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管肽酶抑制剂是单一结构的化合物分子,具有双重的抑制作用,即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和中性内肽酶的活性。能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生成;阻止中性内肽酶降解心房钠利尿肽、脑钠利尿肽等钠利尿肽及缓激肽,从而产生利尿排钠、增加血管舒张性的作用,其作用比单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中性内肽酶抑制剂更有效。主要概述了血管肽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及新药研发情况。  相似文献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血压调控中发挥关键作用,阿利吉仑是一种非肽类可口服的直接肾素抑制剂,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始动环节,降低肾素活性,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的生成,从而发挥降压作用。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降压药物联合使用,阿利吉仑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且阿利吉仑对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新型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分级和不同年龄患者中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变化的规律。方法:原发性高血压172例,按高血压分级标准分为3组,按年龄分为4组。分别测定不同组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浓度。结果:不同分级高血压组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55岁分界,≤54岁各年龄组和≥55岁各年龄组之间的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活性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醛固酮在各年龄组间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活性在54岁以下的高血压病患者中明显增加。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活性在不同分级的高血压患者中无变化。  相似文献   

4.
较高选择性ACE抑制剂——咪达普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体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系统)是升压系统,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K-K系统)是体内的降压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Ang Ⅱ可直接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引起血压升高;也可使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多。Ang Ⅱ可作用于交感缩血管纤维,使其释放递质增多。Ang Ⅱ还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一些血管紧张素受体,使交感神经缩血管紧张加强。因此Ang Ⅱ可通过中枢和外周机制,增加外周阻力,使血压升高。此外Ang Ⅱ还可刺激醛固酮的产生,后者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  相似文献   

5.
作者为研究慢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与肺血液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中的作用,对11例患者进行了右心漂浮导管检查,并测定了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浓度。静息时,血管紧张素Ⅱ与肺动脉平均压及肺血管阻力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P<<0.01)和0.64(P<0.05).运动时,血管紧张素Ⅱ浓度  相似文献   

6.
曾晓铧  王静 《医学综述》2015,21(1):61-63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劳动能力的重要疾病。急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期,可用利尿剂、扩血管药、正性肌力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治疗。但这些传统药物治疗效果单一,不良反应多。脑钠肽是一种由心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肽类激素,它不仅可以评定心衰进程和判断预后,而且在治疗急性心衰方面具有利钠利尿、扩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作用。作为与内源性脑钠肽结构相同的人工合成肽类激素,该文对重组人脑钠肽在治疗急性心衰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在机体水钠代谢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常伴有RAAS功能状态的变化,而且可能与水肿的发生有关。作者为了探讨RAAS在COPD(不伴肺心病时)水肿发生中的作用,对50例COPD患者(其中20例伴有水肿)的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研究认为,血浆脑钠肽(BNP)是由心室心肌细胞分泌的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具有利钠、利尿、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的作用。BNP的合成过程中除了生成具有生理活性的C末端的BNP以外,  相似文献   

9.
宋琼 《河北医学》2012,18(5):674-677
近20 多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血浆脑钠肽(BNP)和N-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在心血管疾病中广泛应用.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是1988 年Sudon 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纯化的一种利尿钠多肽[1] ,主要由心房和心室肌细胞感受压力和容量负荷后分泌.此外肺、脑、脊髓中有少量BNP 存在.BNP 具有抑制肾素、醛固酮系统分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性,抑制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反应;产生扩血管、利尿、利钠等作用.  相似文献   

10.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新成员,主要通过调节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参与血压调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表达或活性异常不仅参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还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断剂的降压疗效相关,因而成为高血压防治的新靶标。本文将综合阐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参与血压调控的机制,并且分析以该支路为靶标的高血压药物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尿钠肽是一类具有扩张血管,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ARRS)系统,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舒张血管,排钠利尿的心血管肽类激素。包括:ANP、BNP、CNP以及DNP四种形式。B型尿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在心内血容量增加和左室压力超负荷进,由心室大量分泌,  相似文献   

12.
巯甲丙脯酸(GPT)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使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减少,并使缓激肽(BK)及前列腺素(PG)水解减少,从而起到扩血管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抗高血压,近年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性高血压等,并取得一定疗效,现综述如下。 1 GPT的作用机理 1.1 GPT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作用下产生血管紧张素Ⅰ(Ang I),而Ang 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下转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AngⅡ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使周围循环阻力增加。AngⅡ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ALD)合成、释放增加,ALD使水、钠潴留,ACXI阻止Ang Ⅰ转化为AngⅡ过程,即阻断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环,使AngⅡ形成减少,进而使周围血管扩张,阻力降低,使得心脏后负荷减轻,同时醛固酮形成减少,减轻水钠潴留,使心脏容量负荷减轻。 1.2 GPT作用于激肽释放酶—激肽—前列腺系统。血浆中激肽原在激肽释放酶作用下产生BK,BK具有扩血管作用,但BK易被ACE水解失活,前列腺素(PG)也易被ACE水解,ACE Ⅰ抑制ACE,使血浆BK、PG降解减少,从而发挥扩血管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玲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4):13-13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主要活性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为AT1和AT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主要活性肽,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受体为AT1和AT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又一类抗高血压药物,主要通过阻断AT1受体起作用,其不但具有强大而持久的降压效果,还具有靶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脑钠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脑钠肽是重要的心血管神经内分泌激素,属于利钠肽家族,通过利尿,利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抗心肌肥大、纤维化等作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态。脑钠肽是心力衰竭的重要标志物,并为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6.
脑钠肽(BNP)是一种多肽类心脏激素,主要在心室壁张力增加时由心室分泌,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的作用.心力衰竭时血中脑钠肽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心力衰竭呈正相关.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脑钠肽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包括了肾素、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等,AngII是该系统中重要的活性物质,通过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坎地沙坦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 receptorl receptorbloker,ARB),由于非竞争性的与AT1受体结合的独特  相似文献   

18.
脑钠肽与心脏功能的维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是利钠肽系统成员之一,1988年首先由猪脑中分离出来,其主要由心室合成分泌,在人体血浆中以含有特异性环状结构的32肽形式存在,具有利尿、利钠、扩张血管的效应,同时可抑制醛固酮分泌及肾素的活性.当心室扩张或容量、压力负荷增加时,其分泌亦随之增多,并扩张血管,从肾脏排出多余水分,减少血液滞留,降低血压并减少心脏负担.N末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是BNP前体的分解产物之一,无生物活性,其与BNP具有类似的临床应用价值.目前,关于脑钠肽、N末端前脑钠肽的临床研究已成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BNP通过肾脏发挥利尿、利钠作用;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以及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这些作用有利于心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实际上是心衰患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性调节.  相似文献   

19.
血浆脑钠素(BNP)是一种利钠肽家族成员;具有利钠、利尿的作用,同时还能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圈,在心血管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故笔者分析并探讨了BN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的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海拔2260米高原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中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浓度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高原老年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处于低功能状态,(2)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关系失调;(3)肾素分型对高原老年高血压临床意义不明。简要讨论其变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