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作为一个规定,确立的文学母题不仅意味着一个特殊的内容单元,而是某个形式和存在的一般分类的具体表现或模仿。其中最重要的是动机和暂时结果、彼此关系及主旨、主体特点(情境、制度、社会生活、空间、设置及作为人的感情和行为、事件等客体的各种现实现象的主旨或主体特点)。主要由于既针对内容又针对形式的双重定位考虑,文学母题能作为一个形成文本并在一定时期指导文本的修辞手段(schemata)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学近二十年来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引入与中国神话研究方法的建构。陈建宪作为神话母题研究方法的代表学者,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将神话母题作为基本的神话研究单位,并于1994年出版了第一部以神话母题为分析单位的学术专著《神祇与英雄———中国古代神话的母题》。迄今的二十年学术研究,陈建宪的神话学研究一直专注于神话研究方法和洪水神话母题,较为系统、全面地建构了神话母题分析方法,并以洪水神话为个案,作出了原创性强和理论深入的神话学贡献。  相似文献   

3.
在文本中,母题通常是那些极能激发人想象力的媒介单位并被加以识别。母题既是修辞手段,又是修辞手段构置在作品的具体表现。一般母题与个别文化母题间的区别,也是从美学和诗学角度对文学母题作以评价的出发点。基本母题可理解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常量,基本的新母题中极少真正创造之作。应在原型和个别文化母题中给文化和文学传统定位。  相似文献   

4.
比较文学主题学的研究范畴以"意义元素的多寡及其变异情况"为标准,可分为三大类:母题研究、题材研究和主题研究。母题是人类体认世界的最小意义单元,有着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是题材和主题的必备要素;题材是多个母题根据一定序列结构而成的有机体;主题则是作者根据题材立意而来的思想,含有明显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并随着文化观念的迁徙而演变。  相似文献   

5.
关于洪水再殖型神话跨域跨文化的专题系统研究,多年来因种种困难,一直留有讨论空间.华中师范大学陈建宪教授的专著《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研究——母题分析法的一个案例》,其主要贡献在于:运用母题研究的跨文化、跨民族优势,填补了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洪水再殖型神话形态的缺环;将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中国化、理论化、可操作化;富有创意地延续发展了故事学理论;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了可称道的新技术践行与突破;注重学术史的清理与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6.
刘杰 《东方论坛》2011,(5):76-80
源于19世纪中叶的主题学产生不久便和中国叙事文学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20世纪以来主题学应用于中国叙事文学研究取得的丰硕的成果。主题学的引入,在研究角度、研究视域等方面对中国叙事文学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主题学对中国叙事文学在文献整理和文化分析等方面都产生了方法论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意象和意象群落蔚为大观,其中主体性鲜明、文化内蕴丰富、现代意识较强、具有主题史意义的水土意象群尤为突出,它不仅承接着中国文学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积极地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合理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更具主题意蕴,展示其艺术审美境界的新的意象群落.  相似文献   

8.
西方现代文学中大量出现仪式化叙事,特别是将人物的生命形态与性格冲突置于不同过程的“阈限”之中,从而使人物更具有原始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这样的过程与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学与人类学的借鉴和整合。文章试图以西方文学原型中的仪式性叙事为线索,以文学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和层面对经典文学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9.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金庸小说作为中国武侠文学的重要一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和文化意蕴。刘卫英、王立教授《金庸小说母题及中外比较研究》一书从主题学研究方法入手,从16个母题和意象专题研究来阐释金庸小说中的深层意蕴以及某些人类学解读。不同于其他一般性金庸小说研究的论著的是:该书创新性地从部分母题的中外文学主题史来源、以及民国武侠小说代表作的介入等方面阐发,成为该书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1.
关于西部开发、以下几点还需要作进一步思考 :关于西部开发的意义 ,把扩大内需看作西部开发的重要意义不太妥当 ,西部开发的政治意义毫不逊色于经济意义 :关于国家的作用 ,政府将是西部大开发的主角 ,西部大开发将主要由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推动 ;关于西部的发展战略 ,工业化是必然选择 ,发展自然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实事求是地选择 ;关于西部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将是教育。教育对于发展 ,其最大的功效在于改变传统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2.
文章考察了死而复生文学母题的流变。中国古代文学中大量的死而复生故事的出现,是因为古人对生死的朴素认识、鬼神观念、乐生恶死的心态以及宗教观念等多种因素。汉魏六朝时期,人们相信鬼神,一些死而复生的故事不仅被志怪小说如《搜神记》记载,而且同时也被正史收录。六朝志怪和唐人小说中为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都有美好的结局,死而复生把婚恋悲剧变成喜剧。宋元时追求爱情死而复生的女子结局悲惨,最终又再次死去,表现了小说受宋明理学的浸淫又向道学化的方向转变。晚明和清代也有一些话本、小说和戏剧写死而复生的故事,大多表现爱情受到现实阻碍之后的浪漫畅想。李汝珍《镜花缘》中无继国国民死而复生延续生命,表现出漠视功名的早期道家思想,在死而复生的母题中具有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文体定名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及我国古代文体的体裁与体貌的若干问题。如体裁之生成与称名之不同标准;体貌称名之特点;体裁与体貌之复杂关系;文体定名中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主题学研究的是主题跨文学之间的流变,"欲望"主题及"理性"与"原欲"的矛盾是文学的基本母题之一。19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人的物欲的膨胀直接催生了人类心底的欲望,失去了理性规约的欲望往往导致人格的扭曲和心理的分裂。然则,人之为人关键在于人有理性,"欲望"下的"堕落"表现了本真的人性,"欲望"深渊中的"理性"之火又彰显了人作为理性动物的存在,"理性"之光永远昭示着人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16.
瘟疫与人类关系密切,不仅影响社会进程还影响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状态。瘟疫是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不少世界名著都以瘟疫为背景,或者直接表现瘟疫。中世纪的瘟疫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出现,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就是以瘟疫为背景的名著,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价值倾向和宗教改革的必然。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以客观理性的态度表现世界,英国作家狄福的《大疫年纪事》则突出表达了这一倾向。法国作家吉奥诺的《屋顶上的骑兵》和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则将瘟疫与爱情同置,爱情故事在瘟疫的映衬下显得光彩夺目。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鼠疫》中,瘟疫具有更广泛的象征意义,面对瘟疫的不同选择突出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17.
近三十年来,西方不少学者(如布降姆、韩纳斯、陈汉生等)曾就汉语和汉语思维问题提出了一些反思.国人对此虽不一定同意,但问题值得深思.文章在简单陈述了有关讨论后,提出了洪堡特关于语言的共性与特性的论点,并藉此指出,讨论有关议题,不宜只知把西方观点理解下的语言共性硬性地套用于汉语之上,而应在观察语言共性的同时,充分考虑汉语运用的特性,才作出切合汉语语言现实的判断.顺着这一要求,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张东荪关于汉语思维的一些重要反思,继而分析了晚近以西方哲学观念讨论中国哲学所引出的所谓"反格义"问题,并附带地提出了"开放元素"和"理论高地"的建立等方法学观念,以期引起更多讨论.  相似文献   

18.
拜伦笔下的唐璜通常并不被认为是典型的"拜伦式英雄"。他来自欧洲传统文学但又不是传统形象的简单再现或变体。从比较文学主题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勾勒出唐璜形象的演化轨迹,把握拜伦下唐璜对传统形象既继承又突破的特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