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6年12月北京市朝阳区确诊的l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访谈病例发病前后的相关知情人,调查病例发病经过和可能感染来源.采集病例、密切接触者及环境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PCR)方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及H9N2禽流感病毒特异的核酸片段.对病例咽拭子标本和l件阳性环境标本中的H9N2禽流感病毒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基因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病例表现为轻症流感样病例症状,发病前15天曾有活禽市场暴露史.该市场环境标本中H9N2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8.2% (2/11).病例咽拭子标本与市场环境标本中病毒的HA基因高度同源,氨基酸相似度为100%,在进化关系上同属于欧亚系的Y280分支.4名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内未出现过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结论 病例感染来源与活禽市场环境暴露有关.加强流感监测以及活禽市场的管理对于防控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甲型H1N1流感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是一种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群中传播.与以往或目前的季节性流感病毒不同,该病毒毒株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人群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传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或呕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发红等.2009年开始,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北京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强化监测中发现的1例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为今后科学防控人感染H9N2禽流感疫情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病例流行病学资料,采集并检测病例、暴露环境和密切接触者等标本,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和可能的感染来源.结果 病例发病第3日和第7日咽拭子标本检测均为H9N2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病例发病前10天内无禽类接触史,但病例平时活动有暴露于H9N2禽流感病毒污染环境的可能.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期内均未出现流感样症状.结论 该病例为北京市首例成人感染H9N2禽流感确诊病例,同时也是北京市第二例H9N2禽流感确诊病例.医疗机构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是及时发现人感染H9N2禽流感病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人禽流感研究现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人禽流行性感冒(人禽流感)(avian-human influenza)是由禽甲型流感病毒中某些亚型的毒株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这个名称在我国可能已家喻户晓。然而,过去一段时间曾把它称之为鸡瘟(fowl plague),因它在禽中所表现出的症状为全身系统中毒症状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人流感症状相差甚远。鸡瘟于1878年首次报道于意大利,1901年证实其病原为滤过性病原体,1955年才证实其病原为甲型流感病毒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禽流感与公共卫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东南亚多个国家爆发,给养禽业带来沉重打击。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还在越南、泰国、印尼、柬 埔寨和中国引起160多人感染,导致半数以上感染者死亡。禽流感这一重大禽类疫病,目前已成为公共卫生面临的最大威胁。本文对流感及流感病毒、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跨越禽-哺乳动物种间屏障的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禽流感的防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感染高致病H7N9禽流感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2例人感染高致病H7N9禽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例有病理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征。结果流行病学统计显示H7N9禽流感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咳嗽、咳痰、气促,伴全身酸痛、乏力等。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正常或下降,淋巴细胞计数及比例下降,合并感染者白细胞计数和(或)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低氧血症、呼吸衰竭等。胸部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斑片状、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且进展迅速。3例病理学显示:例1,左主气管赘生物纤支镜活检:形态学符合坏死性气管炎;例2,右下肺纤支镜活检:提示肺部急性感染性病变;例3,因气胸在体外膜氧合(ECMO)辅助通气胸腔镜下(VATS)行右肺大疱修补术,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弥漫性肺泡损伤合并肺大疱。结论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表现为病情进展迅速、凶险,临床表现为重症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针对具有疑似症状的患者,相关的临床检查及病理组织活检对该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加强监测是应对流感大流行的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自1997年发生18人感染6人死亡疫情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动物疫情在亚洲已成地方性流行,并且已经蔓延到欧洲和非洲.人感染病例以及发生人感染病例的国家和地区不断扩大,2003年底以来,截止2006年3月15日,全球新发人禽流感(H5N1)病例数已上升至176例,其中死亡97例.我国自2005年10月第一例禽流感病毒H5N1感染病例确诊以来一共有15例,其中10例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目前不仅对禽类带来巨大威胁,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人类健康也带来巨大的威胁,会不会由H5N1禽流感病毒导致一次流感大流行已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流感大流行的发生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条件:(1)一种新的流感病毒亚型感染人或一种已经消失很长时间的旧亚型的重现;(2)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3)具有一定的发病率和病死率;(4)能够在人群广泛传播.目前H5N1病毒可以说具备了前3个条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备人传人的能力,一旦病毒发生变异具备第4条就有可能导致流感大流行,如何应对流感大流行已得到各国政府和各种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流感大流行的应对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疫苗、药物、检测技术以及医疗救治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而对禽流感病毒的监测是各种应对措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禽流行性感冒(禽流感),已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国际兽医局列为甲类传染病,被我国农业部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同时也被国际上列为反生物恐怖主要内容之一。自2003年12月中旬至2004年3月,东南亚10个国家和地区家禽中发生了禽H5N1流感流行,不仅造成了大批家禽死亡,而且至今已有数十人致死,震惊了世界,使得有些国家谈禽色变,鸡、鸭、鹅肉无人问津。为提高人们对禽流感的防范意识,未雨绸谬,本刊专访了原国家流感中心主任,WHO流感应急组中方成员郭元吉研究员。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病、诊治和感染来源情况,提出疫情控制措施.方法 采集患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个案调查表》对患儿及其家属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现场资料.结果 患儿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治疗痊愈,传染源不明.患儿无肺部感染,未服用达菲,经过抗炎、抗病毒治疗.结论 人感染H7 N9禽流感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传染和流行特征未明,要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流感病原学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等传染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3年北京市海淀区一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发病、诊治和感染来源情况,提出疫情控制措施调整意见.方法 采集患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应用《人感染H7 N9禽流感个案调查表》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现场资料.结果 患儿以上呼吸道症状为首发症状,经门诊治疗痊愈,传染源不明.患儿无肺部感染,经过抗炎、抗病毒治疗,未服用达菲.结论 人感染H7 N9禽流感是一种新出现的传染病,传染和流行特征未明,要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流感病原学监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等传染病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及早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8月发现首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不断有人禽流感病例发生,截至2007年3月1日,WHO报道的经实验室确证的H5N1禽流感感染者共277例,死亡167例,死亡率超过50%。目前WHO对禽流感的预警是3级,即是一种新的流感亚型,已经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疾病,但还没有在人类中持续传播流行。本文就目前H5N1禽流感病毒来源,跨越物种传播的机制,致病力决定因素及人间传播能力等几个关键的基础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1997年8月发现首例人禽流感病例以来,不断有人禽流感病例发生,截至2007年3月1日,WHO报道的经实验室确证的H5N1禽流感感染者共277例,死亡167例,死亡率超过50%。目前WHO对禽流感的预警是3级,即是一种新的流感亚型,已经在人类中引起严重疾病,但还没有在人类中持续传播流行。本文就目前H5N1禽流感病毒来源,跨越物种传播的机制,致病力决定因素及人间传播能力等几个关键的基础问题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香港,到1998年1月6日为止,已明确16例确诊和3例疑似禽流感病毒A(H5N1)感染的病例。确诊病例为分离到流感A(H5N1)病毒或是通过对流感病毒A(H5N1)进行中和试验发生血清学反应的病例。疑似病例为有类流感样疾病和初步的实验室证据的病例。本文报道了香港卫生部门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对流感A(H5N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的结果。首发病例是一个3岁小孩,已于1997年5月死于呼吸衰竭。其余的15个确诊病例当中有5例在11月发病,其余10例在12月发病,3例疑似病例则均在12月份发病。确诊病例的年龄分布介于1~60岁之间(平均1…  相似文献   

14.
人类流感与禽流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惠训 《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2004,11(2):61-64,F003,F004
从2003年12月开始,在亚洲广袤地区家禽中发生禽流感流行。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对家禽是一场毁灭性的灾害。个别国家还发生了从禽到人传播的疫情,使人发病并死亡。迄今为止,尚无迹象表明,禽流感病毒能在人际间传播。加强人类流感和禽流感的防治是当前畜牧兽医部门和卫生防疫部门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甲型流感(甲流)病毒(S-OIV)是具有特有的基因段组合的三重重组猪流感病毒,含有来自人、猪、禽A流感病毒的基因.甲流患者的症状大部分相似于季节性流感.常见的症状是咳嗽、发热、疲劳、头痛、流鼻涕,恶寒、咽痛和肌肉痛.80%或者更多的患者出现这种症状.本文报告1例已确诊的甲流患者出现惊厥症状及其发热期间与愈后21 d的脑电图比较.  相似文献   

16.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在卫生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8年12月下旬以来,我国已先后报告8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简称人禽流感)病例:截至目前,8例病例中,有3例已经成功救治。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人用禽流感疫苗已完成临床试验,并获得生产批准。抗病毒血清等新的治疗技术已在3例成功救治病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抗禽流感(H5N1)卵划黄免疫球蛋白(IgY),探讨其体外阻断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作用.方法:对经过禽流感疫苗免疫后产生并富集在卵黄中的卵黄免疫球蛋白进行提纯,用辛酸-硫酸氨二步盐析-凝胶色谱法进行纯化,利用细胞病变(CPE)抑制实验,在狗肾细胞系(MDCK)检测抗禽流感(H5N1)免疫球蛋白无毒浓度(TD0)范围及阻断甲型流感病毒FM1株攻击MDCK细胞的最小阻断浓度.结果:抗禽流感免疫球蛋白对DMCK的无毒浓度为1.764 mg/ml,当浓度为0.082 8mg/ml对流感病毒仍有阻断作用.结论:利用辛酸-硫酸氨二步盐析-凝胶色谱法成功制备卵黄免疫球蛋白,抗禽流感(H5N1)免疫球蛋白体外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流行的H1N1的甲型禽流感是整合了人季节性H3N2流感、禽流感、欧亚猪流感、古典猪流感的四源重组毒株。流感病毒是一种高变异的病毒,流感属于呼吸道疾病,传播范围很广。本文主要讨论流感大发展史,流感的特点,流感的社会影响,还有病毒与人类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利用液相芯片技术检测甲、乙型流感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对GenBank中甲型流感病毒的NP、乙型流感病毒的HA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H5、N1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根据保守序列,设计针对各基因的简并引物和寡核苷酸探针,制备探针偶联微球,将样本核酸多重PCR扩增产物与微球进行杂交,以Bio-Plex液相芯片检测系统进行芯片检测。结果 该方法可以对甲型流感病毒的NP基因、乙型流感病毒的HA基因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H5、N1基因同时进行检测,病毒核酸的最低检出量为1pg,检测特异性高。结论 成功构建了甲、乙型流感病毒和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液相芯片检测系统,为流感、禽流感的快速检测、诊断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的核蛋白基因变异和进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核蛋白(NP)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P基因变异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NP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NP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NP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1997--2006年45株毒株胛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成3类,1997--1998年毒株为第1类,2004--2005年毒株为第2类,2003年毒株和2006年毒株为第3类;NP基因35个氨基酸位点全部置换,占7.03%(35/498);2003—2006年H5N1毒株通过氨基酸第430位(1〈430T)位点的置换,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NGT430-432;GD—01—06毒株第370位发生N3加S变异;增加一个糖基化位点(NES368.370)。同义变异中,NP基因Ks(同义变异速度)值为2.03×10^-5~2.55×10^-5核苷酸/d,Ka(错义变异速度)值为1.58×10^-6~3.10×10^-6核苷酸/d,检验发现进化无明显选择性压力存在。结论1997--1998年毒株、2004--2005年毒株、2003年毒株和2006年毒株NP基因核苷酸有差异;2003--2006年人禽流感H5N1毒株NP基因增加一个糖蛋白位点、GD-01—06毒株再增加一个糖蛋白位点可能改变毒株抗原性。人禽流感H5N1毒株在自然界变异频繁,随着其自然进化,H5N1毒株具有人.人传播能力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