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宋代的茶宴是以茶宴请宾客,或是以茶会客、交友的一种饮茶方式,以举办和参加者分主要有宫廷茶宴、文人茶宴、禅寺茶宴三种;以形式和影响分主要有酒席茶宴、礼仪茶会和斗茶宴会三种,宋代的茶宴促进了饮茶文学、中华茶艺和日本茶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由上海天天旺茶宴馆总经理刘秋萍女士编著的《中国茶宴》一书,不久前已由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今年4月29日—5月25日于江西省星子县举行的“天下第一泉国际茶会”期间首次与读者见面,60册《中国茶宴》被抢购一空。《中国茶宴》收录了刘秋萍女士多年来精心研制的被誉称为“中国第九菜系”的茶菜菜谱一百余则,除了详细文字说明外,还配以精美彩色图片,非常直观实用,书后还附有刘秋萍女士研刘秋萍女士在江西萍乡市举行茶艺茶宴讲演展示会上演讲究茶艺的心得体会──“秋萍茶语”和绿茶、功夫茶冲泡技艺,表明她不但是位茶菜专家…  相似文献   

3.
茶有鲜花难以比拟的幽香;有甘露难以比拟的淳爽滋味,加上消食除腻之功,祛睡提神之效,故能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饮料。客来敬茶已经成为待客的庄重礼仪。茶道在中国开始是为“茶宴”与“茶会”,唐代特别盛行。《茶事拾遗》记载,天宝年间钱起写过《与赵莒茶宴》及《尝过长孙宅与朗上人作茶会》的诗。茶宴、茶会之举以文人雅士为多。他们时常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借茶益思之效,陶醉在茶叶幽香之中。面对山涧泉石,修竹苍松,花红柳绿的环境,文兴大发,吟诗作赋极尽风雅之能  相似文献   

4.
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即茶宴,一种茶会礼仪)一直因史料不足而无法复原.现存的史料中,特别是寺院清规等文献中明确记载有“茶礼”,但却没有具体的形式.本文根据文史资料仅从文字上复原了南宋径山万寿寺的茶礼.  相似文献   

5.
星海 《农业考古》2003,(2):264-265
大凡爱茶、知茶、懂茶之人 ,一般都知“吃茶去”的来历和典故。据《中国茶经》载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 ,人称“赵州古佛” ,他崇茶、爱茶、不但自己嗜茶成癖 ,而且积极提倡饮茶 :“唯茶是求”。因此 ,他每次说话之前 ,总要说上一句 :“吃茶去”。又据《广群芳谱·茶谱》引《指月录》道 :“有僧到赵州 ,从谂禅师问 :‘新近曾到此间么 ?’曰 :‘曾到。’师曰 :‘吃茶去。’又问僧 ,僧曰 :‘不曾到。’师曰 :‘吃茶去。’后院主问曰 :‘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 ,不曾到也云吃茶去 ?’师召院主 ,主应喏 ,师曰 :‘吃茶去’ !”三人都一样 ,…  相似文献   

6.
遂川出名茶,茶事也盛,可茶馆之盛当属草林镇为最,仅圩场就有二十余家茶馆,且家家生意红火,久盛不衰。草林老表的日常生活中少不了这一句:吃茶会!吃茶去三字让我想起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据《五灯会元》记载:“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日:曾到。师日: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日:为什么曾到也云吃茶会,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曰:院主!主应师:喏。师日:吃茶去。”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这则排宗公案无涉,草林老表的吃茶与赵州大师的吃茶是不相同的。大师的吃茶是一种玄虚与高妙,透出急智与禅理。就这点…  相似文献   

7.
在江苏省昆山市的水乡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风俗。在解放初期,此风在农村仍广为流行,而且颇具特色。每当田里农忙结束后,村里的每家每户的妇女都要喊吃茶,今天这家、明天那户。一家一户地轮流转。可是吃茶的人,不是男人,尽是女人,而女人也不是年轻少女,而是一些婆婆、妹妹。她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东道西,有的做针线话,有的拉家常,嘴吃于了,喝口茶润润喉……所以当地称此为“阿婆茶”。不过,吃“阿婆茶”还是有讲究的。水是要用河里提来的活水,用明矾打过;水壶往往是祖传下来的“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20日下午,在陆羽故居青塘别业,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青塘茶会》。定名《青塘茶会》,点明了一个“茶”字,它以茶会友,以诚待人,群策群力,共商茶事。  相似文献   

9.
天天旺的茶宴在茶界的小有名气的,去年新闻报道曾经用这样的话来点评天天旺的茶宴:中国第九大菜系——茶菜。茶菜为何深得文人雅士、美食家的青睐,其中的奥妙又是何在,请听我分解。茶菜主要是巧妙的将茶的色、香、味、形运用到菜肴之中去。在烹调中巧妙地运用茶的特性,改良茶肴本身之不足,这是茶叶进入菜肴的必然因素;烹调上讲五味俱全,但却不可乱点鸳鸯谱。茶菜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看得到茶叶的菜叫茶菜,其实不然,中国的茶分六个大类,其中有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黑茶。这六大类茶各有自己的特色:绿茶是不…  相似文献   

10.
正茶叶,在闽南语中被称之为"茶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米并列,可见这一神农之饮在传统茶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空腹喝茶有伤胃之嫌,但许多闽南人的一天,往往还是始于清晨的一杯香茶。而后便汤水不绝,直至夜间。待客时可吃茶,读书时可吃茶,听戏时可吃茶;有事由吃茶,没事由也吃茶。在廊顶高高挑起的闽南骑楼下,常可见  相似文献   

11.
侯军 《农业考古》2003,(2):238-242
茶之为饮 ,除了具有解渴生津、提神醒脑、消食去腻之类功效之外 ,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 ,那就是营造人际交往中的安谧祥和的气氛 ,有利于旧雨新知之间的融洽沟通 ,由此也就派生出一句老话 :“以茶会友”。算起来 ,我与茶结缘已经 2 0多年了 ,鼓捣茶文化也有 10多个年头了。年年看春芽吐绿 ,生生不息 ;品绿液红浆 ,一期一会。慢慢的 ,“以茶会友”这个字眼里 ,被融入了太多的奇闻轶事、笑语欢声 ;小小茶杯中 ,也积淀下太多的茶人本色、茶友深情。每当我独坐在煮茗斗室 ,啜香茗而弛远思 ,那些熟识的诸多茶友便会不邀而至 ,与我共赏茶韵 ,神侃畅谈。在茶的氛围里 ,我们自然成了同道和知音。我这个小小的专栏就是为他们而开设的。  相似文献   

12.
珍珠菜     
既可以泡来当茶,又可以上桌当菜,这样的药食兼用蔬菜,被称为菜里珍珠。【项目介绍】据中央电视台《致富经》报道,新近开发出来的珍珠菜属金天科植物,具有抗高血压,高血脂,减缓衰老,抗癌治癌的功效,由于与田七嫁接,也具备了田七的一些药用功能。珍珠菜生长旺盛期可以长达十年,每年还可以根据需要,把老根分开,  相似文献   

13.
茶产品,因吃茶可以充分利用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较传统饮茶方式,能更好地发挥茶叶的营养价值,而成为了新兴的饮食时尚。概述了茶产品的种类、发展茶产品的必要性和我国茶产品的发展现状,对茶产品的分类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展望了我国茶产品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蔡定益 《农业考古》2015,(2):161-168
清代民歌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清代民歌反映,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常以茶、饭,茶、酒或茶、烟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女子向男子献茶是一种情爱的表达,男女共饮茶是情感的交流,清代民歌常用茶作为情爱的比喻;茶也是婚姻的符号,女子订婚被称为吃茶;清代茶区流行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亦多有反映。丰富多彩的清代民歌,提供了透视清代社会特殊面貌的另一个角度;以茶为视角,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从一般民众切身的似乎琐细之物着手,去讨论清代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15.
吴骥 《农业考古》2000,(4):311-312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多次描写吃茶养生的情节。“老君眉”茶是“老祖宗”贾母最爱吃的养生茶。每次贾母吃此茶时,都取梅花雪水冲泡,而且此茶色泽澄亮,香气郁爽,其味甘醇,既醒神养心又保健养生。《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翠栊庵》,有一段妙玉烹茶的故事:当贾母一行来到翠栊庵,妙玉捧着一个海棠式填金“云龙献寿”步茶盘,盘里端放着一个成窑小茶盅,盅内盛着色泽澄亮的茶水。妙玉清老祖宗饮茶,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着,又问:“这是什么水冲泡的?”妙玉说:“是旧…  相似文献   

16.
三晋茶商曾雄踞明清五百年 ,在中华茶叶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当今三晋茶人正沿着前辈开创的“心茶之路” ,“吃茶来。”“吃茶去。”《走近茶道》 ,渐入佳境 ,崭露风采 :李亚民 山西忻州地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生态林业协会会长、中国五台山国际茶会常务主任、太原市茶业协会顾问。 1 997年独资举办了首届“五台山国际茶会”。 1 998年又创办了占地 40 0 0 0平方米的天元生态园林种苗公司 ,并在园林内开办了茶文化陈列室。是在三晋本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位有胆有识的茶人。袁成达 山西太原江南茶叶公司总经理 ,太原市茶业协会常务理事。大学…  相似文献   

17.
侯杰 《农业考古》2003,(4):306-306
1997年4月,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以“茶”为题材的邮票,共有4枚,分别为:茶圣、茶树、茶器和茶会,在当时成为茶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这套邮票当初的方案并非如此,而是另外一组内容,4枚分别为:蒙山顶上茶、西湖龙井茶、黄山毛峰茶和武夷山岩茶,另有1枚小型张“陆羽画像”。第一套方案虽未能实施,但亦足可见武夷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机会与几位台湾茶友一道品茗聊天,使我对台湾茶餐时尚有了更多了解。在饮茶风盛的台湾,茶人们把茶列于大米之首,称茶叶为“茶米”,甚至连饮茶也叫“吃茶”。台湾同胞说的“吃茶”,确确实实是把茶叶当作食物那样吃下去。台湾许多产茶区的茶农及酒楼饮食店善于把茶叶作为烹调风味名菜的好原料,他们在采茶之余,精研各式茶餐,如茶叶芋、炸茶菁、茶汤鸡、茶叶馒头等茶叶食品。说起茶叶当菜食,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从春秋后期到西汉初期,已出现茶叶当“蔬食”。《晏子春秋》中记载晏婴当宰相时,非常节俭,饮食上他只“食脱粟之…  相似文献   

19.
唐诗与茶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茶兴助诗情,饮茶能使人神清气爽,引发诗思豁朗明晰。各种形式的茶会、茶宴、茶集、茶赋,灵动地再现了唐诗的引人魅力。唐诗中的茶事总是兴之所至,鲜活动人。唐诗中的茶俗脱却了功利的成分,清雅高洁。唐诗中诸多与茶相连的逸闻趣事,彰显了唐人对茗茶的喜爱之情。诗茶之缘是中国文化的又一瑰宝。  相似文献   

20.
刘金芳  万斌 《农业考古》2004,(2):156-157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兴于唐。”作为享有国饮之称的茶,不仅可消渴解乏,满足人体生理健康之需要,而且还成为人们进行社交的媒介及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美好享受。于是,自古而今,就有了以茶为礼、以茶待客、茶宴茶食茶话会等茶礼茶俗,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其中,评茶与品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茶叶饮用方式,茶之评与品,虽皆为饮茶,然而各自内涵却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