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4例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3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28~40岁,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咳嗽、气短。肺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经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染色。所用抗体包括CD31、CD34、细胞角蛋白(AEl/AE3)、TTF-1、波形蛋白和上皮膜抗原。结果 本组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例女性多于男性,胸部CT显示双肺多发弥漫性小结节影。病理形态特点为结节周边上皮样肿瘤细胞呈花冠状充填于肺泡腔,病变中心为黏液透明样变间质,肺泡壁结构保留,肿瘤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形成,空泡内偶见红细胞,肿瘤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和坏死均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CD31、CD34阳性,AE1/AE3偶见灶状阳性,其他抗体呈阴性。结论 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特点的低度恶性血管来源肿瘤。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道1例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肺癌,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Alcianblue黏液组化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肿瘤突出于右上肺支气管腔,HE染色显示在差分化癌组织中可见横纹肌样特征的癌细胞,约占30%,其细胞质丰富,细胞质内可见明显的嗜酸性包涵体,细胞核偏位,可见核仁。癌组织黏液染色阴性。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imentin和p63呈弥漫性强阳性,CKpan、CAM5·2、TTF-1和synaptophysin呈灶性阳性,嗜酸性包涵体对CAM5·2呈阳性反应,CEA、chromograninA、SCLC、myoglobin及desmin阴性。结论伴横纹肌样特征的肺癌是原发性肺癌少见的特殊亚型,可存在于差分化非小细胞肺癌中,并可显示灶性神经内分泌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透明变梁状肿瘤( hyalinizing trabecudar tumor, HTT)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例HTT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表型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组织病理学显示瘤细胞呈梁状、器官样排列,小梁间见透明变性的基膜样物质沉积,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胞质嗜酸,细颗粒状,胞核圆形或卵圆形,常见核沟及核内假包涵体。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TG、TTF-1、CD56呈阳性,CK19散在(+),Galectin-3(-/+),不表达Calcitonin、MC、CEA、Syn、CgA,Ki-67表达膜阳性或质弱阳性,p53低表达。该肿瘤需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和副神经节瘤等相鉴别。结论 HTT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肿瘤,多表现为良性的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准确的病理学诊断对其临床治疗及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MALT)淋巴瘤及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临床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B细胞重链基因重排,比较肺MALT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原发性肺MALT淋巴瘤13例,7例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资料.对标本行常规HE染色,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包括AE1/AE3、CD20、CD79α、CD3、CD5、CD10、CD21、bel-2、bcl-6、cyclinD-1)及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3例肺MALT淋巴瘤,细胞成分多样,分别由不同比例的小淋巴细胞样细胞、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样B细胞组成,常伴有浆细胞分化.肿瘤细胞以弥漫性和滤泡边缘区排列为主,常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和滤泡中心的植入.肿瘤细胞呈串珠状直接侵犯肺泡间隔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向周边及肺膜扩散.MALT淋巴瘤中,均未见坏死.9例可见肿瘤细胞侵犯血管壁,6例可见胸膜累及,2例肺门淋巴结侵犯.9例肺MALT淋巴瘤可见淋巴上皮样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上皮细胞内的淋巴细胞CD20阳性,CD3阴性.7例肺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可见淋巴上皮样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淋巴上皮样病变内的淋巴细胞,部分CD20阳性,部分CD3阳性.9例肺MALT淋巴瘤进行了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8例阳性;7例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均为阴性.结论 肺MALT淋巴瘤在细胞组成和排列上与其他部位结外MALT淋巴瘤相同,肿瘤细胞呈串珠状直接侵犯肺泡间隔和沿支气管血管束向周边及肺膜扩散.在肺内淋巴上皮样病变常见于MALT淋巴瘤,并有助于诊断,但并非其特异性病变,一些肺的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也可出现,用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区别两种病变.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可以帮助鉴别肺MALT淋巴瘤和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三叉神经感觉核簇内的SP受体及三叉神经节内的SP样阳性终末和SP受体的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内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背侧部和腹侧部。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各亚核内均可见到SP受体样阳性的结构:吻侧亚核的SP受体样阳性胞体和树突主要见于其中央部;极间亚核的周边部仅有少量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尾侧亚核内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和树突最密集,且主要位于Ⅰ、Ⅱ层。三叉神经节内可见SP样阳性终末呈丛状或环状包绕在阴性胞体周围,也可见到少量散在的SP受体样阳性的胞体。SP受体样免疫反应阳性产物位于阳性胞体和树突的膜上。  相似文献   

6.
胎儿肺Ⅱ型肺泡细胞发育中相关活性物质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熊轶  黄中新  覃莉  夏潮涌 《解剖学报》2005,36(2):190-195
目的探讨诸细胞因子对肺泡Ⅱ型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12~35周胎儿肺组织共13例,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FGFR、Ras-p21蛋白、BMFL4、SP-B和TTF-1的表达特征。结果FGFR率先在发育早期近端支气管上皮表达。Ras蛋白于16周在近端和远端的支气管上皮有较弱表达,18周时与FGFR一样达到表达的高峰。随着FGFR表达的增强,BMF-4开始表达。发育后期,这三者均不表达。TTF-1因子自16周起定位于上皮细胞核内,远端支气管的反应总是较近端者强。SP-B蛋白在18周胎儿肺Ⅱ型肺泡细胞内出现,伴随着TTF-1的表达,其反应由呼吸道近端逐渐往远端迁移。发育末期至成肺中,TTF-1和SP-B阳性反应均在肺泡Ⅱ型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FGF-10、Ras蛋白和BMP-4对Ⅱ型肺泡细胞的作用,是通过细胞外间质的途径促使Ⅱ型肺泡细胞正常增殖分化和达到形态结构的成熟;而TTF-1因子和SP-B的表达,则为Ⅱ型肺泡细胞在胎肺发育晚期已逐渐达到功能成熟的标志,与胎儿一出生即具有自主呼吸的功能相适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pulmonary sclerosing hemangioma,PS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方法收集120例PSH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临床特点、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PSH肿块与周围肺组织界限清楚,切面多为灰棕色,常伴出血灶。镜下可见两种肿瘤细胞、四种组织结构,多以混合形式存在(92/120,76.67%),并常发现泡沫样细胞灶性聚集及肥大细胞散在分布(83/120,69.17%)。免疫表型:表面立方细胞及间质多角形细胞TTF-1、EMA阳性,表面细胞SP-A、CK、Napsin A阳性,间质细胞vimentin阳性。结论 PSH大体表现及镜下典型的"两种细胞,四种结构"组织特点是诊断PSH的重要依据,泡沫样细胞灶性聚集及肥大细胞散在分布对PSH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肺硬化性血管瘤的组织起源和组织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SHL)组织起源和组织成分。方法 对15例SHL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组织标本进行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微管相关蛋白-2(MAP-2)、上皮膜抗原(EMA)和FⅦR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SHL组织结构多样,主要表现为实性区、乳头区、血管瘤样区和硬化区等4种结构;实性区及乳头轴心为圆形多边形胞质浅染细胞,乳头表面和血管样腔面为立方或扁平细胞。圆形多边形细胞和立方细胞都能表达TTF-1、MAP-2和EMA,FⅦRAg仅在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呈阳性表达。结论 SHL的组织成分包括胞质浅染的圆形多边形细胞、表面立方细胞和血管瘤样结构;肿瘤细胞可能起源于肺细支气管上皮的基细胞,伴有神经内分泌分化。  相似文献   

10.
人胎肺Ⅱ型肺泡细胞中表面蛋白-B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轶  黄中新  覃莉 《解剖学研究》2002,24(4):246-248,253,I002
目的检测肺表面蛋白-B(SP-B)及其调控因子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肺泡Ⅱ型细胞发育过程的表达特征,探讨两者对于人胎肺肺泡Ⅱ型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调控作用。方法取16-35周人胎肺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P-B和TTF-1的表达特征。结果,TTF-1在胎肺16周开始表达,定位于上皮细胞核内,随支气管树的发育分化,远端位置的反应总是较近端者强。SP-B蛋白于18周开始表达,定位于肺泡Ⅱ型细胞胞浆内,阳性反应细胞于早、中期表达丰富;由呼吸道近端逐渐往远端迁移,且强度不断增强。发育末期至成肺中,TTF-1和SP-B阳性反应均在肺泡Ⅱ型细胞中稳定表达。结论TTF-1参与支气管树形态发生和肺泡的发育成熟,并调控肺泡Ⅱ型细胞中SP-B蛋白的分泌,起稳定肺泡直径的作用。因此,SP-B蛋白的分泌反映肺泡Ⅱ型细胞功能的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