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优化灵芝发酵蕨渣基质生产菌质多糖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蕨渣为主要原料,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生产菌质多糖的工艺条件(基质蕨渣比例、基质含水量和培养温度)。结果:基质蕨渣比例、基质含水量和培养温度对灵芝培养物中菌质多糖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前者p0.05,后两者p0.01),且基质含水量与培养温度、基质蕨渣比例与基质含水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优化的生产菌质多糖的工艺条件为蕨渣84.3%,基质含水量62.5%,培养温度28℃。在此条件下,灵芝培养物中菌质多糖的预测值为3.7117%,验证试验所得菌质多糖为3.6753%。回归方程的预测值和试验值差异不显著,所得回归模型拟合情况良好,达到设计要求。结论:首次利用蕨渣培养灵芝生产菌质多糖,该技术为利用蕨渣生产药用真菌菌质多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探索冬虫夏草发酵蕨渣固态基质生产菌质多糖的条件,可为蕨渣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蕨渣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生产菌质多糖的工艺条件(基质蕨渣比例、基质含水量和培养温度)进行了初步的优化.在本试验务件下,优化出冬虫夏草菌发酵生产蕨渣菌质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蕨渣比例85%、基质含水量60%、培养温度22℃.研究结果将为蕨渣进一步的开发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发酵工艺,该文以保加利亚乳酸杆菌与嗜热链球菌1:1混合菌种为发酵剂,在接种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pH和料液比5个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对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该法制备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12%、pH6.0、发酵时间48 h、料液比1:25、发酵温度40℃。在此条件下明显提高了刺梨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比例,其得率为16.81%,经发酵法制备的刺梨果渣膳食纤维持水力和膨胀力均高于刺梨果渣。  相似文献   

4.
不同工艺制备刺梨果渣膳食纤维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化学法、酶法和发酵法制备刺梨果渣膳食纤维最佳制备工艺,对3种方法膳食纤维样品及原果渣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绿色木霉发酵法为最佳处理方法,优化条件下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12.75%,比原果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提高了74.42%。3种处理方法得到的总膳食纤维(TDF)膨胀力、持水力、持油力、胆固醇吸附力均比原果渣有所提高。电镜扫描发现3种处理方法均使纤维结构发生不同变化。红外光谱扫描分析显示,刺梨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糖的特殊吸收峰,处理条件不同导致官能团组成不同,酶法和发酵法可溶性膳食纤维含有半乳糖,化学法可溶性膳食纤维没有。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番茄皮渣膳食纤维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番茄皮渣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探讨接种量、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pH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三因素三水平进行响应面分析,以SDF得率为响应值进行发酵工艺优化。通过响应面实验确定制备番茄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量0.2%、发酵温度24℃、pH 4,此条件下番茄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39.02%。此外,研究发现SDF在60℃、pH 7条件下溶解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幸宏伟  程琳 《食品科技》2011,(10):153-156,160
分别由红皮黄心、红皮白心、白皮红心3种红薯渣原料制备,通过实验比较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结果表明:红皮白心红薯是提取并转化获得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最理想材料。以干燥、粉碎的红薯渣为原料,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1:3混合提取红薯渣膳食纤维,利用纤维素酶法将原料中的膳食纤维降解为可溶性膳食纤维,经4倍无水乙醇沉淀后获得可溶性膳食纤维。实验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纤维素酶法降解膳食纤维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20μL,反应温度50℃,酶作用时间为2.5h,pH为4.0,未采用纤维素酶降解的对照组实验所得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32.19%,正交实验优化提取条件后得到的红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60.97%,提高了28.78%。  相似文献   

7.
以雷竹笋渣为原料,以1∶1比例混合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作为发酵菌种,以液料比、发酵温度、发酵时间、菌种接种量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发酵法制备雷竹笋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为:接种量为4%,发酵温度为40 ℃,发酵时间为24 h,液料比为10.0∶1(mL∶g),在此条件下制备的膳食纤维得率为(80.20±0.60)%,其持水力、溶胀性、结合水力以及阳离子交换能力分别为7.68 g/g、5.53 mL/g、5.47 g/g、0.39 mmol/g。雷竹笋渣经发酵后,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物化性质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表明发酵法是一种可行的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8.
酶法提取胡萝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萝卜皮渣为原料,采用酶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探讨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及pH对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制备胡萝卜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1.2%,酶解温度60℃,酶解pH 4,酶解时间80 min,此条件下胡萝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5.32%,持水力和膨胀力分别为5.25 g/g和5.30 mL/g。  相似文献   

9.
高路  成义 《粮食与油脂》2012,25(3):26-28
该研究通过乳酸菌发酵法制备紫薯渣膳食纤维工艺,经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制备条件为: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25 h、接种量6%、菌种配比1∶1;在此条件下,可制得紫薯总膳食纤维含量为87.23%、可溶性膳食纤维达14.12%,明显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比例。  相似文献   

10.
采用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柠檬酸质量分数、料液比、微波功率、提取时间对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得率的影响,进一步用Box-Behnken法优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在柠檬酸质量分数为3%,料液比1:16 g/mL,微波功率620 W,提取时间60 min的条件下,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得率为11.07%±0.26%,与模型预测值10.83%误差为2.22%。制备的沙棘果皮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持水力为8.02 g/g,持油力为4.19 g/g,膨胀力为3.82 mL/g。超声波-微波协同法是一种提取沙棘果皮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以米糠粕为底物,采用黑曲霉对其进行发酵,研究提高米糠粕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提取率的工艺条件以及发酵前后SDF结构、理化性质的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得到最优的发酵条件,并对此条件下制备的SDF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时间77?h、发酵温度26?℃、料液比1∶11(g/mL)、pH?5.0、摇床转速150?r/min时,SDF提取率为38.23%,比优化前提高了29.58%。发酵后SDF的膨胀力、持水力及持油力分别提高了84.44%、79.30%和73.25%。扫描电镜观察到发酵后SDF表面结构粗糙、疏松多孔。  相似文献   

12.
采用好食脉孢霉对小麦麸皮进行固态发酵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通过单因素结合响应面法Box-Behnken探究发酵过程中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确定培养基的最佳发酵条件。同时对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和木聚糖酶活性进行测定,并研究发酵前后SDF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为29℃、接种量为11%(v/w)、含水量为74%(v/w)、发酵时间为83.5 h时SDF得率最高,为13.41%,比发酵前提高了1.05倍。发酵过程中纤维素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均与SDF得率呈正相关。发酵后SDF溶解性、吸附葡萄糖能力、吸附胆固醇能力(pH=2和pH=7)和DPPH清除能力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14、1.76、5.36、4.61和1.62倍,为麦麸SDF作为食品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豆渣生产高活性膳食纤维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本文介绍了以豆渣为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和动态超高压均质处理对大豆膳食纤维进行改性研究,得到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达30%以上的高活性大豆膳食纤维。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和不同处理压力对提高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发酵法可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达15%以上,动态超高压均质处理法可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到35%以上,而发酵处理后使得超高压均质处理提高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更容易,在均质压力为40MPa下均质即可将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提高到30%。  相似文献   

14.
令博  田云波  吴洪斌  明建 《食品科学》2012,33(15):178-182
以酿酒葡萄皮渣为原料,采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菌为发酵菌种,以发酵温度、发酵时间、接种量及料液比对水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微生物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工艺。结果显示:发酵法制取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21h、接种量1%、料液比1:10,在此条件下得到SDF产率为(17.25±0.23)%,所制葡萄皮渣膳食纤维素的膨胀力、持水力和持油力分别为3.38mL/g、4.32g/g和1.87g/g,与原料相比膳食纤维的纯度和理化性质均得到一定提高。微生物发酵法制备膳食纤维的同时能有效提高其品质指标,是一种较好的高品质膳食纤维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米糠粕为原料,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4为发酵菌种,探讨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发酵法对米糠粕可溶性膳食纤维(SDF)得率的影响。选择时间、温度、接菌量、pH值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进行3因素3水平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发酵法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最佳条件为发酵时间22.4 h、发酵温度35.0 ℃、接种量6.6%。在此最佳条件下,SDF得率为12.88%,比优化前提高了8.88%,微生物发酵法是一种较好的提取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以青稞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为原料,通过体外结肠发酵,测定不同时间点酚类化合物的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发酵液中的酚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结果表明:在体外结肠发酵48 h过程中,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IDF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SDF中酚类化合物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在结肠发酵第30小时,酚类化合物含量达到最高,为(50.62±2.45)μmol/g;IDF和SDF中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变化趋势与酚类化合物含量变化相似;青稞膳食纤维经体外结肠发酵后,发酵液中酚类化合物分为羟基苯甲酸、羟基肉桂酸和类黄酮,包括18种酚类化合物。在结肠发酵过程中,IDF和SDF中阿魏酸含量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IDF在发酵第24小时含量最高;SDF在发酵第5小时含量最高。结果表明,青稞膳食纤维可作为多酚的传递物质,在结肠发酵过程中缓慢释放多酚化合物,能够提高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采用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与保加利亚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1∶1)发酵刺梨-红枣果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DF),以SDF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SDF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DF的最优发酵制备工艺为料液比1∶22(g∶mL)、菌株接种量10%、发酵温度40 ℃、发酵时间65 h、原料粒度0.16 mm。在此优化条件下,SDF得率为11.47%,SDF的持水力、膨胀力和持油力分别为18.22 g/g、13.14 mL/g和3.21 g/g,较发酵前显著提高(P<0.05);经扫描电镜分析,SDF呈疏松、束状多孔的内部结构,较原有的SDF结构更为疏松,渗水性更好,平均粒径为100 μm。  相似文献   

18.
潘进权  伍惠敏  陈雨钿 《食品科学》2012,33(15):210-215
以豆渣为原料,采用毛霉发酵方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采用单因素试验、部分析因设计、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制备工艺的因素:培养基含水量、起始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确定相对较合适的发酵工艺条件:每支250mL三角瓶装干豆渣10g,加水调节其含水量为56.7%,添加蛋白胨2.33%、KH2PO4 0.57%、CaCl2 0.2%、吐温-80 0.2%,调节培养基起始pH6.0,接种后置于25℃发酵80h。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可达42.2%。结果表明,毛霉发酵可以显著提高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应用该方法制备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