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手性芳酰胺类分子钳的设计与微波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间苯二甲酸为隔离基, 酰胺键桥联L-氨基酸甲酯构成手臂, 在微波辐射下合成了具有不同手性中心和裂穴的新型手性芳酰胺类分子钳. 结构均经1H NMR, IR及元素分析确证, 并考察了其对芳香胺类化合物和D/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 初步研究表明, 这类分子钳受体不仅对中性小分子具有优良的识别性能, 其结合常数(Ka)可达2.66×103 L•mol-1, 而且对D/L-氨基酸甲酯亦具有良好的手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的设计合成和分子识别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鹅去氧胆酸为隔离基, 芳香族化合物为手臂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分子钳, 其结构经1H NMR, IR, MS及元素分析确证. 利用紫外光谱滴定法考察了其与D/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结果表明, 分子钳3a3e对所考察的氨基酸甲酯均具有识别能力, 其对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优于对D-氨基酸甲酯的识别. 从主客体的大小形状匹配及几何互补关系等方面对这些受体的识别能力及对映选择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手性偶氮光敏性分子钳的设计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偶氮基为隔离基, 氨基酸酯为手臂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光敏性分子钳, 其结构经1H NMR, IR, MS及元素分析所确证, 并且考察了其对D/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 初步研究表明: 在310 nm紫外光照射后, 顺式异构体对D/L-氨基酸甲酯具有良好的手性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4.
石云  赵志刚  刘兴利 《有机化学》2007,27(7):898-901
在微波辐射条件下, 以联苯二甲酸为间隔基, L-氨基酸甲酯为手臂, 合成了7个新型手性分子钳. 其结构经1H NMR, IR, MS和元素分析所证实. 与常规加热的一般合成方法相比, 该法明显地提高了反应速度和产率. 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 这类分子钳人工受体对D/L-氨基酸甲酯具有良好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5.
新型酯键型鹅去氧胆酸分子钳的设计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鹅去氧胆酸为隔离基、芳香族化合物为手臂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分子钳, 其结构经1H NMR, IR, 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并且考察了其对D/L-氨基酸甲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初步的结果表明, 这类手性分子钳对D-氨基酸甲酯有较好的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6.
微波干法合成脱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微波辐射无溶剂条件下, 以固体K2CO3为载体, 脱氧胆酸甲酯与芳酰氯反应合成了11个脱氧胆酸分子钳人工受体, 其中5个为新化合物, 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 IR, MS及元素分析所确证. 同传统方法相比, 该法具有简单、安全、快速、有效、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同时考察了这类受体对中性和手性分子的识别性能. 结果表明, 这类分子钳受体不但对中性分子具有识别性能, 而且对D/L-氨基酸甲酯具有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7.
设计并合成了9种未见文献报道的N-(5-邻氯苯基-2-呋喃甲酰氨基硫羰基)-L-α-氨基酸乙酯衍生物, 其结构经IR, 1H NMR, MS和元素分析测试确证. MTT法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白血病K562细胞系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席夫碱与亚磷酸酯反应, 合成了新型O,O'-二烷基-α-(6-甲氧苯并噻唑-2-基氨基)-4-氟苯基膦酸酯化合物, 结构经元素分析, IR, 1H NMR, 13C NMR和X单晶衍射确认. X单晶衍射测试结果表明: 化合物3d分子属于四面体晶系, 空间群I4(1)/a, a=2.1055(3) nm, b=2.1055(3) nm, c=2.0521(5) nm, α=90.00°, β=90.00°, γ=90.00°, V=0.9098(3) nm3, Z=16, Dc=1.321 mg/m3, =0.250 mm-1, F(000)=3808. 化合物还存在着1个分子内氢键[N(2)—H(2)…O(1)]. 生物测定表明化合物3f在20 g/mL浓度下对PC3细胞的抑制率为84.3%.  相似文献   

9.
高吉刚  陈长宝  王荣荣  周杰 《化学学报》2008,66(9):1067-1073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功能单体N-(p-乙烯基苄基)-N,N-二[2-(3-羧基丙酰氧基)乙基]胺. 采用质子核磁共振、红外光谱及元素分析对单体分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利用荧光猝灭法和同步荧光法研究了单体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机理, 结果表明在pH 7.4离子强度为0.5 mol•L-1条件下, 单体与牛血清白蛋白中的色氨酸残基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其结合比为2∶1, 表观结合常数KA=2.239×1011 L2•mol-2. 以该单体为功能单体, 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分子,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和多孔聚偏二氟乙烯膜为支持膜, 在水介质中制备了一个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膜. 渗透实验表明, 这个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牛血清白蛋白的渗透量要远高于对照的人血清白蛋白和卵蛋白, 通过与非分子印迹膜对照也说明了此分子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高的渗透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L-苯丙氨酸和二(三氯甲基)碳酸酯反应得到的L-苯丙氨酸-N-羧基-环内酸酐(L-Phe-NCA), 在十八胺的引发下开环聚合得到十八烷基-L-苯丙氨酸齐聚物(简称L-Phe-R18). 1H NMR (300 MHz)和FT-IR表征了产物结构, 是平均聚合度为5的齐聚物. L-Phe-R18能在多种有机溶剂中发生聚集和自组装, 并进而在这些有机溶剂中形成热可逆的物理凝胶. 其中, 该齐聚物能在氯苯、二苯醚、甲苯等溶剂中形成透明凝胶. 也能在苯、硝基苯、醋酸丁酯等溶剂中形成非透明凝胶. L-Phe-R18在这些有机溶剂中的最低凝胶化浓度(MGC)在w=0.3%~1%之间. X射线衍射(XRD)数据和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以及分子模拟表征了L-Phe-R18聚集体的微观形态和可能的聚集方式. 认为L-Phe-R18在有机溶剂中通过分子间氢键、π-π堆积等非共价键相互作用聚集、组装成厚度约为20 nm左右的带状纤维, 溶剂分子以毛细力存在于相互缠绕的纤维网络结构中, 使体系形成稳定的凝胶.  相似文献   

11.
赵志刚  刘兴利  李晖  唐晓丽 《有机化学》2008,28(7):1233-1237
以刚性的脱氧胆酸甲酯为隔离基, 在其3位连接苯甲酰基, 12位连接手性不对称脲, 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的手性分子钳. 其结构均经1H NMR, IR, MS和元素分析确证, 并且考察了其对中性分子和D/L-氨基酸甲酯的识别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 这类分子钳人工受体不仅对中性有机小分子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而且对D/L-氨基酸甲酯亦具有优良的对映选择性识别性能.  相似文献   

12.
酶法拆分(±)-N-(2,6-二甲苯基)-丙氨酸甲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丽琴  陈道文  杨红 《有机化学》2005,25(12):1575-1579
用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 (CRL)拆分(±)-N-(2,6-二甲苯基)-丙氨酸甲酯, 并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 结果表明, 在加入1 mmol N-(2,6-二甲苯基)-丙氨酸甲酯、100 mL的0.2 mol/L磷酸缓冲液中, CRL拆分该底物的最适反应条件为: pH 6.4, CRL脂酶250 mg, 聚乙二醇(PEG) 2 g, 转速160 r•min-1, 温度 35 ℃. 其中酶量、温度对转化率影响较大. 反应后分离得R-(+)-N-(2,6-二甲苯基)-丙氨酸甲酯. 它和酰氯反应可制备一系列旋光性N-酰基丙氨酸类杀菌剂.  相似文献   

13.
石德清  魏佳  谭效松 《有机化学》2005,25(12):1602-1605
通过N1-(2-呋喃烷基)-N3-羟乙基-5-氟尿嘧啶的Moffatt氧化, 再与亚磷酸酯的加成反应合成得到8个新型含环状α-羟基膦酸酯的N1-(四氢呋喃-2-基)-5-氟尿嘧啶衍生物, 采用IR, 1H NMR, 31P NMR, 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严军林  刘静  陈希  房喻 《化学学报》2007,65(17):1779-1783
合成了双客体化合物N,N'-双二茂铁亚甲基丁二胺的季铵盐(1)和侧链携带β-环糊精(β-CD)的聚丙烯酰胺(3), 利用FTIR, 1H NMR, 元素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合成化合物. 在此基础上以1H NMR、循环伏安、X射线粉末衍射以及扫描电镜等手段研究了化合物13间的主客体包结作用. 结果表明, 处于1两端的二茂铁基均可被位于3侧链的β-CD包结, 引起高分子化合物3分子内和分子间的物理交联, 形成超分子三维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5.
(GaP)n和(GaP)n (n=10~16)团簇的结构与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彩红  贾建峰  武海顺 《化学学报》2007,65(17):1836-184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Lanl2dz方法对(GaP)n和(GaP)n (n=10~16)团簇的一系列异构体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讨论了中性团簇得到一个电子之后, 几何结构和电子性质的变化. 频率分析预测出最强吸收峰位于341~390 cm-1区域. 从能隙、结合能和能量二次差分等方面综合考虑, 具有Th对称性的(GaP)12和(GaP)12分别是中性(GaP)n和阴离子(GaP)n团簇中最稳定的, 而具有Td点群结构的(GaP)16也比较稳定, 究竟哪种结构易于合成还有待于实验的进一步证实. 在相同理论水平上计算了基态(GaP)n (n=10~16)的绝热电子亲合势(AEAs)及其基态阴离子的垂直电离能(VDEs), 这对以后的实验数据分析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Aldisin及其衍生物的合成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氯氧磷为环化试剂, 回流状态下, N-(2-吡咯甲酰基)-β-丙氨酸经分子内酰化环化反应, 合成了吡咯[2,3-c]氮杂二酮稠环化合物Aldisin及其衍生物1-Methylaldisin和3-Bromoaldisin, 通过1H NMR, 13C NMR, IR, FABMS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X射线衍射法研究了3-Methylaldisin的晶体结构. 测定了三个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二乙氧基硫代磷酰氯与对苯二胺反应生成了标题化合物N,N'-二(二乙氧基硫代磷酰基)-1,4-苯二胺,并应用元素分析, FTIR及1H NMR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同时应用TG分析法对其热性能进行了分析. 标题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Mr=412.42, 为正交晶系, Pbca空间群, 晶胞参数为a=0.86936(16) nm, b=1.2787(2) nm, c=1.8897(3) nm, β=90°, V=2.1006(7) nm3, Z=8, Dc=1.304 g/cm3, μ(Mo Kα)=0.425 mm-1, F(000)=872, S=1.052. 最终偏离因子R=0.0628, wR=0.1860, 可观测衍射点1852个[I>2σ(I)]. 该晶体通过对苯二胺连接并以中心对称分布, 并形成层状结构, 且存在弱的分子内氢键N—H…S. TG分析表明该化合物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及成炭性, 通过其阻燃聚丙烯腈表明, 该物质是一种高效能的膨胀型阻燃剂.  相似文献   

18.
郭文生  郭放  吴雪冬  佟健  王忠华 《化学学报》2005,63(16):1525-1530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主体分子2,6-二(α-苯基苄基)-1,5-萘二酚 (1). 它可与许多有机小分子形成配位包合物. 用IR和1H NMR表征了配位包结物, 并测定了主客体分子的摩尔比: 1•DMF (1∶1), 1•DMSO (1∶2), 1•吡啶 (1∶1), 1•喹啉(1∶2), 1N-甲基吡咯烷酮(1∶1). 用单晶X衍射分析了包结物 (1)•DMF的晶体结构, 属三斜晶系, 晶胞参数为P-1, a=0.9085(9) nm, b=0.9501(6) nm, c=2.0995(6) nm, α=99.59(3)°, β=90.13(4)°, γ=96.20(7)°, V=1.776(2) nm3, Dc=1.898 g•cm-3. 结果表明, 主体分子间的CH/π弱氢键在决定主体分子的层状框架结构和客体分子在层间的填充方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种不等效的客体分子与主体分子的作用方式是不同的, 一种客体分子是通过CH/π, CH/O弱氢键与同层的不同主体分子相互作用, 另一种是通过CH/π, CH/O弱氢键与相邻层的不同主体分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BF3•Et2O催化和45 kHz超声辐射下亚磷酸丁酯与邻氟苯甲醛、对三氟甲基苯胺在78~80 ℃, 无溶剂条件下进行类 Mannich 反应, 0.5 h即可以较高收率获得目标化合物α-氨基膦酸酯(4), 其结构经元素分析, 1H NMR, IR及MS确认. 对化合物晶体结构进行X衍射分析, 结果表明化合物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c, 晶胞参数a=1.348(4) nm, b=1.734(4) nm, c=1.099(3) nm, α=90°, β=109.71(4)°, γ=90°, V=2.417(11) nm3, Z=4, Dc=1.268 g/m3, μ=0.166 mm-1, F(000)=968.  相似文献   

20.
报道了以化学合成和生物转化的方法制备光学纯D-谷氨酰胺. 首先在中试规模上用化学方法合成DL-谷氨酰胺. 即以廉价的DL-谷氨酸为原料, 采用邻苯二甲酰基作为保护基保护L-谷氨酸的α-氨基, 醋酐回流15 min, 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N-邻苯二甲酰-DL-谷氨酸酐,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 分别与2 mol/L氨水反应生成中间产物N-邻苯二甲酰-DL-谷氨酰胺, 中间产物在室温条件下与0.5 mol/L水合肼反应48 h脱除保护基, 以57%总收率得到DL-谷氨酰胺. 在37 ℃, pH 4.8的条件下, 利用大肠杆菌(E. coli. AS 1.505)脱羧酶将底物浓度30 g/L的DL-谷氨酰胺中L型对映体在8 h内完全转化为4-氨基丁酰胺, 分离得到D-谷氨酰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