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2(PLA2)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及并发感染中的作用,采用杂种犬,通过向主胰管内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术后第1,2,4,7天测定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PLA2和胰淀粉酶(AMY)活性;每天抽血作细菌培养,第七天处死动物后,脏器作细菌培养,结果显示;ANP组犬血清β-葡萄糖醛酸酶,磷脂酶A2水平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1~2倍,AMY高出对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猴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程中血及腹腔液β葡萄糖醛酸酶(β-G)的变化以及生长抑素对其的作用.方法实验用猴12只,胰管逆行注入胆汁和5%胰蛋白酶混合液制成ANP模型.治疗组6只,于模型制成后1 h开始以10 μg*kg-1*h-1的速度给予生长抑素,取血或腹腔液,测定β-G活性.结果(1)对照组死亡率为100%(6/6),平均生存时间(31±9) h;治疗组死亡率为50%(3/6),平均生存时间为(53±24)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新的人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mRNA的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组织间的比较。方法收集10例正常肝脏、10例正常肾脏及8例肝癌组织,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β-G mRNA在各组织中的表达。结果β-G mRNA的基因扩增产物在人肝脏及肾脏正常组织及肝癌组织中均可被检测,且产物大小一致,均为422bp;β-G mRNA相对表达含量在正常肝脏组织(1.71±0.32)和正常肾脏组织(1.83±0.22)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正常肝脏组织与肝癌组织(3.88±0.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查找基因文库中的β-G基因序列并自行设计软件合成引物,检测肝脏及肾脏组织中β-G mRNA基因表达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进一步对不同组织中β-G mRNA变化的探讨以及分子机理研究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胆道感染时细菌繁殖产生大量外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 ,将水溶性结合胆红素水解为非水溶性游离胆红素 ,后者与钙质结合形成胆红素结石的细菌酶解学说已被公认[1,2 ]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组织细胞自身产生的内源性 β G与胆红素结石的形成也有关[3~ 5] 。本研究采用ELISA法对胆红素结石及胆固醇结石患者胆汁、唾液中内源性 β G进行测定 ,旨在探讨内源性 β G活性变化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  抽取 45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石症患者术中胆囊和 /或术中及术后不同时期胆总管胆汁 5ml,其中胆红素结石患者3 1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癌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mR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25例肝癌组织及10例正常肝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并分析肝癌组织中β-G mRNA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AFP水平不影响肝癌组织中β-G mRNA的表达.β-G mRNA的表达在有门静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者中明显高于无门静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者(t=7.857,9.341,P<0.05).结论 β-G mRNA的表达与肝癌患者有无门静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密切相关,β-G可能在肝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 (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7.
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同步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体内β-葡萄糖醛酸酶(β-G)变化现规律。方法采用ELISA法、免疫组化法对3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肤癌组中β-G进行同步研究,并对其中10例进行免疫电镜研究。结果β-G在肝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部呈过度表达,与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β-G机能学及形态学的联合检测,可能成为肝癌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β-葡萄糖醛酸酶(β-G)蛋白及β-G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及其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脏组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之间的关系。结果半定量分析显示β-G mRNA的表达在肝脏癌组织(3.71±0.32)与癌旁肝组织(1.83±0.22)以及正常肝脏组织(1.71±0.32)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癌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正常肝组织、癌旁组织到肝癌组织β-G蛋白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8.2%±5.5%)、(56.8%±6.2%)和(83.8%±9.1%),呈递增趋势(χ^2=42.33,P〈0.01);β-G蛋白的表达与肝癌病人的门脉癌栓以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因素有关(P〈0.01),而与肿瘤大小、AFP水平无关。结论β-G与肝细胞的癌变过程密切相关,可能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β-G)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Fishman方法测定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胆汁及肝组织中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性。结果(1)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而非结石侧胆管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左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胆汁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左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左侧明显高于右侧,右肝结石患者的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右侧明显高于左侧,而左右肝同时有结石的患者左右侧肝组织内源性β-G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源性β-G也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成石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非手术治疗、栓塞术和手术前后血清β- 葡萄糖醛酸酶(β- G) 活性变化。方法 应用ELISA 技术对52 例肝细胞癌病人不同治疗方法前后血清β- G 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肝癌病人血清中β- G 活性滴度(17.2 ±2.4)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5 ±1.3) , P < 0.01 ;其中12 例保守治疗病人治疗前(17.0 ±2.3) 与治疗后(16.5 ±1.9) 无明显变化, P > 0.05 ;15 例栓塞介入治疗前β- G 活性滴度(17.4 ±2.3) 与治疗后(10.6 ±1.8) 有显著性差异, P < 0.01 ;25 例手术治疗病人,术后活性滴度(9.9 ±2.0) 明显低于术前(17.1 ±2.4) , P <0.01 。比较手术病人β- G 活性与肿瘤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无关,与组织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β- G 作为体内活性酶,其变化对肝癌的诊断、治疗及病程判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外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在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固醇结石与胆色素结石)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Fishman法检测实验组、对照组胆总管胆汁中内、外源性β-G活性。结果胆红素结石组(PS)、胆固醇结石组(CHS)与对照组(CG)比较,内、外源性β-G活性及总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胆红素结石组与胆固醇结石组之间比较(手术当天)外源性β-G活性差异有显著性,内源性β-G活性差异无显著性。(2)实验组手术当天胆汁中内源性β-G活性与术后第七日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外源性β-G活性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内、外源性β-G可能是这两类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形成与再发的基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β 葡萄糖醛酸苷酶 (β glucuronidase,βG)是一种酸性水解酶 ,参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及药物代谢等过程 ,能特异性水解葡萄糖醛酸苷的糖苷键 ,释放出葡萄糖醛酸和配基。以往关于 βG的研究多集中在抗体导向酶 前体药疗法的应用研究方面[1,2 ] ,近来有将 βG基因引入肿瘤基因治疗系统的报道[3] 。我们尝试将βG基因导入靶细胞 ,并对转染的人膀胱癌细胞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 利用克隆载体pGEM4 βG(其EcoRI位点插入 2 .2kb的人 βG cDNA片段 )和真核表达载体pcD NA3 .1,应用基因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βG基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前体药系统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抑制作用。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的逆转录病毒载体pDOR-βG,利用阳离子脂质体将其转入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检测其表达及β-G前体药对转基因细胞的增殖阻断作用。结果 经G418筛选后的阳性细胞克隆,为高表达βG的胆管癌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原位杂交等证实了pDOR-βG在转基因细胞中的表达;四唑蓝(MTT)比色试验测定β-G前体药对QBC939-pDOR-βG细胞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β-G前体药浓度为0.292g/L时,其抑制率为67.6%。QBC939-βG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βG基因/β-G前体药系统是一种新的自杀基因系统,可作为胆道肿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44例胆红素结石,8例胆固醇结石及25例肝外伤之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进行定位定量比较研究。结果 胆红素结石肝组织中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49.2%±4.6%)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肝组织(32.5%±3.8%)和外伤肝组织(27.8%±4.2%),P<0.05; 胆红素结石组内β-G活性表达阳性反应细胞百分率与患者年龄、病程长短、结石大小等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不同个体间其活性差异可能是影响结石形成的内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rimary intrahepatic stones,PIS)常见于远东、东南亚等地区,如在我国东南地区、台湾和香港地区及朝鲜、日本为高发区,而欧美国家罕见,又称为东方肝胆结石病。由于反复发作、需要多次手术、难以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有关病因学的研究对于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不少学者已对原发性肝内胆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基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的转染及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带βG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在体外将βG基因导入人膀胱癌T24细胞,利用mRNA打点杂交、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ing 方法检测βG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结果:成功克隆出含人βG基因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βG,以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为载体将βG基因转染T24细胞后,经400mg/L的G418筛选后可形成抗性克隆;βG基因打点杂交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中有βGmRNA的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ing证实转基因细胞中有βG蛋白的强阳性高表达。结论:βG基因可被成功转染入人膀胱癌细胞并能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内源性 β 葡萄糖醛酸酶 (β G)与胆红素结石的关系。 方法 应用免疫电镜胶体金探针技术对胆红素结石组与健康对照组人肝细胞溶酶体内源性 β G进行定量比较研究。 结果 胆红素结石组 (n=2 8)肝细胞溶酶体 β G测定为 (16 5± 4 3)个 /μm2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n =30 ) β G测定 (10 1± 2 9)个 /μm2 (P <0 0 1) ;两组同性别个体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P <0 0 1)。胆红素结石组内不同个体 β G测定与年龄、性别、结石大小、病程长短、腹痛、黄疸、发热等因素均无关(P >0 0 5 )。结论 内源性 β G作为人体内活性酶 ,在胆红素结石及健康人间存在着差异 ,与胆红素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采用抗β-葡萄糖醛酸酶,抗体及胶体金探针技术对人肝细胞超 结构内β-GCD分布的定位及定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βGCD在肝细胞内分布于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及内质网,且在溶酶体内的分布量较高尔基复合体及内质网内分布量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故溶酶体可为研究β-GCD与肝细胞疾病关系在细胞水平形态学研究的模型。  相似文献   

19.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Wu C  Li Z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4):230-233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屏障损伤与细菌移位情况,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机理。方法15只犬于肠道内定植PUC18质粒菌JM109后,分对照组(n=7)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n=8)。ANP组经主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制作ANP模型。结果ANP组较对照组血胰淀粉酶显著升高(P<0.01);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高出对照组2~12倍;空、回、盲肠粘膜及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明显增加(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1、P<0.05)。对照组犬血培养阴性,除2只犬肠系膜淋巴结培养出细菌外,其余脏器培养均阴性。ANP组犬血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100%,且每只犬都能检出术前定植于肠道的质粒菌JM109;胰腺腺泡出血、坏死;肠粘膜绒毛破坏;血浆、回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下降。结论ANP时肠粘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成为继发性胰腺感染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源性β-葡萄糖醛酸酶(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法对胆红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及健康对照组人体血清和肝组织中β-G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胆红素结石组血清和组织中β-G活性均明显高于胆固醇结石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内源性β-G活性与胆红素结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