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业科技园是以某特定农业技术为主导的区域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中心,对辐射区内农业技术扩散与生产效率提升有重要的引擎作用。考察其技术扩散效率及影响因素,对改进科技园技术扩散的举措有显著价值。基于198份有效调研问卷,对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花卉产业的技术采用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①样本花卉种植户具有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均值为0.785 5,资本、劳动力及土地3个要素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资本和土地规模的二次项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②从不同规模花卉种植户的效率累积次数分布来看,规模较大的花卉种植户技术效率均值明显高于规模较小者;③技术效率损失的影响因素方面,决策者学历程度、家庭的劳动力赋存状况、种植面积、是否成为龙头企业基地户、参加种植技术培训次数以及贷款便利程度等变量均通过了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多熟种植典型区域——江西省鄱阳湖地区为例,基于农户问卷调查资料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该地区水稻熟制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i)在研究区内约66.47%的受访农户选择多熟种植的耕作模式且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ii)农户水稻多熟种植模式的选择主要受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户对农业补贴的评价、非农总收入、旱灾等因素的影响;(iii)灌溉条件、地块面积、家庭规模、微地貌类型、农业补贴与农户水稻熟制的选择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断爆发的旱灾频度和非农总收入的增多对水稻的多熟种植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iv)未来政府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民进行多熟种植,以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马鑫 《科技咨询导报》2013,(34):210-211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通过定量分析宁夏南部山区8县土地规模的的影响因素,从农户家庭收入最大化的角度,筛选出影响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因素。调查方法:访谈调查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结果:认为种植面积和资金投入是最影响宁夏南部山区规模经营的因素,其次是劳动力和家庭人口,年龄不能影响宁夏南部山区的土地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4.
粮食种植面积变动已成为中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性问题,对粮食供给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根源,运用荟萃分析法对中国主粮种植面积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劳动力、机械化水平、粮食补贴政策与粮食收储政策等因素对主粮种植面积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作用,农户年龄、城乡收入差距等因素则具有显著抑制作用;伴随时间推移,部分影响因素对主粮种植面积的影响效应会发生变化,而文献研究特征的不同也可能会导致最终实证结果的差异。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在鼓励扩大主粮种植面积时,应适当关注上述变量的影响,提升决策的合理性和精准性,同时在后续关于该领域的相关研究中,也应进一步改进现有方法和设计,从而提升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元回归和灰色关联的粮食种植面积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影响粮食种植面积的农业劳动力人口、粮食进出口贸易、农民受教育程度、城乡收入差距、家庭负担等多项指标,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陕西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的数学模型,得到了种植面积与各指标的线性关系。然后,使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计算各指标对种植面积的影响程度,根据关联度的大小,得到各指标重要性排序,该结果与种植面积模型反应的各因素的相关关系相同,说明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郊区受到城市的影响,土地用途转换频繁,农地流转较为活跃。研究大城市郊区土地流转对于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以西安市秦岭北麓4县(区)为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共选取19个乡村,并根据距离西安市中心城区距离分为近郊村和远郊村,通过实地问卷调研684个农户的土地流转情况,结果表明,与远郊区相比,近郊农地流转具有以下特征:(1)土地流转率高,农户流转意愿强烈;(2)流转价格高,年期长;(3)流转规模小,流转后土地用途多样化,既包括农用地也包括建设用地;(4)流转行为规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城郊乡村土地流转的因素,结果表明,家庭非农收入比重与家庭务农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最主要因素,户主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单位务农劳动力的耕作面积、家庭参保比例及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对土地流转结果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开展技能培训、丰富信息接受渠道、增强农村社会保障系统、规范土地流转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农牧交错带北部边缘地区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研究区,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武川县农用地利用变化的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建立了武川县农用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近10年间武川县农用地面积整体上趋于减少;促使农用地面积发生变化的社会发展因子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柴油使用量、第一产业值、第二产业值、第三产业值、房地产业、城镇居民消费、农业贷款;促使农用地面积发生变化的科技进步因子包括农用薄膜使用量、化肥使用量、机电排灌面积、农药使用量、机电井数、水果产量、乡村务农人口.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面积变化与柴油使用量、农业贷款、农药使用量、水果产量、机电井数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省为研究区域,基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将可达性分析与地统计分析相结合,研究浙江省2014年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机制.结果显示:浙江省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水平总体较高,但空间不均衡特征显著,大体上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水平集聚分布特征明显,东北部平原地区高水平集聚,西南部边缘山区低水平集聚;公共服务设施综合水平与人口分布空间相关性较强,大部分人口分布于等级较高的地区.地形地貌区域分异对浙江省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的地域差异起基础性作用,以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为主导的需求因素驱动公共服务综合水平空间分异,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水平和供给能力共同影响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以区域投资和公共服务支出为代表的政策制度因素也会诱导公共服务水平空间不均衡.本文从可达性视角综合测度了区域公共服务的不均衡特征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空间关系,可为促进区域之间的社会公平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周冬玲  潘昌健  黄慧敏 《科技资讯》2013,(16):198-199,201
本文基于对贵州省石漠化治理典型模式"晴隆模式"的调查,借助SPSS19.0软件,运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400户"农转牧"家庭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深入研究了在石漠化治理背景下农民参加农技培训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户主个体特征中性别与文化程度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较明显的影响;村里是否有中心示范点(典型户)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有显著影响;农户转型运作模式是影响农户参加农技培训的重变量;政府资金扶持对农户是否参加农技培训具有重影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传播途径直接影响农户参与培训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和数理统计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采用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空间分析与时间分析结合起来研究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在空间上,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3个角度选取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耕地与建设用地间的转换,主要与非农业人口增量、第二产业产值和河流远近有关;农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受坡度、海拔和距河流远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类型间的转换主要由城市化和产业布局的变化引起;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建设用地向农用地的转换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时间上,通过定性分析,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与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以及政策驱动直接相关,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正相关,耕地面积与非农业人口和GDP之间呈现良好的对数负相关,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是耕地向园地、林地的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生态退耕政策则是耕地、园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地转换成为林地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1.
蔬菜出口产地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合理与否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利用蔬菜出口产地的调查数据,对农户农药使用行为情况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并对影响农户使用农药行为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年龄、接受教育程度、是否有计划扩大种植面积等农户特征,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户生产积极性均对农户使用农药有显著影响.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安全用药意识;加大指导和培训力度,规范农户农药使用行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许家伟  陈郁  乔家君 《河南科学》2010,28(4):501-504
以农户为调研单位对河南省吴沟村农业生产区位分析结果表明,距离、肥力、劳动力转移、兼业化都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产生影响.吴沟村农户农业区位的选择遵循以下规律:①距离对农业生产区位仍产生较大影响,地块类型仍按照菜地、好地、中等地、差等地有规律地分布;②在主要地块(面积较大,条件较好)种植主要作物——小麦、玉米;③即使经济状况较好,很多农户仍用人耕做,机械化程度低;④农户一般选择最近地块种植蔬菜、红薯等作物;⑤在劳动力迁移和兼业化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农户种植作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作物种植单一性现象突出.提出了改善吴沟村农业生产低效率的建议:①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②创新土地制度,加快土地流转;③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3.
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为培养新农民,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劳动者。依据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课程与通识教育的课程。课程实施中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应切实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核相结合、以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为主"。  相似文献   

14.
江西红壤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机理--以兴国县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农户水土保持行为机理分析,确定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户兼业经济行为、农业经营规模、劳动力状况、水土流失现状等5大类因素为影响农户进行水土保持投入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量化成11项具体指标,通过SPSS软件对各项量化指标与水土保持投入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运行结果表明,农户水土保持投资决策行为主要受到农户家庭人均收入、非农收入比例、农业经营土地面积、家庭从事农业人口数量以及水土流失减产损失因素的影响.而不同因素对于农户水土保持投资决策行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距离城镇近的农村,从事非农业生产的机会高,因此,对于以农业为主要目标的水土保持投资兴趣不大;家庭农业人口数量多的农户,由于受到食物需求的压力,其受到的水土保持投资激励也大;同时,来自种植业占家庭收入比例高的村庄,其从事水土保持的积极性更高.最后章提出,在稳定国家水土保持治理投资政策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以及水土流失治理“合作组织 农户”、“公司 农户”等的组织制度,推进水土保持治理.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但农村土地流转的不畅和不规范导致农村土地产出率低下,生产成本偏高,农民增收困难,土地纠纷不断。通过实施规范的土地流转,可进一步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农文网培学校的基本情况,探索了从文化层面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能性,阐述了农文网培学校服务三农的方式和典型经验,肯定了农文网培学校在服务三农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流域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条件,使种植业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但种草养畜的条件比较优越,温暖湿润的气候和类型多样的土壤条件,宜于多种牧草的生长,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和生物群落,孕育着丰富的牲畜种群资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为种草养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流域内发达的种植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良好的基础,使畜牧业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改良品种、改善结构、提高效益等方面都还有不小的潜力.种草养畜显著的比较效益优势,使其成为嘉陵江流域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想选择.区内不断改善的交通条件,既方便了流域内部的交流与联系,又不断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拓展市场空间.众多的人口,既形成了区内巨大的畜产品消费市场,又为种草养畜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不断改善,对动物性蛋白质的需求不断增加,畜产品消费量持续增长.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种草养畜均有扶持与鼓励政策.  相似文献   

18.
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有其体制根源,如人为地限制某些职业的竞争人数,使愿意者不能加入;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限度;限制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等。因此,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府在此过程中,应有所“为”,国家必须进行一系列现实的制度性安排:取消户口歧视,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就业歧视;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9.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推动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等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多层次、多途径地实施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工程,不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法律的新型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