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疑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下肢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HP xw8000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所有患者于CTA检查前或后2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DSA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882个动脉节段中,870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在DSA图像上,狭窄闭塞的节段共260个(轻度狭窄32段,中度狭窄24段,重度狭窄44段,闭塞160段),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9.1%、99.7%、99.5%。结论:16层螺旋CT在评估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部分替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2.
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优势。方法对33例疑有下肢动脉疾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肾动脉水平达足底。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传入Wizard工作站,进行血管三维重建。结合常规血管造影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CTA)的准确性。结果在693个动脉节段中,683个节段在CTA与DSA均可以显示。以DSA图像为标准,对于动脉完全闭塞,CT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7.6%(95%CI,94.9%~100.7%)、98.9%(95%CI,98.0%~99.8%)、98.7%(95%CI,97.9%~99.5%)。CTA显示中度以上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8.9%(95%CI,97.4%~100.4%)、99.4%(95%CI,98.7%~100.1%)、99.3%(95%CI,92.4%~99.9%)。结论64层CT血管成像在评估下肢动脉疾病方面与常规血管造影结果无明显差别,是下肢动脉疾病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比较,探讨双源64排螺旋CTA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源64排螺旋CT对30例临床怀疑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患者进行双下肢动脉血管成像检查,扫描范围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底,扫描层厚0.75 mm,管电压120 kV,管电流250 mAs,将原始图像送入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摄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所有患者1周后行DSA检查,以DSA作为参考标准,对诊断一致性、敏感性、特异性和狭窄部位的检出准确率进行计算。结果在720个动脉节段中,700个节段在CTA和DSA均可以显示,以DSA作为诊断标准,双源64排螺旋CTA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3%、97.8%、97.8%;对于显示中度以上的狭窄,双源64排螺旋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7%、97.6%、95.6%;双源64排螺旋CTA在诊断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与DSA结果一致性好(kappa值=0.937)。结论双源64排螺旋CTA可以作为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手段,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对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对4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64层CT容积扫描,15例1周内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被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将DSA与CTA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共对198个动脉段进行研究,对其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91个,被CTA高估6个,低估1个.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53,P=0.017<0.05,两者分析结果的一致性较好. 结论 64层螺旋CTA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5.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64层CT血管造影与DSA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照DSA,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A检查,检查后2周内行DSA。CT数据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DSA采用步进跟踪造影技术或分段DSA进行下肢血管检查,将CTA与DSA结果比较。结果在216个动脉节段中,2种检查方法狭窄程度显示一致的有157个,被CTA高估13个,低估6个。CTA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50%诊断的灵敏度为98.21%,特异度96.15%,准确率97.22%,阳性预测值96.49%,阴性预测值98.04%。结论64层CT血管造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评估的可靠方法,可为制订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用于颅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操作要点,分析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评价64层螺旋CT无创性颅颈部血管造影在诊断颅颈部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进行了CTA检查的50例怀疑颅颈部血管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DSA及手术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与准确性。结果:64层螺旋CT利用CTA显示动脉280节段,其中动脉狭窄235节段。与DSA或手术结果比较,符合的有260节段,不符合有20节段,不相符处主要表现在动脉狭窄的评估方面。CTA显示正常37节段,与DSA比较,符合31节段,不符合6节段。在所有检查结果中,以DSA或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经计算,其敏感性为97.4%。采用X^2检验统计学分析,CTA检查结果与DSA或手术结果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颅颈部CTA成像无创、经济,简单易行,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显示管壁情况,弥补了DSA的不足。在颅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测手段广泛用于颅颈部血管疾病的筛查、诊断和随访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与DSA比较评估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周围血管性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PVD)的准确性及特异性.方法 30例PVD患者同时接受DSA及CT血管造影检查.血管狭窄程度分为5级:Ⅰ正常(无狭窄);Ⅱ轻度狭窄(1%~49%狭窄);Ⅲ中度狭窄(50%~74%狭窄);Ⅳ重度狭窄(75%~99%);Ⅴ闭塞.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层螺旋CT的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30例患者中,共有720支血管均有DSA及CTA成像.进行分析比较后发现,64层螺旋CT诊断下肢动脉有意义狭窄的灵敏度98.5%、特异度99.2%、阳性预测值99.1%、阴性预测值98.7%.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周围血管狭窄程度的一种准确、安全、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下肢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25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行CTA检查.扫描范围1000-1500 mm,层厚1.25 mm,螺距0.984.造影剂剂用量90-100 ml,注射速度3 ml/s,高压注射器自动触发扫描,扫描时间20-30 s,对全部图像进行MIP、VRT、MPR重建使下肢血管清晰显示,每例患者血管分段为10段,并对图像进行评价.其中有20例患者1周内行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相同血管节段对照研究.结果:CTA结果与DSA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阳性预测率92.5%,阴性预测率98.6%.结论:64层CTA能清晰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可以成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疾病术前评价和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扫描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多排螺旋CT增强成像(CTA)的方法和技巧。方法使用东芝Aquil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层厚0.5~1mm,螺距12.7,间隔0mm,应用Smooth功能对92例患者进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结果本组90例(98%)获得了满意的图像,经工作站重建后,能够清楚显示下肢动脉正常解剖分支和病变部位、范围及重要的侧支循环路径。其中4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对比证实,CTA显示病变的准确性是98%。结论 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及其分支,高质量的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把握扫描时机的准确性、扫描参数设置的合理性,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其中注入造影剂的流速与总量的合理配比是CTA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CTA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将下肢血管分成8段,每段血管的狭窄程度分为:正常、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5个级别。结果20例患者共显示狭窄段72个,其中髂总动脉狭窄5段,髂外动脉狭窄8段,股动脉狭窄10段,动脉狭窄22段,胫前动脉狭窄11段,胫后动脉狭窄12段,腓动脉狭窄4段。结论16层螺旋CT是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11.
64层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成像技术及后处理策略。方法4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下肢动脉检查,其中31例患者同时进行了DSA检查。观察CT增强后2次扫描下肢动脉远段的显示情况,并对比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对下肢动脉分支的显示差异。结果第1次增强扫描时18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5支足底动脉不显影;增强后延迟扫描14支足背动脉不显影,11支足底动脉不显影;第2次结果与DSA一致。MIP重建观察到的血管分支多于VR,两者之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t=7.445)。结论下肢CT动脉成像中需注意追加第2次延迟扫描。MIP较VR能显示血管的更多分支,两者在观察图像中各有所长,需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临床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用薄层横断面放大图像(MTI)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管腔及管壁斑块的形态学显示,并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狭窄段径线、狭窄段长度等作定量分析。结果:38例共计76支颈动脉、76支椎动脉CTA图像中,正常颈动脉血管40支,狭窄血管36支,其中1支颈总动脉中度狭窄者合并有动脉瘤;76支椎动脉中,6支椎动脉狭窄,受压于邻近椎体骨质;38例中有9例行颈动脉DSA检查,18例做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TCD),7例DSA和16例TCD对照结果一致,2例CTA轻度狭窄者TCD显示正常,11例颈动脉斑块均为混合密度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重建图像质量高,能较准确显示管腔狭窄及管壁斑块形态学改变,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头颈部动脉成像的优势。方法:对25例怀疑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成像检查,用特殊头部固定装置固定头颅,先行平扫,然后以相同的扫描参数行增强扫描,将增强前后图像送至工作站进行减影,利用inspace从减影的图像中提取动脉,进行血管重组,其中15例同时行常规CTA检查,8例行DSA检查,比较减影CTA与常规CTA的成像速度、图像质量,并与DSA成像比较。结果:25例均能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及主要分支,其中17例颈椎及颅底骨质完全减去,血管显示良好,8例因检查时头部轻微动或做吞咽动作而造成部分颈椎骨及颅底骨未完全减去,但动脉仍能显示,减影CTA平均成像时间4.3min,常规CTA平均成像时间24.3min,2种成像技术比较,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别,减影CTA对颅内动脉主干及更多分支的显示优于常规CTA,减影CTA与8例DSA比较图像完全相同。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省时省力、便捷灵活、图像质量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