具有微创、疗效好和并发症少等特点,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26个颅内复杂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复杂动脉瘤均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诊,其中巨大动脉瘤3例,位置深在、难于暴露且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的动脉瘤5例,一次开颅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8例.根据动脉瘤的所在部位和动脉瘤体积采取相应的外科手术入路,主要有翼点入路、扩大的额颞入路、眶-颧-颞-翼点入路和枕下极外侧入路.对多发动脉瘤的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末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直接夹闭14个,孤立1个,包裹1个. 结果 依据GOS判断:良好11例,中残1例,重残1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效果显著,术中需采取充分的显露、血管临时阻断、脑保护技术、瘤颈缩窄、瘤体成形等综合措施,方能达到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治疗时机的选择,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处理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检查手段、手术时机、手术方法、术后处理及预后。结果在56例患者61个动脉瘤中,直接手术夹闭57个,行载瘤动脉孤立术2例(均为眼动脉瘤),行动脉瘤包裹术2例(眼动脉瘤1例,前交通动脉瘤1例)。本组治愈40例(71.4%),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7.1%)。结论三维DSA使动脉瘤的诊断更加准确;动脉瘤确诊后应尽早手术,翼点入路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后脑水肿和脑血管痉挛是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显微手术和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 82例破裂性颅内动脉瘤,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72h以内)行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40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42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显微手术组,完全夹闭率92.5%,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弹簧圈栓塞组,完全闭塞率71.4%,栓塞组相关并发症6例,死亡1例。在前循环动脉瘤中,栓塞组完全闭塞率与手术组完全夹闭率相比较,显微手术组结果优于栓塞组。临床随访6个月,两者预后良好者均达95.0%。结论 显微瘤颈夹闭术和血管内栓寒治疗均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8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采用锁孔入路(74例经翼点锁孔入路,11例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结果 85例患者显微镜下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眉弓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患者住院8~37 d,术后1~3个月复诊,恢复良好82例(96.5%),轻度残疾3例(3.5%).提出术前避免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诱因和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是重点,术后注重病情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加强功能锻炼、做好出院指导,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其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应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41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2004年2月至2010年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瘤41例的临床资料,均经翼点入路施行直接夹闭动脉瘤.分析术前诊断、手术显微镜下动脉瘤显露技巧,术中并发症的预防.结果 术后随访到37例(失访4例),随访期3个月~3年.37例动脉瘤无复发或再出血.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施行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临床效果良好,可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显微手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17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患者随访半个月-10年,按Sundt的随访结果评定标准评定:5例满意,2例好转,1例死亡(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术后1周)。结论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可尽早一期手术,特别是双侧动脉瘤患者,采用冠状切口双侧翼点入路,先夹闭容易出血侧的动脉瘤,再夹闭另外一侧为宜。此入路具有创伤小、暴露好,省时省力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治疗中影像学检查对显微手术的作用、显微手术技巧、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总结15例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经验,采用Yasargil的经额颞翼点入路,夹闭瘤颈。结果术后愈合优良13例,轻残1例,死亡1例。结论影像学检查和显微外科手术对于成功的夹闭动脉瘤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比较开颅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脑动脉瘤破裂的效果。方法检索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集2013-01—2018-04间发表的关于手术夹闭(夹闭组)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栓塞组)治疗脑动脉瘤疗效对比的文献,按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然后利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22篇文献纳入分析,共5 454例患者,其中夹闭组患者3 150例、栓塞组患者2 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2组术后患者的预后效果(OR=0. 73,95%CI:0. 52~1. 02,P=0. 07)、病死率(OR=0. 68,95%CI:0. 41~1. 13,P=0. 14)及致残率(OR=1. 41,95%CI:0. 90~2. 21,P=0. 13)无显著差异。栓塞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夹闭组(OR=0. 48,95%CI:0. 39~0. 59,P 0. 000 01),但术后复发率高于夹闭组(OR=8. 33,95%CI:4. 73~14. 69,P 0. 000 01)。同时2组术后患者的血管痉挛发生率(OR=1. 21,95%CI:0. 73~1. 99,P=0. 46)、脑积水发生率(OR=0. 69,95%CI:0. 41~1. 17,P=0. 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栓塞组患者术后再次出血率(OR=2. 7,95%CI:1. 56~4. 65,P=0. 000 4)及脑梗死发生率(OR=2. 39,95%CI:1. 78~3. 21,P 0. 000 01)均高于夹闭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手术夹闭组(OR=0. 25,95%CI:0. 11~0. 58,P=0. 001)。结论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介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各有利弊,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小脑后下动脉(PICA)动脉瘤是常见的后循环动脉瘤之一.动脉瘤夹闭术不仅手术创伤大,而且常存在后组颅神经麻痹及严重的并发症[1].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PICA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满意等特点.对我院21例PICA动脉瘤的特点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动脉瘤的位置,形态等特征,提出PICA动脉瘤的分型,指导PICA动脉瘤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