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绵状血管瘤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它很少发生于第三脑室。常见临床表现为脑积水及认知功能损害。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与其它颅内幕上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瘤相比有快速生长及出血的倾向,因此需要更紧急的处理。目前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合适的手术入路及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手术尽可能完全切除病变,同时应避免损伤邻近重要结构。脑室镜的应用有助于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第四脑室海绵状血管瘤非常罕见,最近Iwasa等在颅内200多例海绵状血管瘤中,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有11例(4.7%),仅2例起源于第四脑室。文中报告了一例起源于第四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病例。患者,47岁,男性,于83年9月起有进行性全身不适和缓慢性进展的步态不稳病史,10月12日因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入院。神经系体征除有躯干性共济失调和视乳头水肿外,余无特殊。CT扫描示一圆形混合密度的肿块,占据第四脑室,肿块周围有低密度区,用碘对比剂后,肿块密度轻微增强。因伴有脑积水而行脑室引流术,术中颅压增高,脑  相似文献   

3.
脑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畸形病变,儿童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自发性脑出血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病变呈单发或多发,多为偶然发现。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是其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但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且治疗方法仍缺乏总结。本文对儿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相关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畸形的适当治疗的方法,作者回顾了所在医院处理的5例该病病例和文献中报导的9例病例。作者根据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畸形的来源部位将其分成4类,且分别有各自不同的临床表现:畸形位于视交叉上部(6例),表现为视野缺损和同分泌功能紊乱;畸形位于室间孔部(5例)。表现为脑积水症状;畸形位于第三脑室底部(1例)或第三脑室侧壁(2例),表现为短暂的记忆力障碍。 讨论:海绵状血管畸形可能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对于第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畸形的不同类别则应采用相应的恰当的手术入路。和其他部位的海绵状血管畸形相比,第三脑室海绵状血  相似文献   

5.
海绵状血管畸形也称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常见于大脑半球,少见于脑干、基底节、脑室周围。这些病人常出现脑积水、记忆丧失、下丘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既往有15例三脑室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报道,但有MRI评价的仅有3例,本文报道4例该种少见病例并结合CT及MRI资料进行了讨论。 例1,女,43岁,间歇性头痛2周,神经系统检查除轻微记忆缺失外余正常。CT示弥漫性高密度影有—3cm肿块充填Ⅲ脑室,轻度均一增强,侧脑室扩大,MRI T_1、T_2加权像均为混杂信号,对比增强轻微,病灶完全在第Ⅲ脑室内,Ⅲ脑室扩大,手术目的为进一步确诊和脑室减压,经胼胝体穹隆入路,术式的选择是因为Monro氏孔未扩大,Ⅲ脑室底变得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脑海绵状血管瘤一家系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汉族人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发现的1个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家系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绘制疾病家系图谱,并对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血管瘤切除术,观察其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特点。结果该家族成员18人中9人患病,外显率50%,且均为多发性血管瘤,符合常染色体显性不完全外显遗传特征。其中4例伴有皮肤血管瘤的患者均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瘤,颅脑MRI病灶中心呈特异的混杂信号,周边围有一圈由含铁血黄素构成的低信号环,其中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可发现其他序列无法发现的微小血管瘤。血管瘤是由一团大小不等且伴管腔扩张的异常血管构成,异常血管间无神经纤维组织。超微结构下可见大小不等的多个血窦样扩张结构,窦腔内有大量红细胞,窦壁为一层菲薄的内皮细胞,部分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消失、内皮细胞连续性中断,基膜增厚、疏松、部分分层。结论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不完全外显的遗传疾病,血管瘤由一团大小不等且伴管腔扩张的异常血管构成,窦壁为一层菲薄的内皮细胞,异常血管间无神经纤维组织。病灶具有多发性特点,皮肤海绵状血管瘤是有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家族史的患者该病诊断的重要依据。3.0TMRI的梯度回波序列成像可以成为诊断家族性脑海绵状血管瘤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9.
海绵状血管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血管畸形。我院1986~1993年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9例,现结合临床诊治经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内,椎管内单纯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临床罕见,但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现收集我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3例,结合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血管畸形的5%~10%,而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9%~35%~([1,2])。海绵状血管瘤体积并不影响海绵状血管瘤出血,而既往的出血病史是海绵状血管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因素,女性患者出血风险高于男性患者,怀孕可能是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恶性行为的危险因素之一~([3])。  相似文献   

12.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然而,单纯累及脑神经的海绵状血管瘤却非常罕见,发生率不到海绵状血管瘤总发病率的1%;其中文献报道预示视神经似乎更易受到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3.
中枢神经系统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中枢神经系统(CNS)海绵状血管瘤(CA)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家族遗传性及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进行综述。强调脑血管造影与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联合应用对诊断CA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CA)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证实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结果:全部病例术前均行头颅MRI或CT检查,其中30例MRI检查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4例MRI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其他9例CT检查结果为脑内血肿。显微手术全部切除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无死亡,效果满意。结论:MRI对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于有明显临床表现的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病灶,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方法 脑海绵状血管瘤58例全都作MRI检查,其25例曾作DSA和48例曾作CT检查。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表现。结果 脑海绵状血管瘤DSA常呈阴性,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欠缺,而MRI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 MRI对脑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第三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第三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病人以癫入院,其他未见异常。行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措施。结果术后MRI显示病变全切除。病人术前癫症状消失。1年后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第三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肿瘤,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沿脑沟显微切除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对癫痫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立体定向技术辅助的神经外科手术,沿脑沟显微切除6例运动区海绵状血管瘤。结果6例海绵状血管瘤均全切除,5例无功能障碍,1例有轻度的左手无力。术后随访0.5~3年无癫痫发作,复查脑电图无棘慢波。结论海绵状血管瘤行立体定向辅助,沿脑沟显微切除,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癫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海绵状血管瘤是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血管性病变,手术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关于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报道少见。现对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手术治疗的1 0例小脑脚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一般资料1.1临床资料自2007年3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幕上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的显微手术在治疗幕上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应用神经导航技术,对幕上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23例海绵状血管瘤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病灶全切除率为100%,无手术死亡,病人临床症状改善,无长期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神经导航辅助的显微手术治疗幕上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精确,具有微侵袭特点,可提高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发生部位及临床表现。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09—2012年脑血管畸形患者1 763例,其中确诊海绵状血管瘤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变发生部位位于中脑及桥脑交界2例,桥脑9例,延髓2例,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为表现形式起病者1例。结论发生在脑干的海绵状血管瘤相对较少,以桥脑部位更好发,延髓相对少见,极个别以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表现形式起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