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CO在负载钯催化剂上氧化的引发过程和化学振荡现象。用Pd表面的循环氧化—还原机理来解释过渡状态和周期性振荡行为。对反应系统进行了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CO氧化贵金属(Pt,Pd,Au,Ag)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制备方法、制备条件、载体和颗粒尺寸等对贵金属催化剂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并对CO氧化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应兼顾贵金属催化剂与非贵金属催化剂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对过渡金属Fe2 、Mn2 对SO32 - 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并证实了Fe2 离子对SO32 - 液相催化反应是一级 ,Mn2 离子则是二级反应。当以Fe2 Mn2 为催化剂时 ,反应级数为 1.2级。酸度对反应的影响较大 ,随着酸度伸高反应显著。同时测定了以Fe2 、Mn2 为催化剂时的活化能分别为 :Ea(Fe) =10 .5kJ mol,Ea(Mn) =9.91kJ mol  相似文献   

4.
周静红  李伟  申广照  肖文德 《石油化工》2004,33(Z1):651-653
在间歇高压釜中研究了IPA催化加氢反应的过程,实验阐明了加氢反应的主要反应历程,并对3-CBA加氢反应过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到了接近工业条件下3-CBA加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和颗粒动力学幂函数方程.结果表明,当采用4~8目催化剂进行加氢反应时,内扩散的影响较为严重,表观反应级数和表观活化能均因扩散过程而降低.  相似文献   

5.
6.
非贵金属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综述了非贵金属CO氧化催化剂的研究情况,着重讨论了影响CO氧化非贵金属催化剂活性因素、催化机制、催化剂失活原因。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ABO_3/CaO的CO催化氧化特性与烧炭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负载型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ABO3/CaO(A和B位分别由两种不同组份调变)系列催化剂,采用X-光衍射分析仪、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和热重分析仪对其物相结构、CO催化氧化能力和烧炭助燃性能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和评价。结果表明,此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在高温区略低于现行的铂系助燃剂,而烧炭速度和去焦能力却优于铂系助燃剂。根据这些试验结果对表观烧炭动力学进行了初步探讨,证明当加入此催化剂时,在分子筛含炭量较高的烧炭初期,催化烧炭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给出了烧炭表观动力学常数。  相似文献   

8.
通过添加助剂(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选择合适载体(金属氧化物、分子筛及其他载体)及改进材料制备方法(采用微波替代传统加热方式等)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对CO催化氧化催化剂进行改性的研究进展。非贵金属催化剂是催化领域的主流方向,采用不同的方法对非贵金属催化剂进行改性,提高CO催化氧化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和实际应用是今后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以SiC为载体、Pd为活性组分、CeZr为助剂,采用浸渍法制备了Pd-CeZr/SiC催化剂,将其用于CO和C3H6的催化氧化反应,考察了浸渍方式、预还原温度和助剂添加量等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并对催化剂进行了XRD、CO化学吸附和H2-TPR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共浸渍方式添加CeZr制备的催化剂活性较高,CeZr的添加提高了Pd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度;其中Pd负载量为0.5%(w)、CeZr添加量为2%(w)的Pd-CeZr/SiC催化剂经250℃预还原处理后具有较高的活性,对CO和C3H6的最低完全转化温度分别为195,200℃,比未添加助剂的Pd/SiC催化剂分别降低了约35℃。  相似文献   

10.
用自掣是四丙基溴化铵(TPABr)部分取代四丙基氢氧化铵(TPAOH)为模板剂,在Na^+离子存在下,合成出结构优良的TS-1分子筛。在丙烯H2O2氧化制环氧丙烷反应中,考察了合成的TS-1分子筛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的预处理。用量、利用次数、再生和反应温度与时间对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模板和合成条件明显影响分子筛的晶粒大小。晶粒度为0.4 ̄0.7μm的TS-1分子筛经10%NH4Ac预处理后,  相似文献   

11.
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成合成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传统的天然气蒸汽重整制合成气在天然气间接转化利用过程中约占总费用的60%左右。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是一个温和的放热过程,具有反应速度快、选择性高、反应器体积小和能耗低等优点,具有降低建厂投资和操作费用的巨大潜力。本文阐述了近十年来在甲烷催化部分氧化制成合成气工艺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催化剂研究、反应器设计、工艺开发以及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研究,并简单介绍了天然气的蒸汽重整、非催化部分  相似文献   

12.
间异丙基甲苯催化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了间异丙基甲苯氧化生成氢化过氧化物的氧化催化剂,旨在提高生成氢化过氧化物的速度和选择性。考察了某些无机盐、有机盐、金属络合物、有机碱、有机膦和含氮有机物对氧化的影响,找到了一种复合催化剂,可以缩短氧化反应的时间,并提高生成氢化过氧化物的选择性。对复合催化剂的反应特性进行了考察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吕高孟  钱广  赵睿  齐彦兴  索继栓 《石油化工》2004,33(Z1):1549-1550
进行介孔Ru-MCM-41分子筛催化选择氧化环己烷的性能研究,发现Ru-MCM-41对环己烷氧化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一种催化剂,用空气对汽油和液化石油气脱硫精制产生的含硫碱渣进行氧化脱硫处理.实验室实验和工业应用表明,当碱渣中加入适量该种催化剂时,在一定条件下用空气可将碱渣中毒性强的硫化物氧化转换成无毒的硫酸盐,脱硫效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超微立方ZrO2的制备及其催化CO完全氧化反应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的方法制备立方晶型CaO稳定化ZrO2粉体(表示为ZrO2(CaO)),考察了干燥工艺对粉体性能的影响;探讨了ZrO2(CaO)及Ni、Cu、Pa/ZrO2(CaO)催化剂对CO完全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的干燥方式对ZrO2(CaO)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共沉淀-乙醇脱水-超临界流体干燥可以有效地防止凝胶在干燥过程中生成硬团聚体,从而获得大比表面积(88.3m^2/g)、大孔体积(0.54ml/g)、小粒径(~11.5nm),并具有良好单分散性能的ZrO2(CaO)粉体。作为催化剂活性组分及载体,超微Zn(CaO)在CO完全氧化反应中表现出优良的性能。未担载任何活性组分的超微Zn(CaO)是CO完全氧化反应的高温催化剂,达到50%转化率的温度约为280℃,100%转化率的温度为550℃;以超微ZrO2(CaO)粉体作载体,担载Ni、Cu或Pd的负载型催化剂对CO低温氧化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6.
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出不同Au负载量的系列Au-γ-Al2O3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在实验室小型固定床反应器上对其催化CO氧化反应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Au负载量小于3%时,Au可很好地分散在载体表面,随着其负载量的增大,Au粒子会发生聚集;沉积-沉淀反应时反应液的最佳pH值为8.0;在一定范围内增加Au负载量,可使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显著增强,但当该值大于3%后,反而会对催化活性不利;水蒸气对失活Au-γ-Al2O3催化剂有明显的再生作用,再生后催化剂的活性基本得到恢复,可使CO氧化反应O2转化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7.
化学吸收-催化氧化法脱除酸性气中硫化氢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自行研制的脱硫化氢催化剂,用化学吸收-催化氧化脱硫方法,研究吸收塔液/气比、再生空气流量、碱性液的停留时间对炼油厂性气脱硫化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望用于炼油厂酸性气处理。  相似文献   

18.
纳米锰催化剂上CO的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物理法制备的纳米锰催化剂上CO的氧化行为。结果表明,以锰矿为原料电弧等离子体法制备的纳米锰是以锰为主体,含有铁、铜等金属元素并部分以氧化态存在的粒子。锰粒子的尺寸显著地影响催化活性,而反应气氛的影响较小。铜的存在有助于锰催化剂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催化氧化法制备醇醚羧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贵金属催化剂 (Pd/C)成功地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氧化为醇醚羧酸盐 (AEC)。对催化剂组成 (Pd/C)、反应温度 (5 0~ 80℃ )、反应压力 (0 .0 2~ 0 .1MPa)和加碱量对醇醚氧化反应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较佳的反应条件 ,醇醚转化率可达 95 %以上。催化剂经回收后可重复使用 4次。性能测试表明 ,氧化法得到的AEC和羧甲基化法得到的AEC物化性能相同。  相似文献   

20.
以纤维状的凹凸棒石黏土为载体,采用沉积-沉降法负载CuO制备出负载型CuO/Attapulgite(CuO/APT)催化剂.采用XRD、SEM、TEM、XPS和N2 adsorption手段对所得催化剂结构性能进行表征,并在连续流动微反装置上考察了其催化CO低温氧化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uO/APT催化剂具有高比表面积,活性组分纳米CuO在载体表面分散均匀,并且在催化CO低温氧化反应中表现出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