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研究通过在鱼丸擂溃过程中分别添加蛋清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粉来改善鱼丸的品质。结果显示,与未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粉的空白组相比,添加4%的蛋清粉制成的鱼丸的凝胶强度由1513 N/cm~2显著增加到2854 N/cm~2,增幅高达85.56%;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粉2%时,鱼丸凝胶强度由1513N/cm~2显著增加到2320 N/cm~2,增幅达50%,但继续增加添加量,凝胶强度增幅不明显。添加蛋清蛋白粉对鱼丸色泽影响不大,但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粉对鱼丸色泽有较大影响,其白度从不添加大豆分离蛋白粉的71.1到添加8%的大豆分离蛋白粉白度下降到67.9。结果表明,蛋清蛋白粉和大豆蛋白粉均能提高鱼丸的品质,但蛋清粉的效果要优于大豆分离蛋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蛋清功能性质,使之能更加广泛地应用于食品工业,以鸡蛋清为原料,探讨了不同多糖对蛋清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蛋白质溶解度以及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多糖时,蛋清的起泡性为12.36%,起泡稳定性为74.21%,乳化活性为0.225,乳化稳定性为18.06min,蛋清蛋白溶解度为75.60%,蛋清黏度为178m Pa.s。添加一定浓度的多糖后,使得蛋清的功能性质有了很大提高。蛋清的起泡性可达34.50%,起泡稳定性可达88.66%,乳化活性可达0.801,乳化稳定性可达46.55min,蛋清蛋白溶解度可达98.64%,蛋清黏度可达224m Pa.s。实际生产中,可以考虑选择黄原胶作为蛋清的起泡剂和乳化剂,魔芋胶作为蛋清的稳泡剂。  相似文献   

3.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6):138-142
为拓宽蛋清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高其功能性质,以含盐蛋清为原料,探讨了不同碱液对蛋清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蛋白质溶解度以及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碱液时,含盐蛋清的起泡性为12.2%,起泡稳定性为41.5%,乳化活性为0.388,乳化稳定性为17 min,蛋清蛋白溶解度为89.8%,蛋清黏度为214 m Pa·s。添加不同浓度的碱液后,使得蛋清的功能性质有了很大提高。含盐蛋清的起泡性可达75%,起泡稳定性可达65%,乳化活性可达1.279,乳化稳定性可达69 min,蛋清蛋白溶解度可达99%,但蛋清黏度显著下降。碱液的加入大为改善了含盐蛋清的功能性质,拓宽了咸蛋清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4.
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和乳化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和起泡性与蛋白质、NaCl、卡拉胶、蔗糖和山梨酸钾含量、pH值、加热温度等密切相关。蛋白质质量浓度分别为2.0g/100mL和2.5g/100mL时,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和起泡性分别达到最大值;远离pH4.5,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和乳化性增加;加热温度45℃时起泡性最好,而乳化性最差;氯化钠、卡拉胶、山梨酸钾添加量分别为1.00g/100mL、0.20g/100mL、0.08g/100mL时,起泡性和乳化性好;添加蔗糖会使蛋白质的起泡性下降,而蔗糖添加量6.0g/100mL时乳化性好。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于大豆分离蛋白起泡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20~90℃下商业用大豆分离蛋白(SPI)的起泡性。随着溶解温度的升高,5%大豆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及疏水性逐渐提高,起泡能力逐渐增强,泡沫稳定性则逐渐下降;将不同温度下5%大豆分离蛋白中的可溶性蛋白采用离心方法分离后发现可溶性蛋白的起泡性表现出与5%大豆分离蛋白相反的趋势,尤其在20~40℃的溶解温度下可溶性蛋白的起泡性远远优于大豆分离蛋白的起泡性。研究结果也说明,溶液中高比例可溶性大豆蛋白的存在可能有利于蛋白质泡沫的形成,但不能对泡沫的稳定性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大豆蛋白在溶液中的构象也会影响其起泡性。  相似文献   

6.
蛋清蛋白不仅具有重要的营养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功能特性如乳化性、起泡性等,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原料,本实验研究了高压脉冲电场对蛋清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清蛋白的溶解度在脉冲电场强度大于35kV/cm时下降;蛋清蛋白的乳化性、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及疏水性先随脉冲电场强度增加而增大,但当脉冲电场强度大于30kV/cm后,蛋清蛋白的乳化性、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及疏水性下降;随着脉冲电场数的增加,蛋清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及疏水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赵国华  施树 《食品科学》2009,30(9):95-98
为促进胡麻籽分离蛋白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了pH值、盐浓度、蛋白质浓度等因素对其水溶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的影响。pH值对胡麻籽分离蛋白溶解度的影响呈典型的V形曲线。NaCl浓度为0.4mol/L前后胡麻籽分离蛋白表现出明显的盐溶与盐析效应。在0.1%~0.8%范围内,提高蛋白质浓度能增强起泡性与泡沫稳定性。在等电点附近,胡麻籽分离蛋白的起泡性最差但却具有最强的泡沫稳定性。NaCl对胡麻籽分离蛋白的起泡性的影响与其对溶解性的影响有相同的趋势。蔗糖能提高胡麻籽分离蛋白的泡沫稳定性,但当浓度高于5%时,对起泡性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水力空化技术的应用和增加蛋白质物理改性的途径,通过涡流产生水力空化作用处理大豆分离蛋白溶液,研究水力空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经水力空化处理后溶解度增强,起泡性增强,起泡稳定性下降,乳化活性在处理30min内增强而后下降,乳化稳定性在处理30min内变化不大而后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β-巯基乙醇对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界面性质的影响,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原料,在pH7.0、90 ℃加热添加和不添加β-巯基乙醇(2 mmol/L)浓度为10 mg/mL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0 h和10 h,制备不同大豆分离蛋白质热致聚合物。观察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和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的微观形态、游离巯基含量的变化,同时比较了起泡能力、泡沫稳定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表面疏水性和浊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和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呈现无规则状态,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为有规则的球状颗粒,而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部分形成球状聚合物部分形成无规则聚合物。添加β-巯基乙醇改善了大豆分离蛋白的界面性质。与大豆分离蛋白相比较,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和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的起泡能力分别提高了64.56%和95.77%,乳化活性提高的幅度分别为12.94%和14.61%。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和添加β-巯基乙醇大豆分离蛋白热致聚合物在长时间储藏中表现出良好的乳化稳定性和泡沫稳定性。这种良好的界面性质源于β-巯基乙醇的加入赋予聚合物具有更高的游离巯基含量和表面疏水性。并且本实验建立了4种样品的泡沫稳定性和乳化稳定性随时间变化的Rational函数和Linear函数经验模型,为大豆分离蛋白质的实际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蛋清液为研究对象,比较了高密度CO2(DPCD)、脉冲电场(PEF)及热处理等方式对蛋清液功能性质及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DPCD处理使蛋清蛋白的溶解度、起泡性及乳化性能大幅降低;PEF处理降低了蛋清蛋白的溶解度,却在不同程度上提高蛋清液的起泡性和乳化性能;热处理提高了蛋清蛋白的溶解度,但降低了蛋清蛋白的起泡性和乳化性能。蛋清液分别经DPCD、PEF和热处理后,蛋清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部分变性,导致疏水基团外露,表面疏水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其中热处理的影响大,使疏水性跟对照相比提高近1倍。热处理引起的蛋白聚集程度要大于DPCD处理对蛋清蛋白的影响,PEF处理对蛋清蛋白的影响为轻微。综合以上结果,PEF处理的综合效果要好于其他2种处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的冻结温度(-18 ℃和-50 ℃)和解冻方式(微波解冻、空气解冻及4 ℃解冻)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含量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冻结温度与解冻方式下,肌原纤维蛋白的含量、溶解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均降低,表面疏水性增加。其中,采用-18 ℃冻结,微波解冻处理的肌原纤维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其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分别降低了38.7%、16.5%、28.3%、39.6%和17.3%;采用-50 ℃冻结,4 ℃解冻的蛋白其含量(6.32%)、溶解性(22.05%)、乳化性(7.89 m2/g)、乳化稳定性(32%)、起泡性(30.95%)及起泡稳定性(62.25%)与其他处理对应的各指标相比,理化特性均保持较好。不同的冷冻和解冻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各指标之间的变化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2.
以藜麦为原料,NaOH溶液为溶剂,通过超声波辅助热碱法提取藜麦可溶性蛋白,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影响藜麦蛋白提取率的温度、超声时间、料液比和超声功率进行优化,并测定提取物的溶解度、乳化性和起泡性。结果表明藜麦蛋白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40 ℃,超声时间2 h,料液比为1∶35 g/mL,超声功率400 W,在该工艺条件下,藜麦蛋白的提取率可达78.20%,与响应面优化试验回归模型的值基本一致。藜麦蛋白的乳化性和起泡性研究表明,3.5%的藜麦蛋白溶液具有较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溶解度为61.18%,乳化性为5.39 m2/g,乳化稳定性为255.59 min;3%的藜麦蛋白溶液具有较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起泡性为101.0%,泡沫稳定性为66.0%。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25~60 ℃范围内温度对猕猴桃糖蛋白(CGP)及其去糖链蛋白(GPP)吸油性、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的影响,以及CGP、GPP的浓度及其溶液pH3~7.5和0~5 g/100 mL范围的NaCl离子强度对CGP和GPP溶解性、起泡性和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5~60 ℃温度范围内CGP吸油性、溶解度高于GPP,随温度升高,CGP、GPP溶解度下降,两者的起泡性先降低后升高,CGP乳化性先降低后升高,GPP乳化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pH条件下,CGP的溶解度始终高于GPP,pH3~6范围内CGP、GPP溶解度均先下降后升高,pH3~7.5范围内CGP、GPP起泡性和乳化性先下降后升高;随离子强度的升高,CGP、GPP溶解度均下降,且CGP的溶解度始终高于GPP,CGP的起泡性和乳化性下降,GPP起泡性先下降后升高而乳化性则相反;CGP、GPP起泡性和乳化性均随其浓度的增高而增高,1.0 mg/mL时起泡性和乳化性最高,0.2 mg/mL时最低。  相似文献   

14.
对全蛋液pH值对其蛋白溶解度、起泡性、乳化性、凝胶强度等功能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H 6.5~9.0内,随着全蛋液样品pH值升高,全蛋液的蛋白溶解度、乳化稳定性和凝胶强度逐渐提高,而全蛋液乳化活力逐渐下降;在pH 7.0~7.5内,全蛋液具有较好的起泡力和泡沫稳定性,pH值过高或过低时全蛋液起泡性都会下降;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对全蛋液各种功能性质的不同要求选择适当pH值的全蛋液。  相似文献   

15.
以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分离蛋白为原料,采用碱性蛋白酶对其进行限制性酶解,研究水解度(degree of hydrolysis,DH)对分离蛋白酶解产物溶解性、持油力、乳化性与起泡性等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酶解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显著下降.酶解可有效提高分离蛋白的溶解性,其溶解度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声波功率:0、100、200、300、400、500 W对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s,MP)理化与质构特性的影响。方法:取活AA鸡屠宰,提取MP,用超声波处理MP然后制成热诱导凝胶。结果: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MP粒径从1914.67(0 W)显著降低至624.50(500 W)(p<0.05)而溶解度从8.15%(0 W)显著增加至15.50%(500 W)(p<0.05);Zeta电位绝对值从5.36(0 W)一直增加至 7.40(500 W);表面疏水性从398.63(0 W)缓慢增加至 526.11(200 W)后快速增加至772.29(500 W);MP凝胶的硬度先从30.10 g(0 W)迅速增加至51.40 g(200 W)而后缓慢降低至49.40 g(500 W);超声波处理功率为200 W时,动态流变特性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的效果最好,同时MP凝胶网络结构致密,网孔均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功率与MP理化特性(粒径、溶解度、电位绝对值和表面疏水性)显著相关(p<0.05)而与质构特性(硬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波显著影响MP的理化特性,对质构特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高压均质技术对大豆分离蛋白(SPI)功能性质的影响,采用不同的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和料液比对大豆分离蛋白溶液进行了高压均质处理,并分析处理前后SPI功能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压均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SPI的溶解性、乳化活性及其稳定性和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均质压力在0~70 MPa的范围内升高时,SPI的溶解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而乳化活性在压力为40 MPa时达到最高;均质次数由1次向3次增加时,SPI的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得到了提高,而溶解性和乳化活性则降低;均质物料料液比在1∶16~1∶8 (g∶mL)的范围内逐步增大时,SPI的各项功能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在料液比为1∶8时达到了最高值.  相似文献   

18.
研究固态发酵制备菜籽多肽的功能特性,同时与菜籽蛋白功能特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发酵菜籽肽具有良好溶解性,在pH2.0~12.0 范围内,保持较高的氮溶解指数(NSI > 85%),而菜籽蛋白在pH8.0 以下会凝聚沉淀;在20~80℃温度范围内,菜籽蛋白的吸水力和吸油力变化不大,而发酵菜籽肽的吸水力和吸油力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2~5g/100mL 质量浓度范围内,菜籽肽的乳化性优于菜籽蛋白;发酵菜籽肽也具有良好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但是不具有凝胶性;另外,在0~500μg/mL 质量浓度范围内,菜籽肽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其质量浓度成线性相关(R2=0.9912),IC50 为328μg/mL。  相似文献   

19.
王松  夏秀芳  黄莉  丁一  杨明 《食品科学》2014,35(9):38-42
大豆分离蛋白与葡萄糖按质量比4∶1溶解在重蒸水中配制成蛋白质质量浓度为8 g/100 mL的混合液,分别在70、80、90 ℃条件下反应0、1、2、3、4、5、6 h,得到不同反应温度和时间的糖基化产物。通过测定各糖基化产物的pH值、溶解性、乳化性和凝胶性质,研究糖基化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反应体系的颜色加深,pH值逐渐降低,溶解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凝胶的弹性和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90 ℃反应体系糖基化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提高最为明显,从0 h到6 h,溶解性和乳化活性分别从17.37%、0.168提高到了38.7%、0.574,且效果显著(P<0.05);加热4 h制得的糖基化样品的乳化稳定性最强,其乳化稳定性为39.6;并且糖基化样品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在反应3 h时最大,其硬度和弹性分别为81.3g和0.936。因此,糖基化修饰可有效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20.
三聚磷酸钠对猪肉肌原纤维蛋白功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 protein,MP)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质量浓度三聚磷酸钠(sodium tripolyphosphate,STP)的添加对MP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等7 个功能特性指标的影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STP质量浓度升高,MP的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凝胶强度和凝胶保水性均呈上升趋势,表面疏水性呈下降趋势;MP的起泡性和凝胶强度在STP质量浓度为0.3 g/100 mL时最大,乳化性、表面疏水性和凝胶保水性在STP质量浓度为0.4 g/100 mL时效果最佳;MP的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和乳化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乳化性与乳化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乳化性、乳化稳定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与表面疏水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凝胶保水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表面疏水性与凝胶保水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表面疏水性与凝胶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STP可以增强MP的功能特性,其质量浓度为0.3~0.4 g/100 mL时效果最佳。改善乳化性、起泡性和表面疏水性等界面性质可以增强MP的凝胶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