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功能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法痉挛松动术对痉挛型脑瘫大运动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 对照组20例。治疗组接受手法痉挛松动术并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 进行大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大运动评分及痉挛程度均有显 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治疗痉挛型脑瘫时,手法痉挛松动术应视为神经发育疗法的前奏和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痉挛肌治疗仪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7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对照组30例。在综合康复基础上,观察组加用痉挛肌治疗仪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GMFM)及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和肌痉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肌治疗仪治疗小儿脑性瘫痪能更加明显改善痉挛状态,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脑性瘫痪患儿84例以均等双盲理念分作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42例患儿采取传统的神经发育疗法,实验组42例患儿在此基础上采取悬吊运动疗法,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GMFM-88评分较治疗前改善显著,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神经发育疗法的基础上联合悬吊运动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并且可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肢体功能以及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接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接受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的观察组,每组各38例。比较两组患儿的肢体功能、血清TORCH抗体水平、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炎症因子水平等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低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及步行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CMV-IgM、TOX-IgM、HSV2-IgM、RV-IgM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NSE、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配合强制性诱导运动训练可以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的肢体运动能力,降低TORCH抗体水平,平衡细胞因子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营养神经细胞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家庭干预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脑性瘫痪高危儿的效果。方法:197例脑性瘫痪高危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94例给予静脉神经细胞激活剂治疗,干预组103例在给予静脉神经细胞激活剂基础上进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及家庭干预等综合康复措施治疗。结果:早期综合于预组总显效率为89.32%,对照组总显效率为74.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1岁时Gesell量表评定结果,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大运动能区、精细运动能区、社会适应能区、语言能区、个人社交能区DQ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脑性瘫痪高危儿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其智力发育和运动发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药蒸汽疗法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及护理体会。方法:将8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中药蒸汽疗法治疗配合推拿及运动疗法,对照组仅施以普通运动疗法。两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及护理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显著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探讨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结合神经发育疗法对脑性瘫痪患儿智力水平、交流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93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儿分为联合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发育疗法进行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智力水平、交流功能及运动功能[上肢功能(AHA)、平衡能力(BBS)、大运动和精细动作]。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P<0.05);两组各能区发育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交流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交流功能分级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49,P=0.011);两组患儿AHA评分、BBS评分及大运动和精细动作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部位联合生物刺激反馈治疗结合神经发育疗法治疗脑性瘫痪患儿可明显促进患儿智力发育,提高交流功能和运动功能,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康复手段治疗脑瘫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康复方式对脑瘫儿童康复的疗效。方法:(1)小脑电刺激组:20例,小脑电刺激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组。(2)高压氧治疗组;20例,高压氧治疗+神经生理学疗法组。(3)神经生理学疗法组:由治疗师上午执行30min神经生理学疗法(Bobath Vojta法),其余时间在康复中心训练。(4)家庭康复组:19例,每天在康复中心接受神经生理学疗法30min,其余时间指导家长在家中进行。疗程均为3个月。结果:小脑电刺激或高压氧组结合神经生理学疗法效果较理想。结论:小脑电刺激和高压氧可作为儿童脑瘫康复的辅助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性瘫痪(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CP患儿按年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进行近似配对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对照组患儿只采用运动疗法。治疗4个月后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88)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88总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儿GMFM-88改善值和反映坐位、站立的能区(B区、D区)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运动疗法可以显著改善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疗效高于单纯运动疗法,尤其在改善患儿坐和站能力方面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联合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ITP)对痉挛型脑性瘫痪(SCP)患儿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74例SCP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NDT治疗,观察组给予NDT联合ITP治疗,两组各37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精细运动功能测试(FMFM)量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量表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MFM、GMFM和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增加,且治疗后各量表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多(P<0.05)。结论:在NDT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ITP治疗可有效改善SCP患儿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临床疗效显著,因此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夏蔚雯 《当代医学》2021,27(8):9-11
目的探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格赛尔发展量表(Gesell)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49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治疗,n=24)和观察组(采用磁刺激神经调控治疗,n=25)。比较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Gesell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Gesell评分均有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刺激神经调控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Gesell评分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5.
邵帅  吴德  唐久来 《安徽医学》2017,38(9):1107-1110
目的 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ITP)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岁、Ⅱ ~ Ⅲ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ITP.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Barthel指数量表(ADL)及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评分结果.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46例,对照组共完成44例.治疗前两组的GMFM、FMFM、ADL、BB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评分为(82.66±11.13)分、FMFM评分为(118.83±19.0)分、ADL评分为(64.24±18.68)分、BBS评分为(35.09±12.50)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T联合ITP及单用NDT均可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能力,但NDT联合ITP的疗效优于单用NDT.  相似文献   

16.
<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全球患病率0.15%~0.4%[1]。痉挛型脑瘫是所有脑瘫分型中占比最高的一型。姿势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是痉挛型脑瘫特征性表现。目标导向性训练为患者设定目标导向式任务,重复训练以达到目标,当目标实现后,设定新的更高的目标,继而进入一个新的目标训练过程,从而使运动动机强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充分调动积极主动性[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智能三维情景式生物反馈训练平台下,联合应用悬吊运动训练与WOND2000F5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在脑瘫患儿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瘫患儿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儿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悬吊运动疗法+WOND2000F5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对照组给予传统运动疗法+悬吊运动疗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12周的肌力、粗大运动功能以及大动作发育商。结果治疗后12周,观察组患儿肌力改善总有效率(88.00%)、粗大运动功能E区(38.20±7.50)分、D区(35.00±5.80)分、C区(39.90±9.70)分、B区(64.00±17.00)分、A区(59.00±15.30)分以及大动作发育商评分(67.21±18.54)分均高于对照组肌力改善总有效率(68.00%)、粗大运动功能E区(32.00±7.00)分、D区(29.90±5.40)分、C区(34.20±9.00)分、B区(48.00±13.00)分、A区(39.70±13.00)分以及大动作发育商评分(55.24±16.21)分,B区以及A区改善情况更为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悬吊运动训练结合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脑瘫患儿核心肌群肌力,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以及发育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过康复治疗改善脑瘫(cerebralpalsy)患儿的跪位姿势控制能力并结合应用踝足矫形器在提高脑瘫儿步行水平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3年7月收治的脑瘫患儿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重点强化跪位姿势控制训练并佩戴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es,AFO),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motorfunctionmeasure,GMFM)的c区评定,步行水平采用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2例,共有48例患儿进入结果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GMFMC区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并且治疗后治疗组GMFMC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Gillette功能性步行量表步行水平分级评定显示:治疗后治疗组步行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姿势控制能力(髋关节运动控制)、踝足控制的稳定性在脑瘫儿步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2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于维系步行中控制重心的稳定,在此基础上步态才能改善,步行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