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刘勰出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对幽默文学持的是轻视的态度 ;他过于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而忽视其娱乐价值和情绪价值 ;他对当时已初具规模的幽默文学现象的概括是不全面的 ,对纯粹逗笑的笑话幽默一味排斥 ;他对性格机智诙谐的幽默家的人格持鄙视态度 ;其幽默文学批评观助长了儒家载道文学观的声势 ,进一步把幽默创作推到俗文学和民间文学的阵营里去 ,不仅阻碍了后世正统文人参与幽默文学创作的实践 ,也妨碍了幽默文学理论和批评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系完备、论述详实,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部鸿篇巨制。《知音》篇是刘勰在文学鉴赏方面的专著,他突破了历来重文本、重作家的传统批评方法,转而以读者研究为中心,集中探讨了文学鉴赏的态度、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后世的文学批评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勰和巴赫金都深刻认识到,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其体裁的最终实现,有赖于作者熟练而自由地运用适当的体裁充分完满地叙事、状物、传情、达意,实现题材内容、体裁规范和作者自由创造的完美统一。语境、对象和目的、以及话语主体的个人意向和情调是制约体裁样式产生、变形和创新的动力。二者间“体裁”观念的差异,则在于文化历史根源、社会价值观念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奇正”这一术语是刘勰用来解决其文论与实际相矛盾的方法的概括。本文作者在前人对该术语的探讨的基础上,分析了刘勰提出“奇正”的原因和目的,并概括了“奇”与“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认为中国诗歌形成以味为审美中心的理论,刘勰起了重要作用。他在《文心雕龙》中多次用味评诗,以味来对诗歌审美,在诗的立意、抒情、音律、风格诸方面都提出了味的要求。已经形成了以味论诗的理论构架。  相似文献   

7.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品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8.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精神性实践,担当着守护人类精神家园,建构新的人文精神的使命,但随着传媒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文化对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娱乐代替了审美,游戏取代了精神价值。文学批评要完成"精神守望者"的职责,必须坚守批评的精神品格,批评家必须通过加强人格修养和道德历练,保持评判的终极价值、理性的批判锋芒和永远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文学自觉经由曹丕和陆机的时代之后继续向纵深演进。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在文学上的独立发展,文学抒情功能的发扬和艺术表现形式的探讨等问题上的认识达到崭新的理论高度, 刘勰是文学自觉这一渐进历史发展过程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引入”是本文提出的一种批评方式 ,即引入作品外的各种要素来形成对作品的解释。它的本体论依据是文学对外部世界的开放性关系 ,引入为作品意义的显现提供了背景 ,多种引入方式的不同结合是各种批评方法的内在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体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文化叙事系统。以“笔”观念为基础,刘勰讨论了史传以下等17种具体文体。总体上看,刘勰文体论既重文体的自然起源,又重文体的义理关系,体现了事实描写、逻辑描写与知识寓意、审美寓意相统一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季红真是当代文学评论界具有突出成就的女性评论家,其文学批评受时代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偏重从文化角度进行文学批评,关注民族精神的重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注意到文学自觉,致力于新的批评理论的尝试,内在情感倾向也略呈变调,关注人的普遍真实的生存和人性的被压抑,但创作数量明显减少。其文章充满知识意味,气势恢宏又流畅舒卷,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不仅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而且还是一位批评大师。他立足现实,根据文学的时代使命,继承别林斯基的批评观,自觉从事文学批评活动,对文学批评的性质、功用、标准和批评家的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就俄欧文学及作家作品展开了广泛的评论,其有关的文学批评充分体现了他文学批评的美学观念和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5.
序跋文章在鲁迅的文体中占有一定数量。这些为自己的创作、译作和别人的创作、译作的序跋文中包含着鲁迅评骘文学作品、阐发文学观念的特色和重要思想,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及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的不同层次分析,认为目前少数民族文学批评中宗教意识的价值定位及阐释应注意宗教意识下的民族现代化、文化认同及超越等问题.文学批评中的宗教意识研究必须要同现代性的社会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过于强调少数民族文学中宗教意识的原始性和神圣价值是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及精神生活的简单化认同.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学观念——兼论所谓杂文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展示的文学观念 ,说明他能够从人类文化发展的角度 ,来认识文学的本质和特点。他既看到文学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部分 ,具有人类文化的普遍共性 ,即也是“道之文” ,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自然之道的体现 ,同时又和人类文化中其他部分 ,如哲学、历史、政治、伦理道德等 ,具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 ,是人的感情的形象表现 ,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审美的艺术品。刘勰和六朝时许多文学批评家一样 ,清楚地看到了那种宽泛的“文”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他们一直在用各种方式 ,试图寻找和探讨艺术文学 ,也就是所谓纯文学的特征 ,所以 ,简单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所谓“杂文学”观念 ,甚至把它说成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特点 ,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分析李健吾随笔式批评文体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着重论述了其在文体结构、文体语言及文体表达手法的选择等几个方面的特征。文章认为散漫自如、短小精悍是其体式特征 ,絮语话语、警策性话语及审美描述性语言是其语言特征 ,多种修辞手段的运用构成了表达手法的主要特点。文章最后分析了随笔式批评文体的使用原则及其局限 ,同时对八十年代兴起的“李健吾批评文体热”作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文化哲学发展的开合大律为理论背景,论述中国文论发展的开合大律问题及其特点: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为特定时段,以《文心雕龙》为标志的民族文论典范模式的形成;自南北朝至宋明为另一时段,是进一步消化、吸收道、佛,主要是佛教文论的大开合;自明末至今为又一时段,是逐渐消化、吸收西方异体文论的新一轮大开合。这新一轮大开合任务异常艰巨且存在诸多变数,至今尚远未完成。还论述了中国文论发展开合大律与文论全球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体性》认为作家个性与风格之间有因果关系 ,其论述个性与风格关系的方式 ,或相辅相成式 ,或似离而相成式。《体性》与《才略》不同之处 ,在于前者以作家整体“性情”论风格 ,后者以作家后天“才略”论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