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及高复发率,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早期正确诊断易损斑块,对于急性脑卒中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该文从超声、CT、MRI、脑血管造影等方面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易损斑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易损斑块的破裂致血栓形成是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最主要诱因,现有检测方法仅能运用于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而上游的诊断手段目前仍不能大规模运用于临床.本文就易损斑块的形成机制及检测方法进展做一综述,为临床急性冠脉事件的早期诊断及积极预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易损斑块破裂可触发动脉内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脑血管事件,造成高病死率。过去的数十年,医学家们致力于对易损斑块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希望找出能准确发现易损斑块的诊断技术和有效稳定或消退斑块的治疗手段,取得了较为丰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清蛋白质脂蛋白[LP(a)]、C反应蛋白(CRP)对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28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按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90例)和稳定斑块组(38例),分别检测2组LP(a)和CRP水平.结果 易损斑块组LP(a)、CRP水平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高水平的血清LP(a)和CRP提示可能存在稳定斑块向易损斑块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易损斑块标志物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已经证实易损斑块的破裂、血小板聚集和继发血栓形成造成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闭塞是ACS的主要发病机制。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ACS的病理基础,而易损斑块的破裂则是ACS发生的始动环节。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ACS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血清中一些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妊娠相关蛋白A等对易损斑块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有助于早期发现ACS高危人群及将来发生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作者就检测易损斑块的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事件的后果十分严重,常危及生命,而易损斑块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罪犯"病变.因此,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甚至实现冠状动脉斑块的消退,对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CT技术诊断冠脉易损斑块破裂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40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分别采用冠脉CTA诊断和OCT技术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 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A诊断准确率为82.8%;OCT诊断准确率为96.6%.OCT诊断技术的诊断准确率要高于CTA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631,P<0.05).结论 冠脉易损斑块破裂采用OCT技术进行诊断,不仅安全性好,而且诊断准确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易损斑块诊断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致血栓形成,部分或全部阻塞血管,常可导致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致死性心律失常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1 900万人死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而70%的心血管事件是由易损斑块破裂所致,因此,早期识别易损斑块,对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作者将对易损斑块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作为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病情凶险、致死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ACS的重要启动环节即为易损斑块的破裂,而炎症机制在易损斑块形成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多种血清炎性因子参与了易损斑块的形成、失稳定性以及破裂,这对于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和ACS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易损斑块检测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玉龙  光雪峰 《医学综述》2006,12(8):487-48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预后较差。现在已证实它是由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所致,因此早期检测易损斑块并加以适当干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防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易损斑块的最新检测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