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380例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按动脉穿刺途径随机分成桡动脉组(n=190)和股动脉组(n=190),观察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2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成功共188例。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率、介入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差异无显著性。局部出血并发症迷走反射桡动脉组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穿刺行介入治疗方法可行、治疗有效,较股动脉并发症发生少,是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可选择的穿刺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8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1至2008-12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80岁的冠心病患者172例,记录住院期间临床及介入资料,并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172例冠心病患者中,30例为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5例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平均年龄为(82.3±2.5)岁。手术成功率为94.8%。住院期间心源性死亡率为4.1%,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7%;长期随访心源性死亡率为4.9%,二次血运重建率为8.0%,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9%,脑出血发生率为1.2%。单因素分析女性、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陈旧脑梗塞与心源性死亡相关(OR=3.925、5.658、0.898、5.098,95%CI分别为3.352~4.498、4.533~5.663、0.863~0.933、5.081~6.235,P均0.05),多因素分析LVEF及陈旧脑梗塞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7.868,95%CI分别为0.868~0.954、7.126~8.610,P均0.05)。结论:8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及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PCI)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MI)24小时内行急诊PCI者为AMI24h组27例;AMI后超过24小时行择期PCI、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行择期PCI者为对照组118例〕的临床基线特征、冠脉病变特点、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事件。用Logistic回归分析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结果:AMI24h组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周围血管疾病的比例降低(29.6%vs75.4%,P=0.000;7.4%vs22.0%,P=0.032;25.9%vs50.0%,P=0.023);明确血栓病变增加(22.5%vs3.2%,P=0.000);PCI治疗的平均靶血管支数少(1.1±0.4vs1.4±0.5;P=0.038);预扩张压力较低(11.9±3.1vs13.4±3.2P=0.008),预扩张后支架置入术比例高(93.3%vs77.3%,P=0.014);主要出血并发症增加(14.8%vs4.2%,P=0.042);心因性死亡率增高(7.4%vs0.0%,P=0.004);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Ⅱb/Ⅲa拮抗剂的使用率升高(63.0%vs22.9%,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AMI急诊行PCI更易发生出血等致死性并发症。但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并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4.
自1984年我国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以来,经过几代心血管医生的探索、学习、借鉴和创新,冠心病介入事业不断开启新的篇章。值此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笔者全面回顾了我国PCI技术的开创与发展、治疗策略的创新与应用,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向党的百岁诞辰献礼。  相似文献   

5.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老年和高龄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比较青中年(45~60岁,33例)、老年(60~74岁,92例)和高龄老年(75~89岁,76例)CHD患者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PCI术后6月~2年内主要心脏事件(MACE)和终点事件的发生.结果 老年和高龄老年组合并多种疾病和/或危险因素的发生高于轻中年组患者(P<0.05,P<0.01).老年和高龄老年组单支和简单病变少于青中年组,而双支、多支及复杂病变明显增多.从青中年组、老年组到高龄老年组,Gesini积分逐渐增高.对应的PCI参数显示:与青中年组相比,老年组、高龄老年组预扩张比例增高,平均每例置入支架数、治疗病变数增加. 除1例发生冠脉内急性血栓、1例发生冠脉穿孔破裂外,整组对象PCI的即刻成功率为99.01%(199/201),其中高龄老年组即刻总成功率为98.68%,与青中年组(100%)、老年组(98.91%)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的比例低于老年组(P<0.05)和青中年组(P<0.01),其MACE的发生风险为轻中年组的5.47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不完全血运重建(OR=2.14,95%CI=1.37~5.72)是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适应证的老年和高龄老年患者能耐受PCI,PCI即时成功率、院内无事件生存率与年轻患者相当,高龄不是PCI的禁忌证,且高龄CHD患者完全血运重建可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微创是其最大的优点.本文简要阐述了老年人冠心病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注意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72例)与<75岁冠心病患者(68例)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PCI术后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安全性的主要预测因素。结果年龄≥75岁组三支病变,弥漫及钙化病变高于年龄<75岁组(P<0.05);病变部位2组无明显差异;置入支架数较年龄<75岁组少,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亚急性支架血栓、造影剂肾损害、长期随访主要出血并发症、脑卒中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年龄≥75岁组发生心因性病死率增高(5.5%)。多因素分析LVEF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95%可信区间0.868~0.954,P=0.032)。结论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价值.方法:70岁以上老年ACS患者50例,对持续性胸痛伴(或)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AMI 2例,UA2例)行急诊PCI;对非ST段抬高ACS患者经规范内科治疗病情平稳1周后行PCI.结果:对70支罪犯血管进行PTCA术后置入81枚支架.49例患者随访8~24个月无心绞痛发作;1例术后2个月冠脉造影显示支架内再狭窄,经支架内再支架置入术后随访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对老年ACS患者及时进行PCI可获得良好效果,临床安全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随访高龄老年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长期临床事件,与普通老年患者比较,探讨其预后的影响因素。对象与方法将年龄≥80岁定义为高龄老年,年龄在60~79岁定义为普通老年,选择冠脉择期PCI术史的患者,详细记录PCI前冠脉造影结果,血运重建策略,支架植入数目,随访其长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和非心血管临床事件。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除高龄老年组高血压的比例(76.85%)有高于普通老年组(67.08%)的趋势(P=0.061)以外,二组性别构成,糖尿病,高脂血症,不稳定心绞痛,吸烟史,慢性肾功能不全情况没有显著差异,二组造影结果冠脉病变部位没有显著差异,在病变支数上,高龄老年组的单支病变要少于普通老年组,(12.96%vs.24.31%,P=0.013),双支病变(31.48%vs.29.85%,P=0.749)及三支病变上(55.56%vs.45.85%,P=0.081)差异没有显著性。在冠脉策略选择上,高龄老年组完全血运重建较少(43.01%vs.59.30%,P=0.005)。随访结果,包括全因死亡(21.29%vs.6.15%,P0.001),心血管死亡(16.67%vs.4.01%,P0.001),心衰住院(6.56%vs.2.77%P0.001),心绞痛住院(33.33%vs.18.15%,P0.001),所有心血管原因住院(50.93%vs.27.08%,P0.001)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长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普通冠心病患者高,年龄是其独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也提示长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75岁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0年11月~2012年6月在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住院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244例,记录和分析介入相关资料、住院期间和出院后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全因死亡、心绞痛发作、再发心梗、靶血管重建、出血事件)等.结果 244例老年患者中,共有237例实施了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介入成功率为99.2%,介入相关并发症4例(1.6%),3例为血肿并发症,1例为桡动脉闭塞;住院期间共发生主要临床事件4例(1.6%),2例死亡,2例消化道大出血;随访6个月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率增加,共发生26例(9.8%),其中死亡1例,心绞痛23例,心肌梗死1例,消化道大出血2例.结论 75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接受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对比老年与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所见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疗效。结果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为(1.8±0.8)支;中青年组平均为(1.4±0.7)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老年组单支病变18例,双支病变14例,3支病变10例;中青年组单支病变33例,双支病变9例,3支病变5例。老年组有心肌梗死史6例(14%),中青年组有心肌梗死史1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术后6个月电话随访生存率为99.2%。问卷随访(21±9)个月,其中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老年组1例,中青年组3例;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不满意者,术后症状未改善,其中老年组2例,中青年组4例(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重,多支血管病变多见。应选择合适病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77例冠心病患者及78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血清CRP水平,并比较77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另外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术前。结论CRP与冠心病发生密切相关;PCI能导致冠心病患者的内皮损伤,加重炎症反应,从而引起管腔再狭窄,因此PCI术后应加强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加。相对于非老年群体,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更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栓和出血风险更大,因此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介入治疗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回顾了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相关进展,并提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工作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老年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昌慧  王毅 《实用老年医学》2003,17(6):313-314,316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及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 40例冠脉闭塞病变CHD患者。老年组 2 8例 ,男性 ,年龄 60~ 91岁 ,平均 (68.96± 6.89)岁 ;非老年组 12例 ,男 11例 ,女 1例 ,年龄41~ 5 9岁 ,平均 (5 1.17± 5 .4)岁。经冠状动脉造影 (CAG)诊断冠状动脉闭塞病变 ,作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 ,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疗效。  结果  血管病变情况 :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81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3 3支 ,左前降支 (LAD) 2 5支、左回旋支 (LCX) 2 3支、右冠状动脉 (RCA) 2 6支、左主干 (LM) 1支、对角支 (Diag) 6支 ,作PTCA 3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3 8个 ;非老年组总病变血管 2 9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上述部位血管病变情况依次为 9、7、11、0、2支 ,作PTCA 17支 (其中全闭塞血管 12支 ) ,共置入支架 17个。  结论 老年人冠状动脉闭塞病变行PCI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 (AMI)闭塞血管病变直接PTCA比慢性闭塞血管病变PCI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长期综合健康干预能否有效控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改善冠心病PCI患者的预后. 方法:入选成功实施PCI手术的患者572例,获得知情同意后,将患者分为强化随访组(n=272)和常规随访组(n=270).强化组接受定期随访、定期检测、系列健康讲座等,普通随访组采用普通门诊随访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随访18个月后两组服药依从性、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达标率、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有无差别. 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冠心病危险因素基线水平相似,强化随访组18个月后的服药率优于常规随访组,血压(82.5%对73.3%,P=0.03)、血糖(55.6%对34.5%,P=0.04)、血脂(87.5%对65.2%,P=().043)的控制达标率较高,心脏事件(4%对8.1%,P=0.046)减少. 结论:医院与社区相结合的综合健康干预有效可行,可以改善冠心病PCI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初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电力医院心内科行冠脉造影检查(CAG)的患者122例,所有患者初次行CAG检查时被确诊为冠心病,在此期间完成第2次CAG检查。根据两次CAG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冠脉病变进展组和无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时的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水平和冠脉病变的特点,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脉病变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两次冠脉造影检查平均间隔时间为(33.4±19.5)个月。第2次冠脉造影检查时71例(58.2%)患者有冠脉病变进展,51例(41.8%)患者无冠脉病变进展。与无进展组患者相比,进展组患者基线吸烟者比例更高(59.2%vs.39.2%,P=0.03),基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低(0.97±0.25 mmoL/L vs.1.18±0.25 mmoL/L,P=0.029),基线冠脉造影三支病变者更多(38.0%vs.15.7%,P=0.007),更多患者基线冠脉造影检查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88.7%vs.70.6%,P=0.01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HDL-C水平(OR=0.167,95%CI:0.033~0.854,P=0.032),基线冠脉造影检查时接受PCI治疗(OR=3.281,95%CI:1.268~8.491,P=0.014),基线时冠脉三支病变(OR=4.289,95%CI:1.447~12.712,P=0.009)和两次冠脉造影检查间隔时间(OR=1.029,95%CI:1.007~1.052,P=0.01)是冠脉病变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基线HDL-C水平、基线冠脉造影时接受PCI治疗、三支病变和两次冠脉造影检查间隔时间是冠心病进展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和发展,远端保护装置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远端保护装置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院内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入选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并接受PCI的高龄患者(年龄≥75岁)共1 007例,回顾性分析病历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其对PCI后发生院内死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所有高龄冠心病患者中共33例发生院内死亡,死亡率为3.3%。PCI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急诊PCI(OR=8.59)、肾功能不全(OR=4.53)、急性心肌梗死(OR=6.83)、左室射血分数50%(OR=3.53),左主干病变(OR=6.12)、C型病变(OR=5.90)、置入支架数≥3(OR=4.64),ROC曲线下面积为0.96,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P=0.48。结论:急诊PCI治疗、肾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左室射血分数50%、左主干病变、C型病变、置入支架数≥3是高龄冠心病患者PCI后发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回归模型对PCI后院内死亡事件的发生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