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在实际生产中对ISAT的应用,总结了一套实用的ISAT自动空三流程,并对在应用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ISAT可以自动进行同名影像点的转点和连接点的测量工作,从而减少手工操作和人工干预操作。通过在实际生产中对ISAT的应用,总结一套保证精度的实用ISAT自动空中三角测量流程和提高效率、进行质量控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着重介绍了自动空中三角测量的软件ISAT在LOUIS测区空三中的应用以及个别问题的处理方法,并初步总结了ISAT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ImageStation SSK系统中的空中三角测量模块(ISAT)为基础,对数字摄影测量的空中三角测量作业方法进行了介绍,并结合ISAT空三加密的实际应用,总结了一些空三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RTK技术在送变电线路测量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简介RTK技术的基础上,分析和研究了RTK技术在送变电工程测量中各阶段的主要应用,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方法,指出了应用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与解决的技术措施,对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遥感图像分类应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目前遥感图像分类方法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地学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以期为遥感图像分类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特点,以及在开发电子地图仪的过程中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选择和对Windows CE内核的定制,并详细描述了定制过程。该项技术在电子地图仪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际应用也表明该设备工作稳定,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MapReduce在云计算及其相关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其应用到图像处理中可以提高计算效率。然而,该模型设计的初衷是处理文本数据,对图像等二进制文件的处理支持能力相对不足。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基础上,作者从MapReduce概述、图像数据格式设计和图像处理算法研究和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典型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MapReduce在图像处理研究中的发展趋势。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对MapReduce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对扩展MapReduce的应用范围和提高图像处理速度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态分段技术在GIS-T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动态分段技术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其对线性特征进行管理时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在实际项目中实现了其应用.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应用的优越性和范围,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环境资源中应用的进展情况,最后对未来环境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5—2019年冬季黄河流域中游地区(山西段和陕西段)6种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数据,研究了黄河流域中游冬季大气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黄河流域中游地区,PM10和CO浓度持续降低,O3浓度持续升高,PM2.5、SO2及NO2平均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2019年主要污染物NO2、CO、PM2.5、PM10及SO2浓度均最低;2019年冬季O3平均浓度达到最高(54μg/m3)。研究地区下游的PM2.5浓度高于上游,且沿黄河由北向南其浓度逐渐增加,黄河东侧山西段的PM2.5浓度高于西侧陕西段。研究区域PM10污染浓度由2015—2016年的黄河东侧高西侧低转变为2017—2019年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SO2浓度呈黄河东岸比西岸高的分布。NO2高值区域从2015—2017年黄河西侧下游地区变为2018—2019年中上游地区;CO平均浓度高值区域位于黄河东侧下游地区;O3浓度空间分布特征不明显,但近5年浓度大幅增加,需要加强对臭氧的防控。  相似文献   

12.
济南市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探究该地区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及影响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统计插值分析了济南市主城区AQI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AQI的风险因子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在时间上呈逐年降低趋势,在空间上大致呈现出东南低西北高的分布态势;季节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在时间上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在空间上则呈现出春季和冬季东南低北部高、夏季整个主城区均低、秋季南低北高的分布态势;月尺度上,济南市主城区AQI呈现出典型的“U”形分布特征,最高值为1月和12月、最低值为8月;各因子交互作用的影响力远大于单因子的影响力,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年均降水量的交互作用对济南市主城区AQI的影响力最大。研究显示,济南市主城区AQI受土地利用类型和年均降水量的共同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开展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对于武汉的城市建设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对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的基本特征作了概括的论述。主要内容是:武汉地区青山沉积层的形成和构造及其地质特征,它不是河流沉积而是风成沉积;概述了武汉地区下更新世到现代地层的主要特征;研究了武汉地区第四纪断层及断层带的活动,初步分析了武汉地区地壳稳定性及新构造运动,探完了武汉地区地震地质背景与地震活动,历史上武汉地区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地震,但是必须注意目前地震发展趋势和邻区地震对武汉的威胁性。 文章不但概述了武汉地区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研究的现状,而且还涉及到今后在这方面的研究新趋向。  相似文献   

14.
梁顺林 《遥感学报》2021,25(9):1889-1895
中国定量遥感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过去10多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2012年左右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在英文遥感刊物上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特别是近几年文章数已经是美国的两倍左右。尽管在遥感数据的定量反演方法等研究方面,中国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是定量遥感的大国,但总体上尚不是定量遥感强国,在绝大多数的分支领域上还没有处于世界引领的地位。本文在回顾世界和中国定量遥感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从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前向辐射传输建模,变量反演,高级产品生产,地面观测,遥感云平台建设,遥感教育和遥感应用等8个方面,简要地讨论了中国定量遥感发展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期望与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部地壳现今变形特征及其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大陆及周边10年来近400个GPS测站的复测资料为基础,获取并绘制了现今地壳水平运动与变形图像,结果表明:青藏块体内西半部南北向只存在微弱的缩短变化(5mm/a左右),东半部南北向则没有缩短的迹象,南北缩短的区域主要位于青藏块体南缘的喜马拉雅条带(约15mm/a),北缘中部的柴达木西区(约15mm/a)和青藏块体北面的天山块体及周围地区(约15mm/a);青藏块体大约有10mm/a的东西拉张,但不均匀,自西向东经历了由弱到强再有所减弱的过程,整个西部地区东边缘的东向运动表现为南强北弱的左旋特征;川滇菱形块体不是逃逸块体而是变形块体;青藏块体东缘及附近地区是东向运动的消减区带,面应变结果显示,青藏块体周边以面收缩为主,内部则以面膨胀为主;其以北的地区以面收缩为主(但压中有张),面应变的量级为10^-8/a。这样的变形结果,若只靠来处于印度板块的北向挤压是无法解释的。由此并结合最新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可推断或证实,地壳下部来自南向的物质涌入是控制青藏块体乃至中国大陆形变的另一大动力源,甚至可能是主导动力源;或者具有深、浅立体活动的某种协同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南部地区七个站点的2004年GPS观测数据,对赤道异常中国扇区电离层TEC的北驼峰位置和时间以及驼峰北侧电离层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驼峰位置随季节改变,介于地理北纬17.5°~22.5°之间,冬季月份相对为低,分季月份相对为高,年平均位置约在北纬20°附近;驼峰出现时间也随季节在地方时13~16 h之间变化,冬季月份相对为早,夏季月份相对为晚,其出现时间的年平均值前者在地方时14 h前后,后者约在地方时15~16 h之间。驼峰区电离层TEC存在纬向梯度,其梯度也随地方时和季节而改变,夜侧梯度在地方时4.5 h前后为极小,且在不同季节其变化幅度不大,而日侧梯度在地方时13.5~16.5 h时段出现极大,且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分季要高于冬季和夏季。   相似文献   

17.
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与潜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热红外遥感技术在地热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进展及探测地热的原理与物理前提。通过辽南地热调查中的几个地热实例说明了该项技术在地热调查中的效果和应用前景,客观地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强调了成像条件好坏是地热调查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中国大陆的GPS运动速度场,研究了其中的7个亚板块和14个构造块体的变形状态,并做了动力学解释。研究中,构造了一种运动-变形模型来提取观测数据中的变形信息。结果表明:南北构造带东西两侧应变状态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西部各亚板块或块体的主应变量值从约4.5×10-8.a-1到约1.3×10-8.a-1,东部则从约3.0×10-.8a-1到约0.4×10-.8a-1,表明东西两部应变量值有较大的落差,并且主压应变方向从西部的北北东向逐步转到东部北东东向。南北构造带表现为其不同段落的各块体的变形趋势和量级都有显著不同。川滇块体是东部与西部的结合部位,变形量较大,主压应变为3.4×10-8.a-1,反映了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在川滇块体造成了较大变形。中国北部地区向东西两个方向运动,塔里木块体、准噶尔块体、天山块体向西,柴达木-祁连山块体、阿拉善块体向东。这种推挤力和太平洋板块阻碍、遏制作用,造成了华北块体、鄂尔多斯块体以拉张为主的应变和逆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60年代发展以来,已在世界范周内产生深远影响。我国地理信息系统自80年代起步,在80年代中后期地理信息系统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经历二十几年的发展,在2000年前后进人发展快车道。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开展GIS教育的高校已经从最初的几所高校扩展到百余所。尽管大陆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本科阶段教育已基本普及,但各地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并不平衡,尤其是硕士、博士学位点分布集中有限几个省市区中。因此,针对当前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局面,对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考虑在此情形下我国大陆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明确影响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的主要凶素,更好地指导各省市区地理信息系统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郑瑜晗  黄麟  翟俊 《遥感学报》2020,24(7):917-932
陆表覆盖变化影响地表特征从而改变地表能量平衡是理解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环节。选择国际气候谈判主要国家的美国、印度和巴西作为中国的对比国,对比分析不同国别、不同气候带典型陆表覆盖类型的地表反照率时空差异,进而模拟开垦和城市化等陆表覆盖变化对反照率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 2000年—2015年,中国、美国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气候带空间分异特征,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和美国中低纬湿润区表现出降低趋势,而中国亚热带湿润和美国高纬与中部干旱区则表现出明显的升高趋势,印度的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呈微弱下降趋势,而巴西为微弱上升趋势。(2)无雪覆盖时,耕地、林地、草地和人造地表反照率具有夏高、冬低的时间变化特征,干旱半干旱区反照率明显高于湿润区。4种类型的国别差异体现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地表反照率均以上升为主,干旱半干旱区则相反;美国除耕地在干旱区呈较强的升高趋势外,其余类型基本为降低趋势;印度均表现为降低趋势;巴西则表现为略微升高趋势。(3)与无雪覆盖相比,有雪覆盖时不同陆表覆盖类型地表反照率均有所提高,林地提高幅度最小,约0.06—0.26,耕地提高最大,约为0.17—0.38,且中国林地反照率提高幅度略高于美国。(4)原陆表覆盖为林地时,开垦和城镇化均导致地表反照率升高,且干旱区升高幅度高于湿润区,湿润区的升高幅度随纬度降低而减弱;为草地时,开垦主要在巴西、印度和中、美亚热带湿润区引起地表反照率升高。而城镇化引起的反照率变化则受到原有地表覆盖、季节和气候背景影响存在较复杂的国别和气候带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