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2018,(10)
正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遗址公园融合遗址保护、休闲旅游、科学普及等多种功能,既是遗址保护、地方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更是有效管理遗址遗迹的主要形式。遗址公园顺应遗址保护的大势,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开放性等特征。在中国,遗址公园的建设实践先于理论研究。2010年,国家文物局根据  相似文献   

2.
葛川  田明中  李慧  冯欢 《规划师》2013,29(5):63-70
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保护规划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以保护为前提,以环境为底线,正确处理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以及遗址保护、科研与展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界定保护区划,合理进行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以及构建遗址展示与利用体系等措施,进一步落实对庙底沟遗址的保护,推动遗址保护工作更趋于理性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相似文献   

3.
遗址是人类过去文明的印证,遗址公园建设中既要理解文明、揭示文明,也要去表达文明,理解、揭示与表达分别对应着对遗址的保护、展示、规划和设计。文章从遗址的特性分析着手,分别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下解析遗址公园的内涵,将遗址公园建设内容凝练为文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两个方面。文态环境受遗址时间特性的作用和影响,是遗址保护与展示的主要内容;生态环境受遗址空间特性的作用和影响,是遗址规划设计的主要对象。文章通过梳理遗址"文态"保护与展示以及"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内容,厘清其相互关系,以期通过对遗址生态环境的规划和设计途径,实现对遗址文态环境的保护和展示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遗址及大遗址保护展示概念和现状的分析,指出国内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强调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整体环境观理念。通过大遗址保护规划和景观规划结构图示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景观规划如何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针对洛阳隋唐城大遗址进行了保护展示规划的研究,探讨了可行的景观规划方法和措施,如功能调整、景观环境设计、游览策划、视听系统、重要节点控制等,以求为整体理念下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增添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四川汉旺震后破坏状况的介绍和与其他破坏严重地区的比较可以看出,设置汉旺5·12地震遗址保护地具有必要性。遗址保护地规划应从遗址保护地的定位、规划设计原则、主要构思、规划空间结构、保护措施、展示方式、重要场所意向性设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研甘肃西河滩遗址的现状,分析了遗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建筑工程、管理规划、环境保护、展示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遗址保护措施,以期为欠发达地区村落型遗址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一时间进入北川县城开展"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及震灾纪念地规划研究"的工作情况,并特别就北川地震遗址的重要价值分析、定位研究、规划原则和功能区划、以及保护与展示的主要构思做了扼要的阐述。强调应重点保护好救灾纪念地、典型地表灾害遗迹和典型建筑结构灾害遗迹,将县城范围作为地震遗址保护区加以整体保护,并围绕北川中学遗址规划抗震救灾纪念区。规划应将对生命的纪念作为主题,让所有人面对这座废墟时,感受到的不只是对死亡的无奈,更是生命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郑伟  刘志聪  李世瑾  张慧 《中国园林》2022,(S1):132-137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在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之间找到二者最佳结合点的有益尝试,通过遗址的保护展示及其价值的阐释,使得遗址公园的内涵更加丰富、呈现方式更加多样。采用EPC建设实施模式,文物考古、设计施工、建设管理及后期运营各团队通力合作,将文物遗址的悠久历史和所蕴含的宝贵价值传达给公众,为探索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提供实践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10,(10):91-93
<正>博物馆建于原隋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之上,建筑主要功能包括隋唐长安城西市十字街遗址保护、西市出土文物展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展示以及相关辅助内容。西市遗址是隋唐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重要标志,"丝绸之路"商贸交流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西安唐西市遗址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物质载体,将对丝路五国正在进行的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建筑设计在切实保护隋唐西市道路、石桥、沟渠和建筑等遗址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布局,创造性地保护和展示了隋唐西市十字街遗址以及十字街原有道路格局、  相似文献   

10.
遗址公园作为一种遗址保护利用形式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用,城市中心区遗址公园规划面临着更复杂的场地条件和更多元的遗址保护与展示要求。本文以郑州商都历史文化区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从系统和要素两个层面探索城市中心区遗址公园规划中关于遗址保护与展示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杨利锋 《山西建筑》2012,(32):22-23
通过对山西省天镇县新平堡保护规划体系进行分析,介绍了新平堡镇域范围内长城、古堡及马市口遗址的概况,阐述了这些遗产价值的保护体系,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措施,以期为类似遗址的保护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理念南越王宫遗址为国家"十一五期间重点保护的大遗址",两次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该项目以保护为前提,以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基础,以遗产本体为价值核心,围绕凸显南越王宫御苑和反映广州两千多年城市发展历史的遗迹、遗物进行设计。项目经科学规划、分类保护、合理利用,将本体展示、地表模拟、标识展示、陈列展示和声光电科技展示相结合,不仅呈现出南越国宫署遗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13.
杨丽霞 《华中建筑》2010,28(3):170-173
英国哈德良长城1986年被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大运河申遗业已启动,两者在其跨区域的线性特征、利益相关者的复杂构成、管理规划编制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和相通,该文通过哈德良长城保护管理的介绍分析,从专项评估、申遗候选点及申遗范围、运河遗产管理及展示利用等几个方面对大运河申遗及保护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面对多样化的考古遗址,文物保护界、建筑规划界的工作人员关于遗址展示的理论与实践却明显准备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吉野里国家历史公园遗址展示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日本在遗址保护、修复、展示、建设、管理等方面新的理念和技求,从而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更充分发挥遗址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5.
遗址原位保护与展示能够最完整、最准确的传达遗址信息。作为遗址文物常见类型,木质文物原位保护与展示是考古及文物保护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以木质文物保护的理论方法为依据,结合遗址博物馆中木质文物保护案例调研,分析在对木质文物"保水存放"或"脱水处理"的前提下,对遗址进行"干"、"湿"保护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探讨这两种保护方式对遗址展示产生的制约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对遗址文化的凝、炼、升、识,是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薛家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通过对遗址本体的保护、遗址文化的提炼和剖析,从文化展示、延续、拓展等方面对公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将遗址文化要素附于公园的实体景观空间,展示薛家岗文化、皖国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传统魅力,对承传与发扬遗址文化、保护与利用考古遗址,做出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7.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成实现了遗址保护与展示相结合,跳出了"就保护而保护、就展示而展示"的旧圈子,为国内"大遗址"的保护探索出新的经验。作为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自开园三年半以来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值得研究。文章以普通游客的游览感受、西安市民的使用情况为出发点,通过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使用现状的调研和分析,在已有的保护与展示基础上,试图发掘遗址与公园之间更深层的联系,让公众了解遗址、传承文化,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使用和发展提出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园林》2018,(10)
正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兴盛上具有重要意义。大遗址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工作为国家所高度重视,"大遗址保护"持续列入国家"十一五(2006~2010年)""十二五(2011~2015年)"和"十三五(2016~2020年)"专项规划,截至目前为止,已启动全国范围内150处重要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新建成10~20个专门的考古工作基地(站)、20~30个遗址博物馆、10~1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相似文献   

19.
《安徽建筑》2022,(1):8-12
容美土司是鄂西最大的土司,遗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容美镇屏山村、张家村等地。土司统治有425年,即1310年(元至大三年)至1752年(清雍正十三年)。容美土司爵府遗址作为记录土司制度的重要遗存,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从爵府遗址考古发掘区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与遗址展示方面探讨历史遗存的未来趋势,配合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需要,提供展示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有关考古遗址公园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利用文献统计方法,对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其发展脉络与动态,并通过热点主题词分析及相关文献综述,重点从理论发展、保护展示、规划、管理运营及使用评价5个方面阐述其研究趋势:理论发展表明考古遗址公园的名实问题关系到其准确定位及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展示应加强新技术、新理念的研究应用;规划应针对环境区位特点提出相应策略;管理要适应遗址旅游发展的需要;使用评价应建构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后提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