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核心,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视补益阳气和升阳散火相结合的观点,则构成了其学术思想中的三足鼎立之势。但因李杲对其“阴火”的阐述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致后世学者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认为“阴火”即是心火者(如殷品之等),有认为“阴火”即是越位之相火者(朱丹溪,赖文明等),有认为“阴火”即是相火而非妄动之相火者(任应秋)等等不一而足,其对立可谓尖锐,然究其“阴火”之源,结合历代医家的著述,上述诸观点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2.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阴火论”始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之文,后发展为“阴火论”,“脾胃内伤,阴火上乘”为其核心病机。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升高,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亦没有特效药物。笔者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由虚致实的病机要点与阴火理论中“脾胃内伤,阴火上乘”的病机关键不谋而合,特此展开探讨,为临床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诸家对李东垣之“阴火”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东垣“阴火”之涵义。认为“阴火”是东垣“阴火论”的核心,其实质为内伤虚火,且“虚”涵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5.
东垣治疗百病不但偏重升燥温补,也重视“降润清泻”,其治疗法则在《脾胃论》中自有一套完整的规律,从其一些代表方剂中可窥一斑。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对“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大热”之元气虚阴火上乘并重者,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治之。方中人参、黄芪、苍术、甘草益元气以制阴火;石膏、黄芩、黄莲泻阴火以助元气,共奏脾胃健运、元气则复、阴火得敛;阴火得降,脾胃健运,则元气自旺之效。  相似文献   

6.
“阴火”一词系东垣提出,它在东垣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正确的理解“阴火”之概念,对学习东垣学说有重要意义。由于著者对“阴火”的论述不甚明晰,使后世医家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本文拟从“阴火”  相似文献   

7.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8.
李杲在《内外伤辨惑论·饮食劳倦论》中论及“阴火”、“相火”、“包络之火”、“与元气不两立”等,后世对此多有争议。本文拟就此采摘现代各家之言,结合温习《内经》、《难经》等古典著作,谈谈个人浅见,求正于同道。 心火、阴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浅析 对于李氏所论阴火、相火等概念,许多学者纷纷撰文加以阐释和发挥。倪康兴提出李氏的“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中的“下焦”,当为“上焦”之误。万友生说:李氏“阴火是指心火而言”。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所编《<脾胃论>注释》则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阴阳、脏腑、虚实三方面探讨了李杲提出的“阴火”本质。其一从阴阳角度来分析,阴火是相对阳火而言的;其二从脏腑角度来看,阴火并非单指某一脏腑之邪火,而是“气虚有火”———凡有气虚表现,又有内脏偏亢之火的种种邪火统属“阴火”范畴;其三从病理的虚实方面来探讨“阴火”本质。认为须从多方位、多脏腑分析才有可能揭开“阴火”本质,从而有助于分析气虚发热之机理,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阴火证治验     
杜庆云副主任医师在阴火证治疗方面经验尤甚.笔记予以整理,供同道研讨。“阴火”语出金代李东垣,怄学发明》论日:“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又喜怒化恐而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人独盛,心火者,阳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今,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是病理君相之火,其成因本于脾胃元气之不足。故东垣论其治法“谁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泻其火”,立其方药“补中益气汤主之…··又宜加黄柏救肾水,能泻阳中之伏火”…  相似文献   

11.
“阴火”一词,首先出现在古代的文学作品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描述,中医将其引入到防病治病的方法和理论中,自李东垣提出“阴火”,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发展和演化,扩展为内伤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广义阴火,属内伤发热的范畴。从病理阴火,到药物阴火,再到生理阴火,使得阴火理论产生了发展和变革。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他饱读《内经》、《难经》,通晓《易经》,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了补土派。其对阴火论治尤具特色,其中对风药的运用,更是匠心独具,现就此试析之。1阴火之病机1.1脾虚气陷,阴火上乘东垣创立了阴火学说,其内容散见于《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李东垣创立这一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之论立本,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发展。李东垣运用了《内经》中“气”、“火”这两个相互联系又…  相似文献   

13.
浅释李东垣论著中“阴火”及其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火”这一病理名词,始见于东垣著作,其明言“阴火”者,在《脾胃论》中有十八处,《内外伤辨惑论》有八处。从这些言及阴火的内容来看,其中言“阴火”病因者五,言病证病机者十一,言治疗原则者二,言治法者五,用药加减者三。但“阴火”实质是什么?仍属似明似昧。现择其论述较为完整(病因、病机、病证)的一段,作为探索“阴火”实质的主要内容。《脾胃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林胜友教授从“阴火论”论治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经验。[方法]跟师临证学习,收集林教授应用“阴火论”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验案,分析林教授以“阴火论”论治此类病证的中医机理及治疗思路,并举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林胜友教授认为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致阴火上炎,其病机与李东垣“阴火论”有相通之处。林教授提出阴火辨证应审慎,不以单纯虚实论治,并总结归纳了“甘温补中、清泻阴火、升发阳气”的治则。两则医案,一属脾虚气弱、阴火内蕴;一属脾肾亏虚、阴火内生,分别以升阳散火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甘温除“阴火”,获得良好疗效。[结论]林胜友教授运用“阴火论”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临床效果明显,特色突出,为中医辨治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 ,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 ;狭义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 ,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16.
剖析李东垣的“阴火”论——兼论甘温除大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内伤学说中提出的“阴火”论点,后人时有争议,如内容、治疗、名称等问题。这里略加剖析,作为学术上的探讨。一、“阴火”论的来源东垣的“阴火”论,渊源于《素问》“阴虚生内热”之文。如《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  相似文献   

17.
自李杲在《脾胃论》中提出甘温除热之说以后,对阳气损伤而导致的阴火证方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性治疗原则。历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在理论上对阴火的认识尚不一致,存在着众多争议。 热即火,在自然界为六气和六淫之一。六气之火为正常的气候变化,六淫之火为异常的气候变化,若人体不能适应之则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在人体内为生理之火和病理之火。生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少火”,病理之火即《内经》所谓“壮火”。前八对火分阴阳,虽大多认为阳火是指君火,阴火是指肾、肝、心包络、三焦和胆之相火。但也有不同观点,如李杲之说:“心火者,阴火也”。今天看来,火分阴阳,以君相别之,并无实际探求人身脏腑生理病理的意义。生理之火即人身之阳气,并无阴阳之分。五脏六腑各有自己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阴火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析《脾胃论》有关阴火的论述,认为阴火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阴火泛指内伤之火;狭火阴火专指饮食劳倦、情志所伤而致的热中证。东垣所论阴火主要是狭义阴火,其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甘温补中、甘寒泻火、升阳散火、调畅情志四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东垣阴火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在《内经》理论指导下,结合自己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学说,大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其“阴火”学说则为脾胃学说的核心内容。然而,由于李氏原著对“阴火”的论述不甚明晰,致使后世医家各持已见,争论不休。为了更好地发掘有关“阴火”的理论,加深对东垣脾胃学说的认识,笔者就近二十余年来有关“阴火”方面的研究文献,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浅议李东垣的脾虚阴火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东垣阴火论中“阴火”是指里虚、脾胃中气不足而产生内热而言,喜怒过度、饮食失常、寒温不适、劳倦所伤、内伤脾胃、中气不足等均可导致阴虚生内热;对其机理、临床表现作斩阐述。阴火证是本虚标实证,故其治疗也应从本虚和标实两方面加以考虑。虚,常用甘温益气法;阴火实的一面,多取苦寒泻火法或升阳散火法,这样,乃成标同同治之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