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通过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Cruiser Plus药剂拌种防治小麦纹枯病,降低小麦穗期蚜虫的发生程度,减少防治成本,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蚜虫成为小麦穗期的主要害虫,并呈逐年加重发生态势,对小麦产量影响极大。为此,越西县植保站对小麦蚜虫的发生与防治技术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2021,(5)
正小麦穗期是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今年麦类生育期普遍早于上年同期,3月份已处于破口期至齐穗期。综合田间菌源、虫口基数、品种生育期和气候条件,预测麦类赤霉病为中偏重、局部大发生趋势;穗期麦蚜为中发偏重趋势;麦类白粉病为中发趋势。必须切实抓好小麦扬花期麦类赤霉病的预防和蚜虫防治,确保春粮丰收。  相似文献   

4.
于2012年在六安市金安区进行了5种不同药剂对小:菱穗期蚜虫田间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小麦穗期蚜虫均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中10%呲虫啉WP速效性好,持效性差;25%呲蚜酮WP速效性差,但持效性最好,持效期达14d以上;25%噻虫嗪WG速效性好,持效性一般;25%环氧虫啶WP和10%烯啶虫胺SLx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均一般。生产中应注重不同药剂的交替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小麦穗期以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主的"二病一虫"呈危害加重的趋势。为给大丰区乃至江苏省及周边沿海省份小麦穗期病虫害绿色统防提供参考,近年来通过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总结了小麦穗期"二病一虫"发生危害特点,分析了大丰区"二病一虫"重发原因,并从选择抗病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及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等方面,探索了小麦穗期"二病一虫"绿色统防技术集成。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是江苏省盐城市主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550万亩左右。小麦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穗期病虫以及早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如何防控小麦穗期病虫,保障小麦产量,提高麦粒品质,减少农药用量,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近几年小麦病虫防治工作的实践,分析小麦穗期病虫发生的特点,研究防控技术,现整理成文,供读者商讨。1小麦穗期病虫爆发致灾的特点盐城市地处沿海,有里下河、沿海和黄淮三个不同的生态  相似文献   

7.
1 防治小麦害虫 1.1 啶虫脒.推荐使用剂量为每亩0.6~0.9克有效成分.使用技术要点:在小麦穗期蚜虫初发生时喷雾施药.  相似文献   

8.
小麦穗期是各种病虫害多发的时期,也是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关键时期,因而要重视小麦穗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结合2018年对宿豫区小麦生长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分析,作出了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趋势的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以期为防治小麦病虫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蚕豆蚜虫发生规律具有迁入定居-数量波动-扩散蔓延-消退四个阶段。根据防治的需要,进行发生趋势,数量动态,最佳施药适期三个层次的预测。1994年应用预测结果指导大田防治示范1.37万hm62,由于预测准确,仅在预报适期施药一次,防效达805以上;1995年进一步扩大示范3.87万hm62,预测适期施其一次,已控制了蚜虫危害。  相似文献   

10.
35%吡·异可湿性粉剂防治小麦穗期蚜虫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穗期蚜虫在本地常年重发,每年都必须进行药剂防治。为了兼治小麦田灰飞虱,2005年我们大面积推广使用新型复配剂35%吡·异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异丙威)。为明确该药剂防治效果和防治适期,笔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人工控制虫口密度,研究小麦育期蚜虫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麦蚜虫在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危害不同,开花期为害最大,灌浆期次之。在拔节期,当害虫密度低于2头/株时,由于植株的超补作用,产量可相对增加,只有当累积蚜量达到51.5虫.d/株时,才会造成明显的产量损失。小麦不同时期的防治指标,拔节期51.5头.d/株。抽穗扬花期4.4头/穗,灌浆期7.8头/穗。乳熟期后,麦蚜数量急剧下降,不再造成危  相似文献   

12.
13.
对江苏盐城、淮阴、扬州等地区9个县市及农场近年发生的小麦“酱油秆”病进行了症状、病原菌种类及致病力等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镰孢霉(主要为Fusariumnivale(Fr.)Ces.)、交链孢(Alternariaspp.)和麦斑点附球孢(EpicocumtriticiP.Henn.)均可侵染小麦形成“酱油秆”症状,但以雪腐镰孢为主,交链孢次之,麦斑点附球抱作用较小。雪腐镰孢在苗期即可造成叶鞘褐枯,成株期可侵染基部茎秆造成褐腐,而交链抱和麦斑点附球抱主要在成株期造成茎基褐腐,沿海垦区农场多以雪腐镰孢为主要病原菌,其他地区交链孢为主。小麦“酱油秆”暂定名为小麦茎基褐腐病。  相似文献   

14.
 对采自我国北方11个省(区)、直辖市的65个市、县,小麦近缘野生植物8属42种393份,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小种的混合菌种进行接种,除21份免疫外,均接种成功。用接种成功的7属40种共286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白粉病菌,分别对小麦回接,亦全部回接成功。用6个小麦白粉病菌小种,对7属15种共29份小麦近缘植物进行分小种接种,发现它们与在小麦上一样有很强的寄生专化现象。在1~6叶期,84.4%的小麦近缘植物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的推移而下降,其中47.4%病情降为0,37.0%部分病情下降,15.6%病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地区连续三年(1983—1985)进行的早期春播试验中,参试的九个冬小麦品种均能抽穗、开花和成熟。与同一播期的春型品种相比,表现为中熟和晚熟。它们有一定的产量性状。较宽的低温范围和一定的日长条件相配合,保证了田间春化反应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苗性状变化及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稻亚苗病徒长苗有3个显病高峰,稻苗3叶期、拔节初期、破口初期,徒长苗 明显的症状隐蔽现象。太隐蔽始于秧龄13d时,高峰发生酝水稻分蘖盛期,武育粳5号与寒优1027分蘖盛期的症状隐蔽率分别达92.6%,89.7%。部分症状隐蔽病 重新转化为徒长苗,其转化高峰发生于水稻拔节初期、破口初期。未出现症状隐蔽的徒长苗及移栽15ddisplay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 F.)、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和禾縊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田间消长规律和种群数量变动因素。麦二叉蚜发生最早,一般在小麦返青期即有发生,小麦灌浆乳熟期以后,因气候及营养条件惡化,蚜量急剧下降。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始见有翅成蚜,孕穗、抽穗以后,蚜量一直稳定上升,灌浆至乳熟初期蚜量急剧增长达到高峰。此后驟减。禾縊管蚜最耐高温高湿,一般小麦揚花期以前蚜量少,麦收前7~10天内剧增达高峰。在小麦各生育期,三种麦蚜长管蚜始終占总蚜量的70%以上,多者100%,是麦田蚜虫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8.
分析高产小麦分蘖成穗特性及成穗率与产量的关系, 表明高产小麦主茎第1、第2 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高,在获得适宜穗数前提下提高茎蘖成穗率能改善群体质量、提高每穗结实粒数和粒重、实现高产。栽培措施对茎蘖成穗率有显著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北方冬、春麦区广为发生的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的病毒病害。周广和等人用生物测定法查明在上述地区危害小麦的3种病毒株系。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曾多次发生小麦黄矮病的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我们用生物方法查明1986年公主岭地区的小麦黄矮病毒属 GAV 株系,即二叉蚜长管蚜株系。  相似文献   

20.
小麦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种检验分布型方法测定了小麦蚜虫和蚜茧蜂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均属聚集分布。在分布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估计田间种群时的最适抽样数并计算了防治指标为5头/株时的序贯抽样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