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采集辽宁双台河口芦苇湿地芦苇样品,于沈阳农业大学实验场的试验池内进行了对废水中Pb净化的模拟试验.分析了芦苇生长季内,造纸废水、湿地土壤和芦苇组织中的Pb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灌溉20%浓度的造纸废水,对Pb的去除率最高;芦苇在拔节期阶段,去除效果最好.对于同一生长期,在10cm水深处Pb的含量最少,净化效果最明显;在10~40cm深度土壤对Pb的热力学吸附差异显著.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土壤在10cm深处对Pb的吸附量最大,净化效果最明显.芦苇组织中Pb的分布特征为,在芦苇整个生长期内,芦苇根组织对Pb的吸收量最大,其次为茎组织,而叶组织对Pb的吸收量最小. 相似文献
2.
3.
4.
以天津市空港经济区塘-湿地组合处理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再生水补给条件下芦苇各组分氮(N)、磷(P)的吸收能力。研究发现:在一个生长周期内,芦苇不同组分(穗、叶、茎、根)N、P的质量分数为(1.17±0.82)%和(0.067±0.057)%,存在穗>叶>根>茎的特点。芦苇各组分N、P的质量分数随生境类型而变化,其中N的质量分数范围介于0.22%~2.34%,P介于0.012%~0.23%。再生水补给条件下系统地上生物量为(119.37±62.25)kg/m2,明显高于周边河道自然生长的芦苇((19.08±5.73)kg/m2),表明再生水的补给能有效提高芦苇的初级生产力,且地上部分对N、P的累积能力高于地下部分,分别为4.10和5.20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稳定塘生产性试验对造纸废水的稳定塘处理进行研究,对与塘效能有关的主要污染指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论证了稳定塘中各主要污染指标的净化功能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7.
应用水生植物氧化塘生态工程处理炼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等水生植物为主的生物氧化塘工程对炼油废水的进一步净化处理有显著的效果。对废水中的酚、COD、BOD、重金属等去除能力强,并能绿化美化水面,是一种废水资源化的处理途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生态处理工程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文章以某小型屠宰废水处理项目为例,屠宰废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改造原有预处理工艺加两级芦苇湿地进行处理,出水满足国家相关排放标准要求,同时跟踪监测人工湿地的进出水水质,利用监测数据分析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芦苇生长影响因素。当COD污染负荷达到560 kg/(hm2·d)及以上时,会对芦苇生长产生抑制甚至毒害;而在较低的污染负荷条件下,湿地具有更高的抗冲击能力,随着进水COD、氨氮等浓度的升高,湿地处理效率也得到提升;但过低的污染负荷会因为湿地基质营养物质的缺乏而影响芦苇的生长,在确保湿地植物芦苇正常生长和高效的氨氮去除基础上,同时考虑最大减少湿地占地面积和投资,湿地进水COD污染负荷宜控制在250 kg/(hm2·d)。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种形式的塘和湿地组合生态工艺完善传统的生态塘和湿地系统,能实现系统处理环境的多样化,提升对氮、磷的去除效能。对山东某组合生态处理系统的研究表明,组合生态处理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对氮、磷营养物的去除效果。各生态单元水环境的差异影响着氮和磷的主导去除机制,使氮、磷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去除规律。其中氮的去除主要依靠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底泥中的磷按照Fe-P>OPalk>Al-P>Ca-P>OPres逐渐变为Ca-P>Fe-P>Al-P>OPalk>OPres,与磷共沉降逐渐成为的主导去除机制。 相似文献
10.
湿式空气氧化法处理石油化工废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湿式空气氧化是一种有效去除有毒有害工业污染的处理技术,石油精炼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含硫含废水是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工业污染,必须彻底去除才能排放。报道该技术在石油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该工艺过程的机理,重点及展望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与好氧膜生物反应器(MBR)组合工艺对糖蜜发酵废水进行处理.重点考察了组合工艺对发酵废水的处理效能,包括甲烷的产生效率、污染物(COD、NH4+-N和TN)的去除效能.实验结果表明:控温条件下[(35±1)℃]、进水COD约为2250mg/L、pH在为6.0左右时,EGSB对发酵废水的COD去除率可达75.6%,甲烷的容积产气速率为0.48m3/(m3·d).MBR在溶解氧(DO)为1~2mg/L左右时,采用曝气-搅拌交替运行方式处理EGSB出水,可以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并且在曝气3h-搅拌1h交替运行条件下,NH4+-N、TN去除率分别为85.13%、58.57%,而最终COD去除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12.
微氧水解酸化处理石化废水的生物降解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微氧水解酸化技术处理石化废水,以抑制硫酸盐的还原,减少硫化氢的产生.同时,通过与厌氧水解酸化的对比试验,研究了微氧水解酸化的生物降解特性.微氧反应器的ORP控制在(-290±71)m V,厌氧反应器的ORP为(-398±31)m V.反应器运行近7个月的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02~514 mg·L-1、硫酸根浓度为350~650 mg·L-1及HRT为12 h时,微氧水解酸化反应器COD的平均去除率为31.2%,高于厌氧水解酸化的26.4%.厌氧出水的VFA浓度((2.34±0.60)mmol·L-1)高于微氧出水((1.89±0.48)mmol·L-1).微氧出水的平均比紫外吸收值(UV254/DOC)为0.017,显著低于厌氧出水(0.025),表明微氧环境可以提高兼性水解酸化菌的生理代谢功能,强化难降解芳香有机物和含共轭双键大分子化合物的去除.微氧水解酸化出水的硫离子浓度((0.11±0.04)mg·L-1)显著低于厌氧出水((1.27±1.22)mg·L-1).454焦磷酸测序结果表明:微氧水解酸化菌群中,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放线菌门菌群丰度(所占比例分别为39.7%、20.3%、1.9%)高于厌氧水解酸化菌群(分别为36.9%、17.5%、1.3%),对难降解大分子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好;厌氧水解酸化菌群中拟杆菌门和酸杆菌门所占比例较大,酸化效果更好.在属的水平上,微氧水解酸化污泥中鉴定出的硫酸盐还原菌的种群多样性和丰度均低于厌氧污泥,这与其出水较低的硫离子浓度一致,表明微氧环境能够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活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微氧水解酸化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石化废水预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可生化性低,含部分有毒难降解有机物。随着GB 31571—2015《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2015年7月1日的实施,我国石化污水处理厂迎来了一次集中处理技术升级,其大多采用以臭氧/臭氧催化氧化为核心的处理工艺建成深度处理单元,对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其达标排放。目前这类装置大多已运行超过2年,实际运行过程中,该技术出现了设计之初未曾考虑到的一系列问题,致使臭氧利用率不高且持续下降,治理成本逐年增高等。结合实际工程,从絮体、胶体大分子有机物、臭氧传质和催化剂4个方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对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在石化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采用平板陶瓷膜中试装置处理石化废水,分析了处理效果与膜污染情况,获得了平板陶瓷膜稳定运行条件下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在COD为50~100 mg/L、浊度为2~11 NTU的进水条件下,平板陶瓷膜出水COD与浊度分别为20~42 mg/L和0.05~0.2 NTU,与双层过滤器+中空纤维超滤工艺出水水质较为接近;在运行通量40 L/(m 2·h)、反洗周期45 min、反洗时间60 s的条件下,采用浓度为100~150 mg/L的次氯酸钠每7小时进行1次化学清洗,平板陶瓷膜系统运行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5.
16.
17.
生物强化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解决石化废水在低温下生化处理效果差的难题,通过石化废水厂二沉池出水的 GC-MS 分析.确定了石化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物强化工程菌的筛选、驯化与构建.同时,为验证投加工程菌的生物强化技术处理石化废水的效果,开展了二级 A/O 工艺处理低温石化废水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工艺稳定运行期间,在进水水质波动较大(COD=370~910mg·L-1.NH 4-N=10~70mg·L-1)、水温低于13℃的情况下,出水COD和NH 4-N 平均浓度分别在 80mg·L-1和8mg·L-1左右,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表2 一级标准.经对中试装置出水的 GC-MS 分析可知,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为由未经生物强化的68种减少到32种,绝对石油烃含量、苯系物、卤代物等的含量较未强化的系统都有大幅度地下降.因此,经生物强化后,系统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能力大大地增强,生物强化技术应用于低温石化废水的处理是有效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剩余污泥为阳极底物,六价铬为阴极电子受体,构建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MFC启动成功后,考察阳极室污泥初始浓度和阴极室六价铬初始浓度对MFC产电性能及六价铬还原速率的影响.较高的污泥浓度(8~12g/L)对六价铬的还原速率影响均较小,且去除率均可达99%以上.污泥浓度为10g/L的MFC具有较高的产电性能,内阻为108Ω,最大功率密度输出为3621mW/m3.阴极室较高的Cr(VI)初始浓度可维持较长时间的高输出电压,但对阳极污泥降解并无明显影响.XPS测试结果表明,阴极Cr(VI)的还原产物为Cr(III),因电场作用被吸附在电极片上,使得阴极溶液中的总铬浓度降低.研究表明,剩余污泥为底物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可以在产电的同时实现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及电镀废水的无害化. 相似文献
20.
The addition of microbes for treating textile wastewater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ome strains and culture of bacteria which are able to decolorize dyes and degrade polyvinyl alcohol(PVA) were isolated and selected. A pilot scale facultative anaerobic-aerobic biological process was applied for 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 containing dyes and PVA. Activated carbon adsorption was used as a tertiary treatment stage, and residual sludge from clarifier returned to the anaerobic reactor again. The pilot test were carried out with two systems. One was inoculated by acclimated sludge, and the another was adding the mixed culture of dye-decoloring and PVA-degrading bacteria for forming biological films, the latter was observed to be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former. The test has run normally for ten months with a COD loading of 2.13 kg/m3/day, a BOD5 loading of 0.34 kg/m3/day in anaerobic reactor; a COD loading of 1.71 kg/m3/day, a BOD5 loading 0.44 kg/m3/day in aerobic reactor. The pollutants removal efficiency by adding microbes was about 20% higher than that by acclimated sludge. The av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