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秀水村有"状元村"美誉,有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秀水村古村落、古街区和状元楼等古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生态现状及价值分析,提出了"一主线,两立足,三项保护和提高,三建成,两特点,国家名村,幸福镇"的文化生态保护目标及"加强对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领导、建立文化生态保护组织机构、制定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强化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行文化生态保护宣传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培训"等六项保护措施,对秀水村文化生态保护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北京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铸就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北京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衰退、失传的困境,根本问题在于这些无形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或遭到破坏。因此,认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运用文化生态的理念分析其保护面临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村),同时处理好“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与“保持特色”的关系等,以推进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为配合土家族民族成分确认和利用民族民间文化为人民服务等工作,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搜集、整理和传播的开启时期;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主要是为恢复土家族民族成分和编写“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等工作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时期;第三阶段是世纪之交的时候,是为配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进行的,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普查、抢救、整理、保护传承时期。每个阶段的挖掘、抢救和传承工作都有自身的特点,对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兴未艾。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肯定政府及知识界的巨大作用,还要充分认识到民间社会生存的自然秩序,发挥民间百姓的主体性作用,以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良好的民间基础,为此,笔者提出民间“基层社区”保护、民间“文化空间保护”、“民间社会保护”三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群体性、综合性、依赖特殊文化时空和“标志性文化”等典型特征。对于特别强调活态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利用是保护的目的和手段。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中必须坚持“政、企、民”三位一体的开发主体,对该类遗产实施“人、物、生态”立体开发。在此基础上,应创建“政、企、民”三方合资合作、“学术、商业、生活”三位一体的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早是使用“民族民间文化”这个术语,后与国际接轨采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范围上有差异,前者比后者宽和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译名的误导,在保护方向中上容易产生误导;文化空间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类别,而是民俗活动的一种载体;以儒家为核心的上层文化,所弘扬的大传统作为正统,既不适合传统文化艺术的保存,也不适合多元民俗的发展。而被一些学者称为“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民间信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延续处于濒危的严重局面,要进行全面普查、确认、收集、登记、立档,尽可能做到原生态性的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文化生态区。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化论坛》2012,(5):132-132
87万项非遗资源,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88位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6项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数据有力展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孕育了沧州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遗产保护中存在传承危机、文化缺失、资源开发瓶颈等诸多问题.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提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化保护,以产业化、民间化、博物馆化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积极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推进遗产保护工作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阐述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以及文化生态保护的理念.以泉州为例,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进行探讨.认为应坚持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理念,选择文化生态旅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并提出组合型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商品开发、客源市场开拓与宣传促销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省当前旅游开发中的几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论述了在旅游开发中,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境进行整体性保护,要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出发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代代传承的特殊工艺,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在当地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而且对其他区域的技术、文化和经济都曾经发挥过相当大的影响。但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传统工艺的原生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民间工艺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对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角度,提出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习所”、“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运营机构、“中国?榨菜生态博物馆”、“中国?榨菜文化博物馆”,探讨涪陵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一是由政府与民间合力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流构成,二是数量极大、散落或彰显于民间、为民众日常应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主流构成,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流和非主流的两个语域中心。宜采取的挖掘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近期及长远对策是:加强对河南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和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发及特殊的民俗活动的组织开发;保护中原文化链,构筑河南“大文化”格局;加强濒危品种保护和传承人培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纳入学校正规教育等。  相似文献   

13.
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们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都不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保护效果,因而应强调从转变观惫、更新理念、深层研究、动态保护等方面加以认真思考。本文以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力求通过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以此更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界定、保护主体的职能划分与保护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界定的四个基本点,提出了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方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梳理为三个层次,指出保护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5.
武陵山片区竹编文化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地村民增收脱贫的一项重要途径,更是国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加强武陵山片区竹编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对武陵山片区竹编技艺生产性保护的概念、现状和实施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技艺生产性保护形成人们的共识,变为自觉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7.
目前普查到全青海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项目有2600项。对我省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并赋予非物质类文化遗产新动力,可以进一步推进我省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国上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因国家政治权利的参与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文化主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丁作中的政治、经济因素三个方面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武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武术文化保护工作的今天,采取积极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国家体委20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保护传人;关注“农村武术”,使中国武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该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提出采用民间艺术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农家乐、历史文化名城、博物馆等形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耦合与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