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吗啡依赖对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的变化。方法:背部皮下递增注射吗啡建立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应用透射电镜对吗啡依赖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进行观察计数,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吗啡依赖大鼠蓝斑核、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黑质突触数量增多;吗啡依赖8w组、吗啡依赖4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吗啡依赖8w组大鼠突触数量的增多与吗啡依赖1w组、吗啡依赖2w组大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吗啡依赖大鼠生理性依赖相关脑区突触数量增多,并随吗啡依赖时限的延长而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相关脑区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表达的变化。方法:利用Wistar大鼠建立慢性吗啡依赖及戒断模型,分为对照组(control)、吗啡依赖组(MOR)、纳洛酮催促戒断组(NAL)。Gellert-Holtzman评分评价吗啡成瘾及戒断程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相关脑区CCK-8蛋白及CCK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戒断组Gellert-Holtzman评分与对照组和吗啡依赖组比较显著增加;前额叶皮质(PFC)、黑质致密部(SNc)、中脑腹侧被盖区(VTA)CCK-8及CCK mRNA表达依赖组较对组明显升高,戒断后表达下降;杏仁核、蓝斑(LC)吗啡依赖后CCK-8及CCK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海马齿状回(PoDG)、杏仁核、LC戒断后较依赖组表达进一步升高;尾壳核(CPU)、伏隔核(NAc)、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未检测到CCK-8及CCK mRNA的表达。结论:CCK-8参与了大鼠吗啡依赖与戒断过程并具有脑区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曾园山  吴金浪 《解剖学报》2000,31(4):302-306,I005
目的 应用电镜定量方法探讨在吗啡依赖条件下,大鼠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发出的初级传入纤维能否在脊髓Ⅱ板层侧出支芽和建立新的突触。方法 用光镜体视学方法测知吗啡依赖组和对照组大鼠L4脊髓Ⅱ板层横切面积没有差异的情况下,直接比较了两组动物脊髓Ⅱ板层神经毡单位面积内突触性终末的数量变化。结果 吗啡依赖组脊髓Ⅱ板层来自初级传入纤维的突触性终末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的初级传入纤维突触性终末数,其终末数比对照组增多7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慢性依赖大鼠模型,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结果: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吗啡依赖时间的延长VTA区内TH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吗啡依赖6周组阳性细胞减少明显。结论:较长时程吗啡依赖大鼠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RPC6在大鼠触液核(cerebrospinal fluid-contacting nucleus,CSF-CN)中的分布及其在吗啡依赖与戒断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大鼠组、生理盐水组、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每组大鼠进行戒断总评分(total withdrawal scores,TWS);采用侧脑室注射CB-HRP,并结合CB-HRPP/TRPC6免疫荧光双标技术,观察大鼠触液核内TRPC6的表达情况。结果:上述4组大鼠的戒断总评分分别为2.0±0.6、2.1±0.7、2.6±0.7和41.0±4.6,其中吗啡戒断组与其他三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在侧脑室注射CB-HRP后,上述4组大鼠触液核内可观察到大量的CB-HRP标记神经元;同时在触液核内也可观察到部分神经元表达TRPC6免疫阳性。经计数,CB-HRP/TRPC6双标神经元的数量分别为81.78±4.93、79.44±7.09、254.61±15.36和260.00±12.04,其中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分别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吗啡依赖组和吗啡戒断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正常大鼠触液核内表达TRPC6;触液核可能通过上调TRPC6的表达参与吗啡依赖和戒断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电镜定量方法探讨在吗啡依赖条件下 ,大鼠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发出的初级传入纤维能否在脊髓 板层侧支出芽和建立新的突触。 方法 用光镜体视学方法测知吗啡依赖组和对照组大鼠 L4脊髓 板层横切面积没有差异的情况下 ,直接比较了两组动物脊髓 板层神经毡单位面积内突触性终末的数量变化。 结果 吗啡依赖组脊髓 板层来自初级传入纤维的突触性终末数 ,明显多于对照组的初级传入纤维突触性终末数。其中来自无髓传入纤维的突触性终末数与对照组同类型的突触性终末数比较增加 6 1%。来自有髓传入纤维的突触性终末数比对照组增多 70 %。尤其是来自含有致密核芯小泡的初级传入纤维突触性终末数比对照组多 98%。 结论 吗啡可能促进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 板层侧支出芽和建立新的突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吗啡依赖戒断焦虑模型大鼠杏仁核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的观察,探讨其焦虑情绪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模型。取脑杏仁核进行突触的透射电镜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焦虑模型组大鼠杏仁核可见突触密集、数量多,但体积明显减小。与对照组比较,焦虑模型组大鼠杏仁核突触数密度、面密度均显著增高(P<0.01),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减小(P<0.05);而与丁螺环酮组比较,焦虑模型组大鼠杏仁核突触数密度、面密度也显著增高(P<0.01),而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减小(P<0.05)。结论杏仁核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吗啡长时程作用对小鼠脑组织蛋白激酶A及C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复制小鼠吗啡耐受依赖模型,观察了吗啡长时程作用对小鼠脑组织PKA及PKC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1)吗啡耐受依赖小鼠纹状体、海马、大脑皮层神经细胞胞浆PKA活性显著升高,而小脑胞浆及以上各部位膜相PKA活性变化不明显;(2)不同脑组织中PKC活性变化不同,吗啡耐受依赖小鼠大脑皮层及小脑胞浆PKC活性明显升高,在纹状体胞浆则显著下降,但纹状体膜相PKC活性却显著增加,海马及小脑膜相PKC活性则明显降低;(3)纳洛酮可拮抗吗啡引起的上述变化。结果提示:一些脑组织胞浆PKA活性的升高、PKC活性的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PKC于胞浆和膜相之间的移位可能是吗啡耐受依赖的重要生化基础,且此变化可能由阿片受体所介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模型大鼠海马突触形态结构可塑性的观察,探讨其焦虑情绪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模型。取海马CA1、CA3区组织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和体视学定量分析。结果:焦虑模型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均可见突触密集、数量多,但体积比较小。CA1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而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显著减小;CA3区突触数密度、面密度较对照组同样明显增高,而突触连接带平均面积明显减小。结论:突触形态结构的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了吗啡依赖戒断后焦虑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在吗啡依赖条件下 ,观察了脊髓 板层发生轴突终末侧支生芽和建立新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的胞体是否出现相应的形态变化。应用光镜体视学方法 ,结合电镜观察和测量 ,比较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背根节体积及其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 :吗啡依赖组背根节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差异 ,背根节内的亮、暗两类神经元的胞体、胞核、核仁体积以及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体积也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吗啡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了取得吗啡成瘾对神经细胞内核酸代谢以及神经系统发育影响的直接证据 ,藉以探索吗啡成瘾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对吗啡成瘾的治疗途径。本研究根据新型荧光探针 Acridine orange(AO)能与活细胞内 DNA和 RNA特异性结合后发出荧光的特性 ,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吗啡成瘾新生大鼠的海马神经细胞 (主要是锥体细胞 )内 DNA和 RNA的荧光像素进行观察 ,并用图象分析技术进行处理 ,了解分析吗啡成瘾对神经细胞形态变化、细胞内 DNA、RNA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吗啡成瘾组大鼠神经细胞 DNA和 RNA的荧光像素之比平均为 0 .4 96 7± 0 .2 342 ,而对照组大鼠神经细胞的 DNA与 RNA的荧光染色像素之比为 17.9396± 6 .6 547。说明吗啡成瘾大鼠神经细胞内 RNA明显增多 ,而 DNA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 .0 1)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吗啡成瘾大鼠海马锥体细胞体积明显增大 ,RNA荧光强度明显增强 ,而 DNA荧光强度明显降低。提示 :(1)吗啡成瘾能明显抑制大鼠海马锥体细胞的 DNA合成 ,刺激 RNA合成 ,促使神经细胞不成熟分化和体积增大 ;(2 )吗啡成瘾所致的神经细胞内 [Ca2 + ]i增高与神经细胞的成熟分化异常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1区NKB细胞的变化.方法用皮下注射吗啡法建立雄性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方法观察大鼠CA1区NKB细胞的变化.结果吗啡依赖性大鼠海马CA1区NKB细胞免疫反应减弱,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NKB细胞减少与吗啡依赖性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R)大脑皮质突触形态结构及参数的变化,探讨葛根素(Pue)干预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将69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组)、Pue组和尼莫地平(NIM)阳性对照组(NIM组),sham组15只,后3组每组18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大脑中动脉IR模型,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Pue组和NIM组分别注射Pue 8 mg·kg~(-1)·d~(-1)和NIM 1 mg·kg~(-1)·d~(-1),sham组和IR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于用药后3、7和14 d进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而后取缺血侧大脑皮质,电镜观察突触超微结构变化,测量分析突触界面曲率、突触间隙宽度、突触后致密物厚度等参数。结果:与IR组相比,相应时点Pue组和NIM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这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镜下观察IR组突触前后膜和突触间隙模糊,突触前成分内突触囊泡减少,突触后致密带密度降低;Pue组和NIM组较IR组突触密集,凹形突触增加,常见2个活性点,突触后致密物增厚,间隙清晰,患侧皮质半暗带突触界面曲率增加,突触后致密物增厚,突触间隙减小(P0.05);7 d组和14 d组的突触各形态结构参数均优于3 d组(P0.05),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Pue有可能通过修复突触结构,促进脑IR大鼠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观察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大鼠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中parvalbumin(PV)的表达变化,为其功能的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本实验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吗啡依赖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大鼠腹膜腔注射吗啡,2次/d,起始剂量为5mg/kg,逐日递增5mg,至第10d为50mg/kg;对照组注射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末次注射后动物分别存活3h、3d和14d。用免疫组化方法和相对平均灰度值检测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生理盐水处理组各存活时间点,前额皮质、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相同。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3h时海马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但前额皮质内PV的表达减少。第3d时,海马CA1、CA3、CA4、齿状回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减少,但CA2区PV表达继续增加,而前额皮质的表达开始恢复。至第14d时,CA2区PV的表达开始恢复,但CA1、CA4和杏仁核内PV的表达又开始增加,明显高于第3d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慢性吗啡处理及戒断后PV的表达具有区域特异性和时相特异性;这种变化在戒断早期可能主要与躯体依赖相关,而戒断晚期主要与精神依赖相关。  相似文献   

15.
Cerebral synapses in offspring of male rats treated with morphine for a month before mating were studied using synaptophysin (p38) as a synaptic marker. The content of p38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hippocampus, and layers III and V of the somatosensory cortex was below the control, whil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motor cortex, caudate nucleus, and ventrolateral thalamic nuclei. Translated fromByulleten' E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29, No. 1, pp. 50–52,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16.
为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双侧侧脑室注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影响,本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别于第1、3d双侧侧脑室重复注射STZ3mg/kg,对照组以人工脑脊液代替STZ。21d后,取大鼠海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突触素、活性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ssociatedprotein,Arc)的表达;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突触素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Arc蛋白表达显著增多;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毡内突触结构异常,突触小泡聚集增多。以上结果提示:脑室注射STZ可影响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引起突触超微结构异常,干扰了神经元突触信号的传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对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普通饮食组(ND)和高脂饮食组(HFD),每组10只,分别给子两组大鼠普通饮食和高脂饮食14周,测量各组大鼠体重脂肪重、Lee's指数和脂体比。应用real time RT-PCR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GDNF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CDNF蛋白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索-1β(IL-1β)和IL-6的水平。结果:高脂饮食导致大鼠体重、脂肪重,Lee's指数和脂体比均明显升高(P<0.05);HFD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GDNF mRNA表达水平较ND组均显著下降(P<0.01),HFD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GDNF蛋白表达水平较ND组均明显下降(P<0.05);HFD组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与ND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高脂饮食造成大鼠肥胖,降低了大鼠海马、大脑皮质和脊髓GDNF的表达水平,同时促进了炎症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蝎毒耐热蛋白(SVHRP)对淀粉样β蛋白(Aβ)神经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在大鼠海马内每侧注射Aβ1-40(10μg/2μl)后1d,给予腹腔SVHRP(0.5~2μg/100g),1次/d,连续10次。建模16d后分别进行海马部位的突触体素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突触超微结构计量观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β组大鼠突触体素免疫反应强度和电镜下突触密度明显下降(P0.01),小突触丢失为主,突触终末可见突触小泡大量集聚,突触活性区平均长度增加。SVHRP干预组大鼠实触体素免疫反应强度和电镜下突触密度明显高于Aβ组大鼠(P0.01),突触终末内未见突触小泡过量集聚,但小突触比例显著增加(P0.01)。结论:以上结果强有力的提示,Aβ是突触退变的始动因素,SVHRP可抑制Aβ引起的突触退变,有可能成为治疗Alzheimer病(AD)的一种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吗啡成瘾戒断后大鼠海马CA1区P-CREB的表达变化。方法48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吗啡起始剂量5mg/kg,1d2次,逐日递增,连续10d;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吗啡。停药后7d、14d和21d处死。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ABC法)检测海马CA1区P-CREB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定阳性反应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P-CREB表达在7d、14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表达上调(P<0.05),21d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海马CA1区CREB磷酸化在吗啡依赖的形成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