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2.
李敬林教授认为消渴不寐多与痰有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导致脾胃呆滞、肝脾气滞、肾失温化使体内变生痰浊,痰浊日久化热,痰热扰心,心神不宁,阳不入阴,阴阳失调而致消渴不寐。临床予温胆汤加减治疗。  相似文献   

3.
倪加哲  海英 《江苏中医药》2015,47(10):21-22
五脏皆令人不寐,李德新教授首辨五脏,善调脾胃论治失眠颇具特色。肝之不寐,多见心肝火旺和肝血不足之证,以加味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酸枣仁汤养肝安神;心之不寐,多见痰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胆气虚之证,以黄连温胆汤、归脾汤、安神定志丸宁心安神;肺之不寐,多见肺阴不足、肺脾气虚之证,以麦门冬汤、玉屏风散润肺安神;肾之不寐,多见肝肾亏虚、脾肾两虚之证,以四物汤合左归丸、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补肾安神。李师善"调脾胃安五脏",强调"土为万物之母",治疗其他四脏不寐注意顾脾。李师用药精炼,注重病机演变,临床中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45-24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初步探讨李德新教授临床诊疗不寐的规律。方法:收集、整理李德新教授临床诊疗不寐病例638份,运用频数、频率、构成比、相关分析、关联规则、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病例中的证型诊断和处方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结果:638份不寐病例的病位主要在肝,其次在心、肾和脾,病性证素主要为血虚、气虚、阴虚和火;证型主要为心肝血虚证、心肝火旺证、肝肾亏虚证和痰热内扰证。挖掘出李师临床治疗不寐常用中药51味,核心药对5对,心肝血虚证相关中药14味、心肝火旺证相关中药13味、肝肾亏虚证相关中药16味,痰热内扰证相关中药12味。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可初步揭示李德新教授临床诊疗不寐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传承李德新教授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小儿夜惊症属于中医学"不寐""客忤""夜啼"范畴,其病因病机多与心胆两虚、心肝火旺、肝胆痰热、营卫不和、积热扰心相关,通过临床观察,小儿夜惊症的病因病机亦与肝脾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本文通过总结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夜惊症的辨证分析以及方药施治的特点,发现在临床上可采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小儿夜惊症,且疗效令人满意,并通过阐述病案一则以及临床思考体会的总结,为中医药治疗小儿夜惊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不寐是最常见的临床疾病和常见疾病的伴随症状,不寐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不寐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中医药在治疗不寐方面具有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等优势。不寐的辨证分虚证和实证,多与心、肝、脾、肾等有关,虚证多见心肝血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证等;实证多见心肝火旺、瘀血内阻证、痰热内扰、食滞胃脘证等。临证以虚实夹杂证多见。现梳理不寐临床常见的方证和药证,尤其是不寐主症之入睡困难、中间醒、早醒、梦多、眠浅、日间功能障碍对应的方证和药证,抓主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使不寐的辨病与辨证论治更为精准,结合不寐的病因病机、兼症或次症、患者体质类型、现代药理研究等进行总结辑要。  相似文献   

7.
周芳 《河南中医》2011,31(9):979-980
邱明义教授治疗不寐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调理脏腑之阴阳,除施方处药外还十分注重患者自我精神调摄的作用.以柴胡温胆汤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型不寐,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少阳邪气弥漫型不寐,以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火型不寐,以黄连阿肢汤治疗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型不寐,均获佳效.  相似文献   

8.
施海婷 《河南中医》2005,25(5):75-76
不寐表现为人睡困难或者寐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常常影响人的正常生活工作。不寐常责之于心、肝、脾、肾。因心主神明。神不安则不寐;肝具有疏泄作用。若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失其疏泄之职,则神明被扰必致不寐;脾化生气血上奉于心。脾虚则生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寐不安稳;肾内寓真阴。肾水上济心火则心火不亢。若水不济火心火独亢则难以入眠。另外。不寐从阴阳角度来看。总多属阳盛阴衰,或者阴虚不能纳阳,或者阳盛不得入阴。临证治疗不寐多从心、肝、脾、肾四脏入手。且多用养阴清热之法。然引起不寐的原因多种多样,临证须详加审视。兹举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9.
不寐以睡眠时间或者深度不足为特征。不寐病机总归于阴阳失交,邪扰心神。中医学认为,不寐病位在心,与脾肾肝胃胆等脏腑相关。发病多与思虑劳倦或情志因素有关。病机为气血、脏腑功能失调。肝胆气机郁结,思虑劳倦伤脾,气机不畅,脾运失常,水湿酿生痰饮。寒痰或痰热积滞,扰心而致不寐。从痰论治不寐,需分清寒热,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0.
韩景波教授认为,不寐多以心、肝、脾、肾亏虚为本,痰、火互结为标,故以潜阳入阴、摄纳安神为治法,基于潜阳封髓丹而创立潜阳入寐汤。潜阳入寐汤可用于治疗各类型不寐,尤其适用于虚阳上浮、阳不入阴导致的不寐。该文总结韩景波教授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辜大为老师治疗不寐病经验,认为主要是痰热内扰、气郁不舒、体虚阴阳失衡、水火不济导致不寐,常用调神治形清痰热、疏肝郁、补气血、交通心肾、调和阴阳等方法治疗不寐病,疗效显著。此方法疗程短、见效快、费用低,易于临床医师掌握,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运用温胆汤治疗神经内科疾病:不寐,证属痰热内扰,痰浊中阻,心神不宁所致不寐,治宜清胆和胃、化痰宁神。郁症,证属肝气郁结,痰热内扰所致郁证,治宜疏肝理气、清热化痰。眩晕,证属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所致眩晕,治宜理气化痰。癫狂,证属痰热扰心所致狂证,治宜清热化痰、通腑开窍。指出:温胆汤证的病机是痰和热,其方的要点是清热化痰。  相似文献   

13.
介绍李永成教授从脾胃论治不寐的经验.李教授认为不寐多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迈体衰、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司,气血不畅或气血不足,使得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治疗主张以调理脾胃为主要原则,分别治以导食积、畅肝郁,清痰热、安心神,健脾气、濡心血,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小儿临床上较难治疗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动,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临床上又以脾虚痰聚多见。张新建教授认为本证的发生多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体质特点和小儿饮食失衡有关,病因多责之于风和痰,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液生痰;脾虚肝旺,木亢生风,进而提出运用运脾化痰祛风的治法治疗脾虚痰聚证小儿多发性抽搐症。  相似文献   

15.
刘昆  张丽 《北京中医药》2017,36(11):1006-1007
安效先教授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以肝风内动、痰火扰心为主要病机,肝的功能失调,风邪作祟。头面、四肢及胸腹躯干的抽动均为肝风所致,局部抽动症状缓解或消失时,另一局部的抽动症状又会出现,皆与肝的生理功能失调有关;痰生怪证,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饱食肥甘厚味之品又会加重脾胃负担,久之导致脾胃虚弱,脾失运化,水液凝聚为痰,痰湿阻碍气机运化,加重脾的功能失调,从而更加重痰湿滋生。以平肝息风、宁心化痰为大法,配合清热、镇肝可治疗该病,常用黄连、炒栀子、胆南星、石菖蒲、郁金清热豁痰,全蝎、伸筋草、木瓜、桑枝、菊花活络止痉,菊花疏肝风、清肝热。用药以清灵,中病即止,同时重视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多从五脏论治不寐,认为心、肝、脾、肺、肾各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不寐。结合叶天士治疗不寐的具体案例,发现主要导致不寐的证型有心血亏虚证、肝火上扰证、肝血亏虚证、心脾两虚证、痰浊内扰证、肺阴不足证、肾精亏虚证、心肾不交证。叶天士从五脏论治不寐,辨证清晰,治疗思路明确,值得后世深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17.
痰热内扰为失眠重要病机,主要表现为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大便秘结,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温胆汤为治痰首方,化痰清热,理气和胃,使痰去热清,胆胃恢复宁静清和之性,心宁而神安,不寐则愈。经后世医家不断继承创新,治疗失眠疗效显著,值得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8.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皆与五脏六腑有关。《黄帝内经》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概括了胃不和导致不寐的病理机制。内伤脾胃,百病始生。若忧思劳倦过度伤脾,脾胃亏虚,运化失调,精微化生无源,气血虚衰,意不入舍,心失所养或宿食痰火内停,胃失和降,浊邪上扰均可导致阴不涵阳,阳不入阴,心神不安,从而导致不寐。笔者通过探讨脾胃与失眠的关系,明晰从脾胃论治失眠的机制,进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9.
介绍李安洪教授采用耳穴揿针结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不寐的临床经验。耳穴揿针取主穴心、交感、神门、皮质下,配穴辨证加减,肝气不疏加肝,心脾两虚加脾,心肾阴虚加肾,痰火扰心加肝、脾,心胆气虚加胆;中药辨证分型治疗,心脾两虚用归脾汤加减,肝气郁结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肾阴虚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痰火扰心用温胆汤加减,心胆气虚用安神定志丸加减。  相似文献   

20.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常由脾肺不足、肝有余而致发热。脾胃作为人身后天之本,散发精微充养肺气,脾健则肺卫自固,运化水谷濡养周身,脾实则肝木不得犯。本文从脾胃相关理论出发,阐述脾胃不足与内伤发热、肺脾不足与外感发热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作用。同时,结合现代肠道免疫、菌群学说,阐明发热的胃肠道生物学基础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靶向作用,为进一步探讨从脾胃入手治疗小儿发热的可行性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并通过相关临床实践佐证在小儿发热治疗过程中脾胃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