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膳食脂质对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胆固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军波  肖颖  闫少芳  梁学军  刘毅 《卫生研究》2000,29(3):162-163,F004
对167名中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膳食脂质摄入情况及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膳食脂质摄入及身体质量指数(BMI)对血清胆固醇水平有重要影响;BMI、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与TC和LDL-C水平呈正关联,HDL-C及其与TC的比值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呈正关联,而与BMI呈负关联,提示减少膳食胆固醇和饱和脂肪摄入、  相似文献   

2.
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膳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群高胆固醇(TC)血症的膳食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的资料,根据区域分布特点和饮食习惯,抽取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内陆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共23个省的45岁及以上人群17 545名,分析高TC血症和TC正常组的膳食模式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高TC血症的膳食影响因素.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推荐的标准,TC≥6.22 mmol/L为高TC血症.结果 中老年人群高TC血症组的肉类、蛋类摄入量分别为146.2 g/d和26.3 g/d,均为TC正常组的1.3倍.高TC血症组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352.9 g/d和52.9%,TC正常组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411.5 g/d和57.7%,均高于高TC血症组(粮谷类食物摄入量:t=6.51,P<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t=7.18,P<0.01).肉类消费<50 g、50~99 g、1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6%、2.2%和2.5%(组间趋势性检验,x2=14.4,P<0.01);蛋类消费<50 g、50~99 g、1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9%、2.8%和2.7%(x2=8.6,P=0.007);动、植物摄人量比<0.2、0.2~0.39、0.4~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5%、2.2%和3.6%(x2=59.4,P<0.01);脂肪供能比<20%、20%~、40%~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1.3%、2.0%和3.1%(x2=26.7,P<0.01).粮谷类消费<300 g、300~499 g、500 g~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4%、1.8%和1.3%(x2=58.3,P<0.0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0%、40%~、60%~组高T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5%、2.4%和1.4%(x2=37.3,P<0.01).在控制年龄、性别、城乡、地区、热能摄入、看电视时间、BMI和吸烟后,肉类摄入量(β=0.16,P<0.01)、动植物摄入量之比(β=0.11,P<0.01)与高TC血症正相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高TC血症负相关(β=-0.28,P<0.01).结论 高脂、高胆同醇的动物性食物是高TC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而粮谷类食物则具有保护性作用.高TC血症的高危人群和患者应尽量减少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在控制总能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粮谷类食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复合膳食纤维(DFC)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结构及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84只,雌雄各半。经高脂饲料诱导形成高脂血症模型后,按体重及血胆固醇水平均衡的原则分为7组,其中2组分别以基础饲料及小麦纤维作为正常和高脂对照组,其余5组给不同剂量的DFC,实验期为3个月。通过生化分析及形态观察的方法,研究DFC对大鼠肝脏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1)实验第60d时,DFC含量最高的G组(64%DFC)的血浆ALT活性显高于正常和高脂对照组,其余各DFC组的血浆ALT活性、各DFC组AST活性与正常及高脂对照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2)实验第90d时,较高剂量的3组(分别含DFCl6%,32%和64%)的血浆ALT、AST活性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最高剂量组的血浆ALT活性显高于高脂对照组,而较低剂量的2组(DFC含量分别为4%,8%)的血浆ALT、AST活性在实验各个阶段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性差异;(3)各DFC组的血浆ALT及AST活性在实验第60d及90d时均随DFC含量的增加而增高,呈现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4)各剂量DFC组肝细胞脂肪变性不明显,但呈现不同程度的气球样变,较高剂量组(32%)肝细胞可见到嗜酸性变。结论 长期摄入高剂量DFC会导致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因此实际应用时应该以低剂量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中老年工人高胆固醇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济南市 98例高胆固醇血症的中老年工人进行了 1∶ 1配对病例 -对照研究。结果经条件 L ogistic回归分析 ,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是膳食肉类摄入量过多 ,重要保护因素是膳食维生素 C摄入量及体育活动。结论膳食及运动与高胆固醇血症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损伤状态,由于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等认知障碍疾病具有不可逆转性,因此对老年人群中MCI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意义重大。而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是AD的高危因素,因此,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高胆固醇血症与MCI关系的研究进展,提示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对早期预防MCI并干预MCI向AD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现状,并分析膳食胆固醇摄入状况与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关系。方法资料来源于2015年"中国居民营养状况变迁的队列研究"数据,在中国选择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岁及以上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回顾法收集消费数据。应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性别、城乡、年龄、学历、收入、体质指数水平的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差异。应用卡方检验分析膳食胆固醇不同摄入水平的分布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胆固醇不同摄入水平与血清胆固醇边缘升高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结果 2015年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4698名60岁及以上居民膳食胆固醇平均摄入量为223.1 mg/d,男性高于女性、城市高于农村,均随学历、收入水平增加而升高。老年居民膳食胆固醇平均摄入量高于300 mg/d的比例为28.0%。蛋类和红肉类是老年居民膳食胆固醇的主要食物来源,分别占总摄入量的53.8%和26.0%。老年居民胆固醇摄入每增加100 mg,TC就会升高0.0409 mmol/L,LDL-C升高0.0280 mmol/L。膳食胆固醇摄入高于300 mg/d的老年居民患血清胆固醇边缘升高、高胆固醇血症的风险分别是摄入量低于300 mg/d的老年居民的1.320倍、1.332倍。结论中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老年居民的膳食胆固醇摄入量男性高于女性,与经济文化水平正相关。蛋类和红肉类是老年居民膳食胆固醇的主要食物来源。老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TC、LDL-C成正相关。老年居民摄入高水平的膳食胆固醇会增加血清胆固醇边缘升高及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厦门市居民高尿酸血症与膳食嘌呤摄入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6年4~8月,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厦门市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对其进行健康问卷调查、膳食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本次共调查2827人,平均年龄(36.9±14.5)岁,男性占43.1%。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27.2%,男性(36.1%)患病率高于女性(20.5%),各年龄组患病率逐渐升高。调查人群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嘌呤总量为(448.82±4.40)mg,动物性食物中畜禽肉类食物嘌呤贡献率最高(30.3%),鱼虾蟹贝类次之(17.9%);植物性食物中,米及其制品的嘌呤贡献率最高(26.3%),蔬菜类次之(9.1%),豆类、菌藻类、坚果和水果的贡献率分别为8.8%、4.8%、0.8%和0.6%。男性膳食嘌呤摄入量大于女性(P0.001)。男性人群中,饮酒、高BMI、高血压、高次黄嘌呤摄入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女性中高年龄组、高BMI、高血压是高尿酸血症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厦门市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较高,膳食嘌呤摄入较高,男女性HUA患病的危险因素不同,针对不同人群应给予不同的干预方案。[营养学报,2019,41(1):20-23,29]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噪声对血胆固醇浓度的影响。方法以噪声所致高频听力损失值(4000Hz)为噪声接触水平的特异性暴露指标,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血胆固醇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71名噪声岗位员工中,血清胆固醇均值为(4.84±0.92)mmol/L,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为33.22%。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80,P<0.001),以40~岁组患病率最高,为42.33%;不同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0,P=0.454);BMI指数异常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26,P<0.001);吸烟组高于不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8,P=0.005);饮酒与不饮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0,P=0.113);高频听损组高于无高频听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4,P=0.018);不同工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29,P<0.001),其中工龄>10年组最高,为40.8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34,95%CI:1.13~1.58)、BMI指数(OR=1.38,95%CI:1.07~1.79)、工龄(OR=1.41,95%CI:1.06~1.88)是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高频听损对血胆固醇浓度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噪声在职业接触噪声人群中并不是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膳食中胆固醇摄入和代谢综合征(MetS)之间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2019年2月1日前的文献,严格筛选相关文章。 结果 综述共列举4篇膳食中胆固醇摄入与MetS发生关系的研究,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探究。 结论 有研究显示过量的胆固醇摄入可能会导致MetS的发病风险增高,然而另有部分研究显示膳食胆固醇摄入与MetS关系尚不明确,因此还需更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 了解我国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关系。 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9年第八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将参加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并有完整个人信息的18~65岁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调查对象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TC水平的相关关系, 探讨膳食胆固醇摄入对TC水平的影响及膳食胆固醇摄入过量人群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结果 我国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TC水平及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 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是影响TC水平(P<0.05)及女性LDL-C水平的重要因素(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 膳食胆固醇摄入过量(≥300 mg/d)的男女性人群发生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性明显增高(OR=1.21, 95%CI: 1.03~1.42, P=0.019;OR=1.18, 95%CI: 1.00~1.40, P=0.044)。结论 我国成年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与其TC水平存在一定关联, 降低居民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可以预防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母亲孕期饮食模式与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为马鞍山母婴健康队列1 241对母子。使用食物频率问卷收集母亲孕期饮食数据,分别在儿童出生时、3、6、12、18和24月龄6个时间段随访,收集队列儿童身高和体重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确定母亲孕期饮食模式类别,利用组基多轨迹模型拟合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母亲孕期饮食模式与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的关联。结果 母亲孕期饮食模式记为蛋白型、健康型、素食型、加工型和饮料型5种饮食模式,可解释总饮食变异的50.04%,其中蛋白型饮食模式能解释21.34%,为主要饮食模式。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记为偏瘦型、一般型和偏胖型变化轨迹,分别占42.9%、45.6%和11.5%。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发现健康型和饮料型饮食模式与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有统计学关联(P<0.05)。偏瘦型与一般型变化轨迹相比,健康型饮食模式低水平组儿童在生命早期更倾向于偏瘦型变化轨迹(OR=1.286,95%CI:1.002~1.651)。偏胖型与一般型变化轨迹相比,饮料型饮食模式高水平组儿童在生命早期更倾向于偏胖型变化轨迹(OR=0.565,95%CI:0.342~0.935)。其他饮食模式与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无统计学关联。结论 母亲孕期饮食模式会影响儿童早期BMI变化轨迹,其中低水平健康型饮食模式为偏瘦型变化轨迹的独立危险因素,高水平饮料型饮食模式为偏胖型变化轨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1991—2009年中国9省(自治区)50~79岁中老年人膳食锌的摄入状况、食物来源以及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选取1991、1993、1997、2000、2004、2006和2009年调查中50~79岁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结果中国9省(自治区)中老年人平均每日锌摄入量从1991年的11.0 mg下降到2009年的10.6 mg。在4类地区中,郊区人群减少得最多(0.7 mg)。1991年和2009年中国9省(自治区)中老年人膳食锌摄入量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比例分别为40.5%和35.8%。1991—2009年,男性中老年人膳食锌摄入量低于60%RNI的比例增长了56.9%,女性中老年人增长了89.2%。膳食锌主要来源于谷类食物、动物性食物、坚果和蔬菜水果。结论我国中老年人群中存在锌摄入不足的问题,应该引导中老年人增加摄入富含锌的食物,以维持锌营养需求与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山西省733名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的纵向变化状况。方法 以曾经参加过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的山西省5个农村地区居民为基础,于2015年进行追踪调查,采集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采用胆固醇氧化酶法测定血清TC浓度。结果 73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332名,女性401名。2002年基线调查时年龄为(42.6±9.5)岁,76.2%的男性和83.8%的女性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男性与女性吸烟的比例分别为65.7%和1.2%,饮酒比例分别为26.8%和4.0%,肥胖比例分别为6.3%和12.0%,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为27.1%和31.9%。2015年追踪调查时年龄为(55.8±9.5)岁,男性与女性吸烟比例分别为48.2%和1.5%,饮酒比例分别为49.7%和3.0%,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11.8%和18.2%,中心性肥胖比例分别上升至41.6%和53.6%。2002-2015年,追踪人群血清TC水平由(3.82±0.89)mmol/L上升至(4.72±0.97)mmol/L,平均上升幅度为27.2%。男性血清TC水平由(3.84±0.94)mmol/L上升至(4.54±0.93)mmol/L,女性血清TC水平由(3.81±0.84)mmol/L上升至(4.86±0.98)mmol/L,增幅分别为22.7%和30.9%。18~、30~、40~、50~59岁组的血清TC水平由(3.42±0.83)、(3.72±0.77)、(3.90±0.83)、(4.00±1.03)mmol/L上升至(4.38±1.01)、(4.79±0.92)、(4.73±0.99)、(4.76±0.96)mmol/L。各年龄组增加幅度分别为31.4%、32.1%、25.2%和22.6%。经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吸烟、饮酒、BMI和腰围组的血清TC水平在不同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山西省农村居民血清TC水平纵向上升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中老年人血清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与膳食的关系。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对我国城乡150个监测点45岁及以上居民共28 092名进行基本情况问卷调查及连续3 d的24 h膳食调查,采用直接法测定调查对象空腹血清HDL-c水平,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标准判断低HDL-c血症。结果 我国中老年人低HDL-c血症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χ2=202.144,P<0.001);低HDL-c血症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9.782,P=0.002);随收入增加(χ2=16.143,P<0.001)和文化程度提高(χ2=95.129,P<0.001)呈现上升趋势;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血清低HDL-c血症患病率分别为36.5%,32.4%,33.5% 和34.0%,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4,P=0.007)。城乡男性低HDL-c血症与HDL-c正常人群水果、蛋类和奶类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城乡女性低HDL-c血症与HDL-c正常人群红肉类和禽肉类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HDL-c血症与粮谷类、水果和红肉摄入有关,其OR(95% CI)值分别为1.06(1.03~1.09)、1.12(1.06~1.19)和0.91(0.89~0.93)。结论 我国城乡中老年人血清低HDL-c血症患病率较高,低HDL-c血症与粮谷类、水果和红肉摄入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counseling on blood lipid concentrations during and after pregnancy.MethodsPartcipants (N = 256) were randomized into three study groups: dietary counseling with probiotics or placebo and a control group at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 Diet quality was evaluated from food records by an index of healthy eating and total cholesterol (TC),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s, apolipoproteins A-I and B, and lipoprotein (a) were measured at the first and third trimesters of pregnancy and 1, 6, and 12 mo postpartum.ResultsDuring pregnancy, no differences in lipid values were noted among the groups, but postpartum TC and LDL-C were lower in both dietary counseling groups compared with controls (P = 0.027 and P = 0.012, respectively). Higher points on the healthy eating index, normal weight, and regular exercise wer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favorable lipid profile at 12 mo after delivery.ConclusionMaternal dietary counseling may lower maternal TC and LDL-C levels postpartum. A healthy lifestyle during pregnancy and postpartum may benefit women’s cardiovascular health.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中国20岁及以上人群高胆固醇(TC)血症患病率和血浆总TC边缘升高的分布特征。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六类地区对抽取到的48299名20岁及以上调查对象进行空腹血浆总TC的检测。结果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高TC血症患病率和TC边缘升高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但大部分地区在60~岁组之后出现下降趋势。城市高TC血症患病率由20~岁组1.36%升高到70岁组12.53%;农村由20~岁组0.98%升高到60~岁组的5.15%。城市和农村人群70岁组的TC边缘升高率分别比20~岁组升高了4.4倍和4.2倍。各年龄组的高TC血症患病率和TC边缘升高率均城市高于农村,一类农村均高于二、三、四类农村;二者50岁以前男性均高于女性,50岁之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高TC血症患病率和TC边缘升高率均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二者随地区经济水平增高而增高,并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