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两年前,我曾经去意大利的Borago看望正在度假的我的博士导师von Reuss教授。这是一个位于加尔达湖畔的山水秀美、恬静怡人的意大利小山村,村中的主街是一条狭窄的、拾阶而上的登山步道,它连接起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民宅,山坡上和庭院里生长着油橄榄和无花果,从住宅的窗户和阳台可以眺望山峦湖光。村庄是典型的意大利山村,但村中的居民多已不再是原住民。许多民宅被来自欧洲北部国家的居民购买,作为度假的第二居所。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小山村周围还建设了不少度假公寓。von Reuss教授拿出10多年前他初  相似文献   

2.
"乡愁"在古代是一种情感,在当今社会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对城市发展的反思。"乡建"是一个既新也不新的词语,每个建筑师进行乡建的方式都不相同。文章解析乡愁的定义和引起乡愁的原因,对古今的乡愁情感寄托方式进行浅析,在城镇规划背景下将"乡愁"与实践结合,通过乡建的方式将"乡愁"落实到乡村和城市的发展当中。  相似文献   

3.
人类和谐生活在大自然的运行规律中,建筑便是人与环境的整合。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在历史的轨迹上留下不同的痕迹。文章阐释了乡村建设和社会的自然营造法则。在乡村的实践过程中,朴素的自然观应渗透于设计理念之中。重建农业生产是乡村建设的基础,而场所营造要求乡村社会整体参与,利用在地的材料与方式设计建造,并坚持塑造建筑可持续的自持性。此外,当下新时代和新技术正为乡村带来新一轮发展的历史契机。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16,(5)
在城市化问题面临困境的今天,乡村复兴成为主要话题,通过激活乡村、发展村镇来解决城市弊病越来越成为共识。乡村实践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乡建院经过多年的乡村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乡村工作方法,创造出了多个乡村发展模式。修复农耕文明,坚持农民为主体,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建立和提高村庄组织能力,实现自治和共同体,耐心的陪伴农民,同农民一起建设新农村。我们必将把"农民为主体的陪伴式系统乡建"的工作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建筑学不是一种简单的靠书本传递知识的学科,而是从实际需求中产生的,那么乡村是一个很好的产生建筑语言的地方。作为一种地方知识,乡村提供了一种真实的背景。从建立至今,我国建筑学专业一直紧跟西方建筑学的发展方向,现逐渐趋于同步。民国时期,留学回国的建筑师们把西方建筑学体系带回中  相似文献   

6.
文章评述了车田村文化中心的整体环境关系和建筑设计,认为该项目很好地理解了当地乡土建筑的传统,并将山地设计的经验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当代演绎。项目的成功得益于建筑师对地方文化的尊重,作者由此展开了对于乡土建设的伦理思考。西线工作室的上山下乡策略是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乡村作为当前国民最向往的旅游产品之一,之所以广受欢迎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和因素。这个旅游产品能够如此红火地在各地展开,其结果到底是喜是悲是福是祸,尚难分晓。如果我们仅为其光鲜亮丽的发展成绩而喜悦,忘了其所隐藏的潜在问题,那么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本文想借几个问题点来提醒从事乡村发展的有心人士,共同关注并共建美好乡村。  相似文献   

8.
正"我一直活在两个世界:一会儿在北京,一会儿在乡村;一会儿在画室,一会儿在农家;一会儿开国际会议,一会儿开农民会议;一会儿在五星级酒店,一会儿在炕上打呼噜。我始终在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游走。"——《孙君说》胸怀家国天下,脚踏乡土泥巴;怼得领导权威,斗得地痞乡霸;书画满庭明月,构筑乡庙祠家;问道柴米油盐,笔带雪月风花。这位亦庄亦谐的汉子就是中国乡建领军人—孙君。在乡建界,孙君是一位兼具家国情怀、艺术家气质和实干家精神的能人,将乡村做得如诗如画,韵味十足。十几年来,  相似文献   

9.
王为  沈旸  俞海洋 《新建筑》2021,(3):72-76
不同的实践主体在认知上的差异使乡建最终呈现为多重愿景叠合的复杂想象.文章以一座乡村食堂的建造过程为样本,聚焦材料及其工艺的选择,通过具体材料的知觉特征及其文化隐喻,考察处于乡村脉络中的工艺的特定涵义,以此讨论乡建中潜在的理论模型、实践特征、规范价值,以及不同身份的主体对它们的呈现方式,并试图指出它可以成为一种沟通性的物...  相似文献   

10.
<正>工匠是指专注于某一领域的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专注投入的精神理念。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而忽略了品质与灵魂。本文基于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乡建设计研究中心的乡村建设实践,提出乡村建设需要匠人的手工艺,需要工匠精神,也需要现代工业化的装配式技术。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城市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急速膨胀之后带来了旧城更新的新课题。同时,中心城市的饱和也推动了乡村的复兴,这种复兴从建筑意义上去看是聚落形态的整体演变,是基于传统文化意义上的适应性更新;从商业运营上看,或许是城市商业地产的不景气,让更多的资本转向乡村旅游地产;从社会的消费层级看,也许是这一代的消费升级,全社会的消费观念从城市转移到乡村的体验,尤其以体验乡村民宿为盛;从风貌建设看,特别是有一部分文化人、建筑设计人、匠人们的情怀回归。  相似文献   

12.
面对近几年大量涌现的建筑师乡村实践项目,笔者进行了几点思考,提出了什么样的地域建筑最适合乡村的地域环境和村民生活的问题,并针对这个问题总结出一个"轻"字。本文从"轻"在当今社会的含义出发,引伸到建筑语境中"轻"的内涵,并重点以乡村环境及村民生活的视角,从环境、空间、材料、建造四个方面对乡建中"轻"的概念进行了解读,以期对今后建筑师的乡村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建筑设计行业受专业分工体制影响,各专业、各阶段相对独立,各自为政,缺乏综合性。在乡村里,由于资源限制,行业分工不明显,适用于城市的规范也不能覆盖乡村,因此,乡村建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乡村实践对我们的建筑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在教育中也能让学生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4.
曹子健  张凡 《住宅科技》2020,(11):56-58
江南传统乡村聚落在水平层面的聚落布局和空间组织模式、垂直层面上的屋顶类型上有典型的类型学特征。东梓关当代乡村聚落传承和转译了多种层面的空间类型——从沿自然要素展开的聚落布局,到以"巷街坦"为层级的公共空间组织,再到以院落为核心的内部空间组织及屋顶类型;同时,也因新旧取舍矛盾产生了空间逻辑上的矛盾,是当代乡建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讨论在浙江安吉县鄣吴镇的5个建筑作品;认为不同于当下的主流乡建,这些作品中体现出乡村作为主角参与建筑进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这种差异性提醒我们反省不同的乡建策略下对乡村的不同理解,进而对乡村建筑实践做出更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艺术乡建的模式愈加多样化,艺术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本文通过艺术乡建的社会背景,阐述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价值,分析传统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艺术乡建视域下唤醒乡村在地文化的研究策略,包括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修复乡村在地文化、艺术照亮乡村未来、再续乡村地缘关系、重构乡村空间秩序等。得出结论,应当创造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乡建”,从而使艺术乡建在地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有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热门话题,乡建到底"建什么""如何建""谁来建",针对这些核心内容,立足不同的视角,关注不同的诉求,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同的思考和策略,本文的讨论是立足于对富阳文村、东梓关村、莫干山裸心谷、庾村、乌村和田园东方等业界知名乡村建设项目的实地考察,尝试从商业的视角进行分析。一、乡建建什么对于目前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老屋改造、民宿开发和农创文创等方式大力推动的乡村建设,人们习惯称之为"乡建"。  相似文献   

18.
史文剑 《华中建筑》2021,39(6):27-31
双螺旋石拱桥基于2016年"中国·龙泉竹建筑双年展"的举办得以建造.该文基于对双螺旋石拱桥的设计文本阅读、建造考察和场所体验,结合对建筑师葛千涛的多次采访与交流,从形式的生成与空间的营造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该建筑,试图理出并分析场所、在地性、意象、风格派、解构、建构、材料等诸多关键要素和创作思想在建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民宿作为当下最火的乡村旅游业态,在中国发展速度空前,并随之产生一些问题。文章从民宿起源及其在世界各国的发展态势出发,总结出国内民宿建设潮中重外在而轻内涵、重住宿而轻体验、重功利而轻长远的三大特征,结合两个优秀民宿案例,对国内民宿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本期再话乡建。几千年来,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中国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承载和维系着我们精神和文化的根脉。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是被忽视的。在与城市的碰撞中,乡村甚至是有些"卑微"的。近几十年来,在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中,城市扬帆起航,乡村却如无根的浮萍,不知所措。那些固守千年的传统与伦理信条,在现代的生存法则下,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