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康志勇 《河南水产》2004,58(1):18-18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n),又名青剑、剑鱼,其英文名(Swordtail),隶属于花(鱼将)科,胎(鱼将)属,原产于墨西哥、危地马拉。  相似文献   

2.
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 Heckel)隶属于花鳉科(Poecillidae),原产于墨西哥南部至危地马拉,是1840年初被奥匈帝国植物学家卡尔·海勒(Karl Heller)率领的考察队为维也纳植物园采集植物到墨西哥时发现的。为了纪念卡尔·海勒发现剑尾鱼的功绩,欧洲著名的鱼类学家雅各布·赫克尔(Jocob Heckel)以发现者的名字来作为剑尾鱼的拉丁种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在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情况,以及了解雌激素对不同组织中Vg表达的诱导作用,将成年雌、雄剑尾鱼及幼鱼暴露于50 μg/L的17β-雌二醇(E2)溶液中20 d,未暴露的剑尾鱼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各处理组剑尾鱼进行Vg的组织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剑尾鱼Vg主要分布于成熟雌鱼的肝脏、脾脏和肠的血管、淋巴管,在正常幼鱼及雄鱼的以上各组织中均不表达.17β-雌二醇暴露下,剑尾鱼雌、雄成鱼和幼鱼的肝脏以及肾、脾、肠等组织的血管及淋巴管均呈Vg阳性.但Vg颗粒只在肝实质细胞中观察到,在其他组织中如脾脏、肠固有结缔组织等,Vg颗粒仅出现于血管,在细胞内未观察到.以上结果表明,剑尾鱼Vg在肝细胞中合成,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其他组织;雌激素可诱导雌、雄剑尾鱼及幼鱼肝组织中Vg的表达.剑尾鱼幼鱼及雄鱼Vg的非正常表达可应用于环境雌激素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4.
剑尾鱼卵黄脂磷蛋白的纯化及免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茹淑 《水产学报》2007,31(5):647-654
采用Sephacryl S-300凝胶过滤层析柱和HiTrap Q阴离子交换柱从卵黄生成期的雌性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巢组织提纯了卵黄脂磷蛋白(Lv)。已确定被纯化的剑尾鱼Lv在Native-PAGE(4%~7.5%)电泳中分子量为530 kD左右。Native-PAGE(4%~7.5%)电泳后的凝胶分别进行糖蛋白染色、脂蛋白染色及磷蛋白染色。结果表明,剑尾鱼Lv是一种富含糖、脂、磷的蛋白。用纯化的剑尾鱼Lv免疫大白鼠获得鼠源多克隆抗血清。用免疫双扩散的方法测定Lv抗血清的效价为l∶32。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抗血清的特异性较好;卵黄蛋白原(Vtg)和Lv抗血清之间存在明显的免疫交叉反应,表明Vtg和Lv两者具有相同的免疫原性。免疫双扩散检测表明,抗Lv血清表现出明显的雌性特异性和种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剑尾鱼肝脏c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
剑尾鱼微卫星DNA的筛选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为材料,经MboⅠ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基因组DNA后,选取500~2 000 bp的片段连接到经BamHⅠ酶切的pUC18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DH5α构建部分基因组文库.采用设计合成的(AC)7、(GT)7重复序列为引物,PCR筛选部分基因组文库,对其中9个重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共获得24个微卫星序列,其中Perfect(完美型)13个,占54.2%;Imperfect(非完美型)3个,占12.5%;Compound(混合型)8个,占33.3%.表明(AC/GT)n在剑尾鱼的基因组DNA中含量非常丰富.同时,根据其中3个克隆微卫星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剑尾鱼基因组DNA,结果均扩增到目的片段.而且,这3对引物扩增出来的微卫星片段在非选育的剑尾鱼中显示出多态性,而在近交系19代则表现为单态,为剑尾鱼的实验动物化遗传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剑尾鱼RW-H近交系20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RW-H系近交15代的遗传结构进行研究,寻找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选择20个在野生剑尾鱼群体具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剑尾鱼RW-H系(红眼白体)30尾个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有17个位点为单态,有可能作为该近交系的标志基因位点;另外3个位点Msa012、Msa033和Msc036具有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值分别为0.3047、0.3457和0.3648。通过Pop-gene 3.2软件分析得知全部基因位点的纯合率达到了95.83%,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482(0.000 0~0.1625),遗传相似系数为0.9518(0.8500~1.0000),说明剑尾鱼RW-H系已经具有很高的近交程度。几个多态性位点的发现,可以指导近交选育,加快选育进度。本研究方法不仅检测出剑尾鱼RW-H系具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而且可为中国建立分子水平的实验动物监测标准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通过对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卵黄蛋白原基因片段的克隆和表达,建立了剑尾鱼卵黄蛋白原蛋白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底鳉(Fundulus heteroclitus)卵黄蛋白原mR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法扩增出1段1 118 bp的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与其他鱼类卵黄蛋白原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其中与底鳉和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同源性分别达87.4%和96.7%.在对该片段所编码氨基酸序列可能抗原位点分析的基础上,进行PCR改造构建原核表达载体,预期得到258个氨基酸的表达蛋白.表达载体转入大肠杆菌DH5α,经热诱导后,SDS-PAGE分析有29 kD的表达蛋白产生,与预期相符.以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抗血清.雌激素(β-雌二醇)对剑尾鱼诱导后,用重组蛋白抗血清作一抗,进行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血清能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特异结合,可应用于剑尾鱼卵黄蛋白原的检测.卵黄蛋白原是环境雌激素研究中较为特异、灵敏的生物标志物,剑尾鱼卵黄蛋白原检测方法的建立,为剑尾鱼环境监测应用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月光鱼的生物学特性及饲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志勇 《内陆水产》2004,29(2):41-41
月光鱼(Xiphjorus maculares)又称月鱼。由英文名Moonfish直译而来,它和孔雀鱼、玛丽鱼、剑尾鱼等同属花鱼将科(Poeciliidae),和剑尾鱼的亲缘关系最近,能杂交。月光鱼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危地马拉的大西洋海岸,洪都拉斯北部水域也有分布。  相似文献   

10.
剑尾鱼的生活习性及人工繁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剑尾鱼 (Xiphophorushelleri ) ,别名剑鱼、青剑 ,英文名Swordtail。隶属于花鳉科 (Poeciliidae ) ,胎鳉属。原产地墨西哥、危地马拉。一、形态特征体呈纺锤型。剑尾鱼长至约 4月龄 ,雄鱼尾鳍的下叶延长 ,末端尖锐成剑状 ,剑尾呈绿色或橙色 ,边缘为黑色 ;而雌鱼无剑尾 (少数老年的雌鱼可能长出剑尾 ) ,但腹部较雄鱼膨大。雌鱼全长约 5~ 8cm ,雄鱼全长 7~ 11cm ;二者在体色上无明显区别。剑尾鱼的体色原本是浅蓝色 ,体侧有一条红色条纹自眼睛直达尾部。雄鱼的背鳍有红点 ,雌鱼无红点。剑尾鱼的…  相似文献   

11.
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及盐度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斑马鱼(Danio rerio)和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作比较,对丝足鱼(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耐盐性进行研究,测定丝足鱼的96h半致死盐度(LS50-96h)、平均存活时间(MST)、50%存活时间(MT50)、开始死亡时间和死亡率等耐盐指标,并逐级提高养殖水体盐度对丝足鱼进行耐盐驯化实验,测定丝足鱼在盐度为14水体中不同驯化时间的血清渗透压。结果表明,①丝足鱼的耐盐性高于斑马鱼,而低于剑尾鱼的耐盐性;②丝足鱼稚、幼鱼间耐盐性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其耐盐性与日龄有关,日龄越大,耐盐性越强;③丝足鱼在盐度14半咸水中驯化48h左右渗透压基本调节平衡。实验证明经过从低盐度到高盐度的梯度驯化,丝足鱼可适应盐度为14的半咸水,为丝足鱼作为海水致病菌毒力分析模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剑尾鱼RW-H近交系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霞 《水产学报》2004,28(4):365-370
筛选31条随机引物对剑尾鱼的第8代近交RW-H系A、B、C3窝共11尾剑尾鱼个体基因组DNA进行RAPD扩增,计算近交系个体间及不同窝间的相似系数及遗传距离。结果筛选的31条引物共扩增出383条带,扩增片段的大小在0.2~3kb。其中多态性带30条,多态性带频率在0~58.33%,平均为7.83%。近交系剑尾鱼不同个体拥有相同条带的比率较高。计算得到近交系的平均相似系数(S)为0.9829(0.9716~0.9960),平均等位基因频率(q)为0.8692,最低平均杂合率(H)为0.1308。同时,用5个微卫星标记对非选育剑尾鱼和近交系RW-H系的基因组进行分析,检测等位基因的个数和大小,结果5个微卫星座位在非选育剑尾鱼中显示为多态,而在近交系RW-H系除1个位点出现等位基因外,其余均为纯合子,计算得到近交系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345,两种方法均证明近交RW-H系第8代剑尾鱼有较高的遗传纯合度。  相似文献   

13.
刘春  李凯彬  王芳  王庆  聂湘平  王英英  吴淑勤 《水产学报》2011,35(10):1441-1449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等方法,克隆获得剑尾鱼卵黄蛋白原C(Vg C)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剑尾鱼Vg C基因cDNA序列全长4 011 bp,其5′非编码区包含12 bp和3′非编码区包含246 bp;含有一个3 753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 250个氨基酸,推测其编码氨基酸分子量大小为141.7 ku,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卵黄白原C编码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44%~85%。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脾、肾、卵巢中有微量表达,脑、肌肉、鳃中几乎没有检测到表达;对不同时间暴露在雌激素中剑尾鱼肝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表达分析的结果表明,Vg C在剑尾鱼肝脏中第5天表达量最高,随后降低,第9天后维持相对较低的表达量。研究首次克隆了剑尾鱼Vg C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Vg C在剑尾鱼体内表达组织器官分布及雌激素诱导后不同时间表达谱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剑尾鱼生殖生理及环境污染物监测应用等不同领域研究打下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红剑养殖     
李毅 《海鲜世界》2007,(2):32-35
20世纪80年代初,高鳍红剑尾鱼经香港输入大陆,20多年过去了,高鳍红剑尾鱼依旧是热带观赏鱼中一个重要的品种,以其壮硕、豪华的主要特征惹人喜爱。所以,在观赏水族中,人们早已把高鳍红盥尾鱼看成是一个单一品种,来单独鉴赏它。在1990年唐复安先生编著的《热带观赏与养殖》和1996年郁倩辉先生编著的《热带鱼养殖与观赏》书中,把 “高鳍红剑尾鱼”从“剑尾鱼”的章节中分离出来单列,重点论述,就足以证明了高鳍红剑尾鱼在人们心中的显著地位。  相似文献   

15.
韩如冰 《河北渔业》2006,(11):55-55
1 剑尾鱼的形态特征 剑尾鱼又名剑鱼、清剑,原产墨西哥南部及危地马拉. 剑尾鱼的原始种是青剑鱼,体色呈浅蓝绿色,体形呈长纺锤形、侧扁,体长可达12cm.雄鱼有剑尾,背鳍有红点,雌鱼无剑尾,背鳍无斑点.  相似文献   

16.
剑尾鱼在检测细菌毒力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潘厚军 《水产学报》2000,24(5):467-471
用18株从鱼类所分离的细菌攻毒剑尾鱼,结果显示细菌对剑尾鱼的毒力与回归感染或攻毒敏感鱼的毒力结果较为一致,另外,用剑尾鱼感染病原菌的适宜途径为背肌注射,与原代比较,近交高代剑尾鱼个体之间对病原菌的反应较为一致,感染后死亡时间相对集中。水生实验动物剑尾鱼在检测鱼类细菌的毒力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鲎(Tachypleas tridentatus Leach)是我国东南沿海的名贵珍稀动物,俗称鲎鱼。隶属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  相似文献   

18.
采用PCR方法从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线粒体基因组中扩增到1段约15.5kb的片段,测定了其中627个碱基的序列。经测序分析表明,该扩增片段包括486bp的D—环的部分序列以及D—环5端的tRNA^trh和tRNA^pro基因的完整序列。其中486bpD环序列包含3段保守的终止相关序列TAS、与TAS互补的序列以及类似其他鱼类线粒体CSB序列。tRNA^trh由线粒体DNA的H链编码,长度为72bp。tRNA^pro由线粒体DNA的L链编码,长度为69bp。并绘制了这2种tRNA的二级结构图。本研究所测定的基因序列已登录国际GenBank数据库,序号为AF489918。  相似文献   

19.
微卫星标记在RR-B系剑尾鱼遗传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49对微卫星引物对RR-B系剑尾鱼和红眼红体的非选育系剑尾鱼进行PCR扩增,有46个微卫星座位能获得稳定的扩增产物,7个微卫星座位能区分RR-B系与非选育群体剑尾鱼。7个微卫星座位在选育系剑尾鱼为单态纯合,而在非选育群体具有多态性,座位Msa014鉴定RRB系剑尾鱼排除概率最高,为98.75%,座位Msd003排除概率最低达到了87.50%,其余5个座位排除概率介于两者之间。为方便今后的遗传监测,对RR-B系剑尾鱼样品的7个微卫星座位进行了测序,确定了其大小和具体的微卫星结构。本实验建立了RR-B系剑尾鱼分子检测方法,为实验动物剑尾鱼的遗传监测奠定了基础。图4表3参23  相似文献   

20.
鱼体的黏液腺分布于其表皮层,黏液细胞分泌黏液保护机体免受伤害,是鱼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目前对于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1]、鲇鱼(Silurus asotus)[2]、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3]、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us)[4]、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5]、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6]、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malabaricus)[7]、鲤鱼(Cyrinus carpio)[8]等鱼类黏液细胞已有相关的研究报道。笔者总结了鱼类黏液细胞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深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奠定基础,对鱼类养殖以及疾病预防产生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