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位于吉林省集安市北2.5km的丸都山城是高句丽早中期的重要都城址。本文在实地勘测、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视角,阐述了丸都山城的地理形态、兴衰的历史脉络、围筑于"高山曲谷"选址模式、突出军事防御而弱化日常生活的功能特点,充分体现出王都和军事防御城的布局特色以及山城在砌筑方式和排水等方面独特的建造技术。丸都山城创立了高句丽山城布局的新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高句丽是汉唐时期中国东北重要的民族政权,国祚长达705年之久,这期间其都城曾"三置两迁"。公元前37年建都于沸流水畔(浑江流域)的纥升骨城,公元3年迁都于鸭绿水畔(鸭绿江流域)的国内城,公元427年再迁都至水畔(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城,这期间还有几次同一区域内的都城变迁。高句丽都城选址与营建情况是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边疆民族生活习俗、心理、性格、思想意识的反映。高句丽都城的发展演变,也正是高句丽民族、国家及北方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由于鸭绿江流域的国内城与大同江流域的平壤城之间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在高句丽域内形成了南北两个不同的文化区域。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王城     
《建筑与文化》2008,(11):45-49
高句丽的都城自成体系,自有特点,在同一地域设有两座城池,一座平原城,一座山城,两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和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形成了世界都城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明清北京城东直门、西直门在名号、形制上的特殊之处为问题出发点,试图寻找其存在的直接原因,以及深层次的礼制依据。在梳理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金中都城、北宋东京城的制度传承关系后,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瓮城城门制度中“正直之制”的概念:瓮城城门“中门”为“正门”,是仪式性的城门,“正门”与“偏门”根据形态上的“曲”、“直”来区别等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清北京城东直门、西直门在名号、形制上的特殊之处为问题出发点,试图寻找其存在的直接原因,以及深层次的礼制依据。在梳理明清北京城、元大都城、金中都城、北宋东京城的制度传承关系后,提出了中国古代都城瓮城城门制度中“正直之制”的概念:瓮城城门“中门”为“正门”,是仪式性的城门,“正门”与“偏门”根据形态上的“曲”、“直”来区别等级。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是公元前37年至公元668年存在于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民族和地方政权。佛教在中原东晋时期传入高句丽,并受到王室的重视,后传入百济、新罗。高句丽佛教建筑的发展进程与同时期中原、百济、新罗等息息相关。高句丽和百济的佛教建筑具有两种不同的布局模式并对新罗佛教建筑布局模式产生了较大影响。通过对高句丽和同时期东北亚佛教建筑布局的比较研究,可理清东北亚佛教建筑的渊源与传承脉络。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原型理论,从动静两个角度分析高句丽宫殿建筑布局演化的规律。动态分析以高句丽宫殿建筑自身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历时性角度探讨其在建筑布局方面的变化规律。静态分析则从横向共时性角度将高句丽宫殿建筑布局与同时期中原宫殿建筑布局进行比较,力求发现中原对高句丽宫殿建筑布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元 《城市规划》2023,(12):39-48
北魏平城是首个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的文化产物,由于早期民族文化异质性和都城地理区位过渡性,早期立国阶段的平城规划建设尚处于探索时期,既要继承秦汉以来中原都城规划思想“模邺、雒、长安之制”以示正统,又要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和礼俗,呈现出“胡汉杂糅”的空间表象。但回归到北魏立国之初的政权建立、文化制度建构和经济生产方式确立的历史过程中,会发现平城的都城空间形态和规划思想是北魏国家和制度确立的空间投射,不是简单的胡汉杂糅,而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在民族融合作用下,都城规划建设在自然山水利用、礼制空间组织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探索创新。平城早期的空间形态具有游牧到农耕文化发展和汉唐都城演变的过渡性,对后期孝文帝时期平城的空间形态和迁都后北魏洛阳的规划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进而影响隋唐长安和后世都城。因此,研究北魏平城早期的都城形态,对阐释空间-文化耦合机制、揭示北魏文明建构、诠释都城演变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鸭绿江畔的集安市,历史上曾为高句丽的王城所在.作为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高句丽在此筑有多种类型的建造,并存留下独特的建构.自东汉时高句丽在平原上与山谷中修筑了"双城型"王城,其中的丸都山城延续了北方民族构筑山城的传统,亦因地构筑了群山拱卫的都城态势. 地区人文沿革 中国的东北地区,历史上曾有多个民族部落在此聚居活...  相似文献   

10.
隋唐东都城位于河南洛阳。古代洛阳,位居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十三个王朝的宅京之地,至今仍保存有五大都城遗址。建国以来,洛阳是最早开展都城考古的城市,隋唐洛阳城遗址也是较早进行考古勘察与发掘的古代都城之一。该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毁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历时520余年。它是隋唐时期的著名都城,与长安城并称“东西两京”,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于希贤先生指出:“城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荟萃点,文化以城市为载体。”“城的灵魂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文化。”[1]本文拟从《周易》文化的视角来解读隋唐东都城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11.
许涛 《建筑与环境》2012,(4):112-114
通过对高句丽壁画与敦煌壁画中建筑形象的比较研究.在体会高句丽壁画与敦煌壁画辉煌灿烂的文明的同时:领略到丰富的建筑图像内容,经研究能够体现出高句丽壁画中的建筑形象等方面受到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同时。中原王朝也深受高句丽文化的影响。反应了建筑文化传播的互溶性。  相似文献   

12.
吴建平 《城镇供水》2018,(2):1-2,12
正成都无疑是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古籍《太平寰宇记》上说,成都是古蜀国最后的都城,这个时期与周王迁都于岐大约同时,再往前就找不到太确切的文字记载了。但根据2001年发掘的金沙遗址看,成都建城史则可追溯到距今3200年前。有了城邑,就意味着有大量的人口聚居,饮用水供应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古先民的聚居点都选择在水边,或是离水源较近的地方,以便取用方便,而且这个情况延续了很长的时间,人群无法在离开自然水  相似文献   

13.
杨程 《建筑与文化》2008,(11):80-83
项目背景集安市处于吉林省的东南部,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它曾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25年,见证了高句丽民族的繁荣与兴衰。在集安整个城市中,高句丽文物遗址随处可见,再加上为数众多的出土文物,一座符合集安城市特色,展示高句丽文明的博物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4.
开封是我国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著名的古都,距今已有2750多年的建城史。是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的建都之地,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积淀。使开封成为中原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集宋文化、都城文化、中原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近代文化为一体,水色半城、清秀旖旎的北方水城,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古都。  相似文献   

15.
因邑而兴的湖北古镇--钟祥石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百浩  叶裕民 《华中建筑》2006,24(2):136-142
该文结合石牌古镇“因城邑而兴,因商贸而盛”的历史背景和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解析其与汉代古城邑、汉江形成的线形空间格局,对老镇区“十街三巷十八门”的防卫型布局、独特的节点和街巷空间、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天井式民居以及戏楼建筑的基本型制和建构特点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北京城是一座拥有 3000多年建城史, 800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的国都和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我国封建时代都城建筑艺术集大成的典范。北京以其特殊的文化积淀和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当之无愧地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此世纪之交、千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3,(18)
洛阳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自古有多个朝代将洛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前人也有多部作品来介绍作为都城的洛阳。张衡的《东京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介绍了洛阳作为东汉时期的都城,其建筑以及当时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商代晚期,面对日益严重的外部挑战,为了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御,开始强调大邑(庞大都城)的制作,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营造了大殷墟、朝歌主导的多极并举的“聚合型”都城.几乎与其同时,周人通过采用“春出冬入”的城邑农户管理制度,创造了军事协同能力更强的以“三十里地夹一河”为构成特征的丰镐并举的新型都城.此后,为了更好地应对“天子独尊”的景象要求,秦人在“三十里地夹一河”的基础上营建了渭南宗庙区主导的,渭北宫殿区夹水配合的,阿房宫西南辅助的新型都城.西汉统筹周、秦的都城建设实践,制作了以长安为核心的、长陵邑隔河三十里支持的、多个陵邑为翼辅的“聚合型”都城.在特定条件下,为了支持庞大都城的存在,强有力的对外交通系统成为必须.动员了全国之力的都城对外交通系统的营建,在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格局形成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唐代渤海国是隶属唐朝的民族政权,地处祖国版图的东北部。由于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在建设上京龙泉府都城时,其城市整体规划和建筑造型,尤其是建筑装饰风格方面,受唐朝长安城的影响。都城的设计建设与文化因素,与中原文化有着极其相近的地方,大体与中原"同风"。在建筑构件的装饰设计上,工艺美术设计的水平堪称那个地区那个时代的极高水平,在东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3)
都城为历代王朝或政权的政治中心及首善之区。选择建都城市的所在地,既要首先考虑到地理条件,探求其地的自然景观,还要分析其地的社会环境,并注重探究历代王朝或都城沿革承袭与兴废的情况与规律。早期如盘庚迁殷及至周人经营丰镐与雒邑,其都城的建筑规划已渐显规矩。在前代实践基础上,后出之《考工记》关于都城设计与营建的思想和指导原则,对汉唐诸代都城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