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穴特异性理论是中医针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经络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又是针灸临床合理选穴配方以提高疗效的关键。但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发表文章,质疑经穴存在特异性,这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使经穴特异性研究成为针刺镇痛之后被国际认同的又一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等重大项目的资助下,通过采用多学科研究手段,初步证实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总结出经穴效应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的特点,并初步探索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生物学基础。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对目前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对照组设计、临床试验方案设计、研究载体选择和经穴特异性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其基本规律、科学基础和关键影响因素等继续深入,并同时充分吸纳交叉学科技术、整合国际优势资源,以期全面系统地阐释经穴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2.
从经穴特异性研究“中医生殖轴”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回顾中医针灸古代及现代文献,从经穴特异性来探讨"中医生殖轴"理论。提出了应用经穴特异性探索适合针灸学科特点的且与"中医生殖轴"理论相应的经穴表述模型的研究思路,即可通过研究调节肾气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气血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调节冲任的经穴及效应机制,以及影响月经和妊娠的相关经穴及效应机制,推断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经穴表达模式和方法,再用相应的实验模型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大样本研究结果得出符合中医生殖轴理论的理想经穴表述模型。  相似文献   

3.
经穴特异性是针灸取效的关键和针灸学传承和发展的基础。目前对经穴特异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组织结构、生物物理、反映病理、疗效等方面,学者们试图通过寻找经穴与非穴或另一经穴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来阐述经穴特异性的存在。由于针灸学自身的特点,经穴特异性始终没有能用现代科研方法很好的再现,这为针灸学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成为被科  相似文献   

4.
经穴特异性研究是针灸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此方向相关性研究已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是一项高新无损的医学影像技术,具有非接触、无创伤、无痛苦、简便快捷之优点,可与超声、MRI等技术形成互补手段。该文旨在分析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在观察人体经穴与非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不同经脉经穴的红外线热成像差异、同一经脉不同经穴红外线热成像差异,论述经穴特异性在热学特性上的具体差异,为今后经穴特异性相关性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经穴经皮电刺激(TEAS)治疗对不同血压状态大鼠的血压调节效应。[方法]正常血压大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低血压模型大鼠,分别采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曲池和合谷穴,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治疗,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0Hz)、强度4±1mA,时间为40min,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3天。无创测量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结果]太冲穴刺激对正常血压有一定的降低作用,而其它四穴刺激无影响;上述五穴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大鼠的血压值,其中以太冲穴治疗为最佳、足三里穴次之;除合谷穴外,其它四穴能一定程度提高低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其中以足三里穴治疗为最佳。[结论]五个常用的不同经穴对不同血压状态大鼠的血压水平有不同的调节效应,并存在双向调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经穴-脏腑相关即体表-内脏相关,是指导中医针灸和推拿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概述了近年来中外学者通过电刺激、荧光标记法等手段,对经穴-脏腑的形态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说明了经穴与脏腑的特异性联系途径。参考文献20篇。  相似文献   

7.
查阅CNKI数据库,就近10年关于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在机体处于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针刺干预态时反映有差异;针刺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时对内脏调节也存在差异.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观测脏腑种类少、检测指标较局限等方面不足,未来可与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相结合以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综合评价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针刺效应来研究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方法:以Zea-longa线拴法复制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依据Zausinger六分法选择1-3分的大鼠入组。以随机对照设计原则设立基础对照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模型未干预组、尼莫地平组、人中旁组)和针刺组(内关组、委中组、三阴交组、尺泽组、人中组和非穴组)。而且针刺组内每个穴组采用正交设计法分别设置9个不同参数组合。每组12只,共60组。针刺干预组以提插手法针刺治疗,每12h1次,共干预6次。并以神经行为学、脑血流、梗死率、微循环、光镜等为测量指标。利用因子分析计算样本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比较(以SPSS17.0实现)。结果:针刺组内比较:每个经穴的针刺参数组合不同,则针刺效应亦不同。针刺组间比较:内关〉尺泽〉人中〉三阴交〉委中〉非穴。经穴与非穴比较:穴位组〉非穴组。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比较:针刺组〉非针刺组。结论:经穴具有针刺效应的特异性;而且经穴特异性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肺结核为载体,探讨腧穴反映病症效应及其规律。方法 :采用M301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分别采集肺结核患者、健康自愿者包括双上肢在内的正面半身红外热成像。以经穴红外高温异常频率,经脉红外温度温差率为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①肺结核患者高温异常经穴在肺经上呈集中分布趋势。②肺结核患者手三阴经脉温度变化均高于对照组,双侧肺经为显著,P<0.05。③心包经内关穴高温异常频率显著,提示病变部位相关经脉和经穴同样具有循经病理效应。结论 :肺结核患者,病变脏腑及部位相关经脉、经穴红外温度均呈高温改变;病理效应以经穴为显著,并具有循经特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变化的循经特异性。方法:以慢乙肝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足三阴经所有经穴体表红外热成像,分别进行组内测温点红外温度,组间同名测温点红外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经穴体表红外温度有升高趋势;中都、地机体表红外温度高于组内总体均值(P〈0.05),组间相对温度比较,地机高于对照组(P≥0.05),中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乙肝患者小腿部足三阴经穴体表红外温度呈高温变化,中都病理性升温显著,体现了经穴反映病症效应的循经性特异性和阴经郄穴治疗血证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