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莱姆病是蜱传疏螺旋体病,是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它是由美国医师Steers于1977年首先调查发现。1982年莱姆病的病原分离成功,使该病在流行病学、临床过程、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快速进展。我国自1987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在22个省(市、区)开展莱姆病的研究证实,莱姆病在我国分布相当广泛,东北和内蒙古林区是主要疫区,辽宁东部山区存在莱姆病及其自然疫源地。为摸清大连地区是否存在莱姆病,于1994年至1995年随机抽样对市内居民和庄河市(县级市)3个农村乡镇居民,进行了莱姆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对…  相似文献   

2.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被阐明病因还不到10年时间,因病例不断增多而引起重视。我国于八十年代中期证实东北林区存在该病,南方调查很少。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边缘,林区较多,为证实是否存在莱姆病,1990年2月以来,我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1990年全国统一的莱姆病调查方法),以莱姆病螺旋体(B31株)为抗原,在部分县(市)开展调查,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昌平区莱姆病初步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莱姆病 (Lymedisease)是新发现的由硬蜱传播、伯氏疏螺旋体 (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1〕。1987年张哲夫等的调查证实莱姆病是我国东北林区人群中的常见病〔2〕。 1992年沈壮等的调查证实北京西南部山区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3〕,我区位于北京西北部 ,山区半山区占一半以上 ,山林地区居民与蜱和鼠类有经常性接触 ,为了解昌平区人群中是否有莱姆病感染的存在 ,是否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于 2 0 0 0年 4~ 6月间 ,部分山区开展了莱姆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  相似文献   

4.
以急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的莱姆病:附一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强对莱姆病的认识,报道1例以急性脑膜炎为首发症状、经血清学检测(ELISA及Westernbloting两种方法)证实为神经莱姆病的诊治经过。表明北京地区有莱姆病存在。如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性脑膜炎而原因不明时,神经莱姆病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及时送检血清及脑脊液莱姆病的抗体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斑点热、莱姆病及其复合感染的情况。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家畜血清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和伯氏疏螺旋体的IgG抗体。结果牛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8.0%,莱姆病感染率为27.5%,复合感染率为9.5%;羊血清中斑点热感染率为19.2%,莱姆病感染率为31.5%,复合感染率为12.8%。结论吉林珲春地区家畜中广泛存在斑点热和莱姆病的复合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西北部分省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及其基因分型情况。方法应用巢式PCR扩增脾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阳性产物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结果共检测11个蜱种2 460只,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有11个种304只,阳性率为12.36%。新疆、宁夏、陕西、甘肃的感染率分别为11.31%、17.96、12.35%及11.64%。不同省区阳性率存在差别;不同蜱种间阳性率亦存在明显差别,其中以青海血蜱阳性率最高,达到59.38%。RFLP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四省区蜱中莱姆病螺旋体为B.garinii及B.afzelii基因型,其中B.garinii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占80%以上。结论莱姆病螺旋体在我国西北4省区中广泛存在,存在B.garinii及B.afzelii两种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北京市首起输入性莱姆病合并恙虫病混合感染暴发疫情中病例的感染来源。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活动史、发病就诊过程,并根据流调结果分析患者感染来源。结果调查结果提示济南和青岛市区可能存在莱姆病和恙虫病重叠自然疫源地。结论本起疫情是我国北方首起莱姆病合并恙虫病混合感染暴发疫情,建议在济南和青岛市区开展人群和病媒生物监测,明确是否存在莱姆病和恙虫病疫区及疫区范围。  相似文献   

8.
腊子口林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莱姆病是由伯格多弗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莱姆病自1987年于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并证实存在自然疫源地以来〔1〕,许多地区进行了蜱类和野生动物的莱姆病病原体调查〔2〕,北方莱姆病疫源地以全沟硬蜱I persulcatus为传播媒介,姬鼠和鼠平鼠为主要贮存宿主,大型野生动物和家畜为蜱的繁殖宿主。疫源地分布的南界,现知东自华北的太行山脉,经六盘山,西到新疆的天山〔3、4、5〕。甘肃省曾有莱姆病病人发现〔6、7〕,为了进一步了解甘肃省迭部县腊子口林区是否有本病疫源地存在及性质,作者进行了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国海南省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的莱姆病感染状况,并确认海南省是否存在莱姆病人。方法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提供血清542份,均为关节炎或神经性疾病患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Fluorescent-Antibody Test, IFA)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对血清标本进行莱姆病抗体检测;并采用巢式PCR法对WB抗体阳性的血清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IFA方法检测血清样本542份,54份阳性,阳性率为9.96%。应用WB法对上述54份IFA阳性血清样本进行检测,12份阳性。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12份WB阳性样本,2份阳性,测序结果表明两份均为B.garinii基因型。结论 本研究证实了海南省人群中存在莱姆病。建议当地医生在诊治关节炎和神经性疾病患者时,可以考虑其是否罹患莱姆病。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苇河林区莱姆病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所引起的人畜共患蜱媒传染病。其早期临床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中晚期可累及心脏、神经、运动系统。1986年,艾氏在黑龙江省海林县首次发现了国内的莱姆病患者,并证实东北林区存在着莱姆病疫源地,全沟硬蜱为主要媒介。1988年,新疆等地也发现了莱姆病。 为进一步了解莱姆病在疫区人群中的感染、发病水平,1989年4~9月间,我们在黑龙江省苇河林区对当地人群中蜱咬及ECM发病情况、人群血清特异抗体水平及动态变化作了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