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中国老龄化问题日益突显,虽然乡村建设的开展使老年人的人居环境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与城市相比仍在设施配置、环境品质,人性化设计等方面存在差距。笔者选取河南省信阳市郝堂村户外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法和行为地图法的研究方法,对户外公共空间质量和老年人活动行为特征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出目前乡村户外公共空间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优化建议,以期为提升类似乡村户外公共空间活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3.
王洪羿  张玲  周博 《建筑技艺》2020,26(8):115-117
当前老年人居环境与行为学研究多局限于老年人的动态行为活动分析,而研究视角及内容应该进一步向老年人的静态空间定位等问题拓展创新。老年人静态空间定位反映了建筑空间环境对老年人停留场所、身体朝向与定位选择的影响状况,老年人也会通过静态空间定位对所在建筑空间环境进行认知体验与控制。围绕影响老年人静态空间定位的物理规定要因、行为活动要因、空间位置要因三个层面对机构型养老建筑展开实证调查,分析老年人静态空间定位的类型、场所分布与视角关系等特征,进而提出满足老年人静态空间定位特征的空间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建设适应老年人多样需求的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对于提高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我国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的相关研究,从主体、环境和方法三个维度审视乡村老年宜居环境研究动态特征,建构面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研究框架,阐述以老年日常生活空间为综合系统、以老年人时空间行为链为认知基础、以空间绩效和满意度为评价标准的核心内涵,进而探索从日常出发的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路径,为新时期乡村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姚栋  王瑶  赵雪 《建筑学报》2022,(2):34-39
针对社区养老设施中康复室的低效利用现象,对3处典型设施的康复功能开展空间绩效调查.基于用后评估分析其效果、效率和收益显示,成功个案的有效康复行为发生在3类空间且活动大厅最受欢迎;大部分老年人积极参加康复活动但行为受护理员组织影响呈现鲜明的时空间聚集差异;康复功能的成本效益受空间和人力成本制约且存在优化设计可能.据此提出...  相似文献   

6.
《新建筑》2018,(5)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逸舒适的养老环境,构建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养老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之一。首先通过实证调研,对辽南地区乡村老人的居住空间与生活行为进行研究,探索不同功能空间布局与老人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其次通过Depthmap中的空间整合度值,描述老人卧室与客厅、厨房之间的行为动线;最后运用Matlab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将其表达出来。研究结论期望对养老建筑空间中行为动线设计提供有益参考,从而完善空间适老性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刘鑫 《城市建筑》2023,(1):40-43
中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井喷期,成都市老年人口比例显著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社区养老设施是为了满足老年人在地安养需求,而城区用地紧张,设施户外空间面积小且未得到充分利用。为探究老年人在社区养老设施户外空间的环境需求与行为模式,本文从使用者需求出发,通过对成都社区养老设施的实地调研,分析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并对户外空间进行现状研究,提出了各类型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问题,从平面再优化、利用可拆卸装置、人为引导等方面提出优化设计策略,使户外空间满足老年人聚集、停留、交往、徘徊等活动需求。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发展转型进一步加快,村民的空间行为内涵与模式出现新的发展特征。文章在分析杭州市三个典型乡村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转型期村民生活行为、生产行为与交互行为的新特征,以及对于乡村物质空间的影响作用,为乡村转型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蒋怡宁  张欣宇 《城市建筑》2023,(10):79-82+116
生活性街道是老年人活动频繁的场所,因其分布密度较高,与城市生活结合紧密,对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老年人对不同街道空间与氛围感知的重叠与差异,影响着街道空间适老性的塑造与使用。为了探究生活型街道空间的适老性,对上海四平路社区中的3条空间环境差异性较大的邻近街道进行调研分析,深入剖析街道中的空间环境、老年人行为活动,以及感知需求。研究表明,老年人在街道公共空间中以必要性活动为主导,选择性和社会性活动受时间和具体空间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街道空间适老性设计需遵循老年人行为活动的特殊性,满足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通过对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空间需求等老年人行为活动特征,以及街道空间环境感知的分析,提出街道空间适老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运用GPS数据采集与处理对老年人行为规律总体特征进行探讨,以社区老年人时空间行为特征分析与可视化耦合模型建立来还原老年人个体与社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老年人需求视角及社区规划理论的分析认知,归纳了社区健康宜居环境5大规划核心要素:活动类型更具多样性、活动距离更具可达性、活动时段更具健康性、活动频率更具参与性、空间环境更具安全性,并从规划理念与规划实践两方面提出研究结论,从而对社区健康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11.
黄蔚欣  杨丽婧  苏夏 《新建筑》2021,(2):1,4-10
建筑的设计和空间的使用是建筑全生命周期中最为复杂和动态的两个环节,而其关键都是人的认知——设计过程中的设计认知和空间使用中的空间认知.研究用大数据方法研究人的环境行为,也将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用于对设计行为的分析和设计生成;尝试在广义的"空间认知"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人机结合的空间认知"方向,希望使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探索研...  相似文献   

12.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研究社区公园空间与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的关系,对于满足老年人活动需求、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以南京市郑和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测绘的基础上,定义公园空间的类型,并分析各类空间的构成特征。选取公园中5个样本空间进行观测,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分析老年人公园活动的行为特征。针对占公园活动人数绝大多数的8种活动,运用数据分析和Arc GIS技术对行为与空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合访谈和Nvivo质性分析发现,空间的尺度、围合性与开敞性、是否受干扰、景观质量、庇护性是老年人活动空间选择的主要动因;座椅、遮阴要素、大面积铺装、照明设施、置物设施等则是老年人需要的空间要素。  相似文献   

13.
以住区中居家养老的宜居模式为切入点,根据对老年人居住实态的调研,从家庭结构、老年人属性、室内空间构成、门户临界空间、动态型交往系统等层面,对老年人住区的宜居空间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住区中老年人的居住空间形态特性对老年人生活行为的影响,为今后老年人住区建设提出可借鉴的提案,改善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旅游型乡村中村民和游客对空间利用的兼容与互斥问题,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观察主客的聚集或停留行为,归纳空间偏好的特征与异同点,探究兼容与互斥空间的形成机制。发现兼容空间受到功能定位、经营主体、文化观念、设施配备和社交距离的影响,形成同时混用、分时利用、同类异点利用三种模式;互斥空间则因隐私需求、功能商业化、共享失效和利益分配不均形成公私边界型、功能占用型、共享失效型和心理互斥型四种类型。为提高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主客共享程度提供优化兼容空间、限定或转化互斥空间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5.
闫超  李特 《新建筑》2024,(1):22-27
文章对公共空间中行为博弈的多重机制进行解析,揭示了人群行为作为空间形态要素的本质,分析了人群所构成的社会空间形态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原理。结合课程教学中运用数字化感知工具开展的行为研究案例,阐述了基于空间占位和感官刺激的两种行为博弈模式,并将这两种模式拓展到人与物体、人与城市动物、人与智能机器三个不同的范畴,拓展了基于“空间-行为”的设计认知。  相似文献   

16.
围绕建筑的“使用—设计—建造”3个阶段的全生命周期,简要介绍了团队在大数据行为分析、算法辅助设计、数字化建造3个研究方向中的研究实践与最新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包含广义的认知主体和认知活动的“人机结合的空间认知”的概念,其中既包含了在建成空间使用过程中的一般意义的“空间认知”,也包含了建筑创作中的思维活动——“设计认知”,而与建筑设计密切融合的数字化建造,也作为一种具有认知特性的工程系统被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新建筑》2019,(6)
研究选取闽北下梅、城村两个自然形态传统村落作为样本,利用VR技术搭建空间认知实验平台,实现了对人在传统村落环境中的运动、头部方向及视点的跟踪与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了村落环境中人的空间认知与行为机制。该研究从认知视角进一步阐释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规律,揭示了传统村落中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要素认知特性与重要价值,为村落保护乃至当代城市与建筑空间营建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安徽建筑》2020,(1):27-29
随着身体机能以及精神需求的变化,老年人对生活空间的使用需求和品质要求也在不断发生改变,文章以农村老年人的日常行为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农村老年人行为发生的生活空间以及行为特性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总结,为农村老年人的空间适老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乡村旅游既是一种产业模式,又是一种开发行为,不仅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进而成为推动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天津蓟县穿芳峪镇毛家峪村、东水厂村、小穿芳峪村为例,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乡村聚落空间演化与旅游开发的关联机制。以旅游开发阶段、资本介入模式为着眼点,分析乡村聚落空间用地性质、住居空间使用功能与空间形制在旅游开发前后的变化规律,以期为今后旅游型乡村聚落空间开发研究与建设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发达地区乡村公共空间供需不平衡导致的设施不足与闲置并存的矛盾现象,以芹川古村为例,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法定量探究“空间供给-社会需求”的关系。按照“指标建立-网络建构-匹配追因-策略提出”的技术路线,依据“点-线”语义搭建客观公共空间网络模型、村民主观行为网络模型、游客主观行为网络模型,进行“村域-片区-单点”的多尺度解析与主客观网络匹配追因,由此提出乡村公共空间布点、节点筛选等精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