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索致敏源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的具有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type hypersensitivity,DTH)特征的实验性结肠炎模型肠神经元中LMIF的表达。方法:结肠石蜡切片LMIF的免疫荧光测定。结果:溃疡性结肠炎肠神经系统和神经免疫介导物白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在DNCB所致实验性结肠炎中有重要表达;抗体滴度1∶300的表达效果较好。结论:LMIF是神经免疫的重要介导物。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检测38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其中轻度10例,中度20例,重度8例) 、 23例其他结肠炎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MI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及肠黏膜组织中MIF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的血清MIF水平高于其他结肠炎及正常对照者的血清MIF水平(P<0.05);溃疡性结肠炎重度组的MIF水平高于轻度组[(12.204±2.340)μg/L vs (9.060±1.444)μg/L,P<0.05].溃疡性结肠炎重度组的hs-CRP水平高于轻度组[(9.002±1.538)μg/L vs (3.556±1.283)μg/L,P<0.05].UC患者肠黏膜的MIF表达率为100% 、染色明显增强,与其他结肠炎患者及正常对照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MIF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指标,控制MIF的产生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组、非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的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结果其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灵敏度为46.9%,特异性为97.8%,非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及健康对照组匀为阴性。结论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特异性及敏感度高,有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理想的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UC)动物模型的制作 ,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等各方面应等同于人类UC ,与人类UC有共同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及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事实上 ,由于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很难制作出这样理想的动物模型。在应用中药治疗UC的研究中 ,我们参照文献[1,2 ] 选用了较为可靠的化学物三硝基苯磺酸复制出类似人UC发病机制的大鼠UC模型。1 材 料1.1 实验动物 :清洁级SD大鼠 ,雌雄兼用 ,体重 2 0 0~ 2 4 0g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1.2 主要仪器 :高速组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肠炎宁胶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81例用柳氮磺吡啶+肠炎宁胶囊治疗,对照组76例柳氮磺吡啶常规治疗,均以4周为1个疗程,并观察2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内镜下溃疡好转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肠炎宁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了溃疡性结肠炎(UC)及非溃疡性结肠炎(NUC)患者的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结果ANCA阳性率分别为UC组10.53%,NUC组4.7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UC组ANCA阳性率与病情程度、病变范围、病程长短、病理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我国UC患者ANCA阳性率不高的因素可能是①被检患者人种不同,缺乏可比性;②UC病人中可能存在血清ANCA阴性亚群。  相似文献   

9.
两种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与免疫复合法介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动物模型的效果.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免疫复合法(Ⅰ组)、TNBS/乙醇(Ⅱ组)、乙醇对照(Ⅲ组)和生理盐水对照(Ⅳ组).Ⅰ组先间隔2周给予兔肠黏膜制备的抗原乳化液(含抗原8 mg)免疫2次.4组均于禁食24h后用0.65ml不同液体灌肠:Ⅰ、Ⅱ组均为100mg TNBS/kg 50%~醇;Ⅲ组为50%乙醇;Ⅳ组为生理盐水.造模后第1、21d,第8周、12周处死大鼠,观察大体病灶及光镜下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Ⅰ、Ⅱ组均出现糜烂、溃疡等典型UC结肠病变,Ⅰ组还伴有末段回肠病变;Ⅰ组的病变可维持8周,Ⅱ组病变3周后趋向愈合.Ⅲ组病变仅黏膜充血水肿和少量糜烂或浅表溃疡,第21d痊愈.Ⅳ组未见组织损伤.结论:免疫复合法重复性好,病变更类似人UC,持续时间长,是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致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1组、模型2组、模型3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用0.5 ml含20 mg TNBS的30%乙醇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对照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0.5 ml灌肠。检测UC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结果:造模后1周、3周、7周模型组大鼠外周血IgA、造模1周和3周IgG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造模1周时表达最高,3周时已有下降,7周时与1周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gM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补体C3和红细胞表面C3b受体在3个时间段及造模后1周与3周C4均较对照组降低(P0.01)。结论:免疫球蛋白、补体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说明UC大鼠存在免疫功能亢进,导致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肠黏膜沉积,进而引发肠黏膜局部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以结肠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文献报道炎症介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损伤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马齿苋又名马舌菜或马齿菜,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 L.全草。其性味酸寒,入心、归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清肠止痢、凉血止血的功能,素有“天然抗菌素”之称。本实验探讨马齿苋对大鼠UC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功能与溃疡性结肠炎 (UC)的相互关系。方法 :选取 42例轻重不同的UC患者和 5 0名健康人 ,测定其白细胞粘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杀菌率。结果 :UC患者的白细胞粘附率、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杀菌率均比健康人明显降低 (P <0 .0 1) ,UC患者轻、中、重 3组中 ,以上白细胞功能指标亦逐渐降低 ,轻、重度UC患者白细胞功能有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白细胞功能低下跟U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1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名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肠病。本病失治或治疗不当造成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在后期常会导致肠纤维化,甚至恶变而引发结肠癌。中医学中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名称,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肠澼”、“滞下”、“泄泻”、“痢疾”等病症范畴。近年来对本病的诊断多采用现代医学病名,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论治。  相似文献   

16.
刘寨  商健 《吉林医学》2013,34(17):3437-3438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局限于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性反应性疾病,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至整个结肠。有研究显示,对于活动期UC患者,其肠道组织局部大量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浸润与肠道损伤相关[1]。日本学者最先尝试白细胞分离法(LCAP)治疗炎性反应性肠病(IBD)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之后逐渐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研究应用[2]。随着LCAP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广泛认识后,其适应证也不断拓展,LCAP也开始应用于未成年UC  相似文献   

17.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其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洪升  欧阳钦 《四川医学》1999,20(2):168-17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体抗体(antineutrophilcytoplasmicantibodies,ANCA),是指血清中一类直接作用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份的自身抗体。于1982年,Davis等〔1〕首先在肾小球肾炎和系统性血管炎病人的血清中用间接免疫荧...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及溃疡性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UCACRC)组织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DSS与水循环交替口服诱导反复发作的UC小鼠模型(n=23),1,2-二甲肼(DMH)/DSS联合法建立UCACRC小鼠模型(n=23),同时设立对照组(n=20)。分时段处死小鼠,观察其结肠组织的改变,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组小鼠的UC组织、UCACRC组织及正常结肠组织中血管生成素(Ang-2)、缺氧诱导因子(HI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k-1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使用DSS可建立UC小鼠模型。第9个周期末处死的小鼠中,UC组仅有15.38%(2/13)发生低度不典型增生,而加用DMH的UCACRC组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率可达92.31%(12/13)。Ang-2、HIF、VEGF、Flk-1在UC组织、UCACRC组织中呈高水平表达,其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均<0.05),且循环周期越多,表达水平越高;但UC组织和UCACRC组织比较,4种血管生成相关相关因子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Ang-2、HIF、VEGF、Flk-1在UC及UCACRC的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炎症及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中药肠炎康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结肠组织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tablete,SASP)进行疗效比较。阐明该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作用机理,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建立TNBS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应用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糖蛋白在大鼠结肠组织中表达变化。结果:2周治疗后,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中P糖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药肠炎康可以有效的降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的P-pg水平,延缓药物肠黏膜中的消除,增强药物疗效,减少耐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