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对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的特点,研究了该工程区地下水径流模数、岩体透水性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以水文图分析法为主,结合野外泉流量和溪流量测验,综合评价地下水径流模数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贾曲单元地下水径流模数最大,其他单元则基本接近,越向西南,径流模数逐渐减小。通过现场压水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结合现场钻孔同位素示踪试验,建立了Lu值随埋深呈负指数减小的变化规律。在数据整理中,提出了需剔除由于孔口止水处理不当造成的Lu值大于40 Lu的点,以及由于断层或裂隙密集带影响产生的“奇异”点阵等要点,使之更加符合实际。将建立的地下水径流模数和透水性规律直接应用于隧洞涌水量估算中,为该工程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某工程坝基防渗帷幕灌浆可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彬  王东  董新光 《工程勘察》2007,(6):19-22,73
通过分析某工程坝址水文地质条件、钻孔压水试验资料及坝基灌浆试验资料,对坝基帷幕灌浆可灌性及必要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坝基具体水文地质条件有利于防渗的情况下,灌浆指标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3.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评价区域地下水可更新性成为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首先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与地下水水动力等方面,进行地下水系统划分及特征研究,分析含水层空间结构及补径排条件;其次在收集利用以往测试资料基础上,通过现场采样分析,开展不同水体环境同位素特征研究;最后利用水均衡法计算地下水可更新能力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涟水高沟地区承压水具备地下水补给通道,主要接受上游山区侧向径流补给,且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会引发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地下水水龄2万年左右,水循环更新周期上千年,可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不属于难以更新的地下水;同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加快地下水循环速率,进一步提高地下水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土溪口水库库坝区岩溶发育情况,采用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示踪试验、水化学及同位素等方法手段,获取了较全面的水文地质资料。主要依据地面调查及水文地质钻探成果,结合工程区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查明了库坝区岩溶形态特征及分布;深入分析岩溶发育规律及分布的成层性,为水库渗漏、坝基渗漏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导水构造水文地质特征评价是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场址选取和评价研究的重要任务。钻孔雷达测量可以提供断裂构造在岩体中横向的延展特征。钻孔声波电视测量可以获得钻孔孔壁360°连续图像。从这些图像上可以解译出岩性特征、结构面的走向和相互关系等信息。多参数水化学测井直接获得深部环境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和垂向变化特征。双栓塞压水试验技术可以分段测量钻孔揭露岩体的渗透参数。任何单一的钻孔测量技术都不能准确、完整地描述导水构造的特征。综合钻孔测量技术将单一的钻孔测量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所获得的数据,既发挥综合效应,各类数据又可以相互验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将综合钻孔测量技术应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系统场址预选和评价研究中,以甘肃北山预选区3#(BS03)钻孔为例,建立导水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模型。  相似文献   

6.
石昱祯 《山西建筑》2010,36(2):146-148
通过研究区的泉点、地表水的水化学组成、氢氧同位素分析,结合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类型以HCO3-Ca,HCO3.Cl-Ca.Na为主,大气降水为该区各水体主要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7.
杨跃 《城市建筑》2014,(18):181-181
在勘察过程中,通过钻孔综合测井试验判别岩体的含泥量,通过压水试验确实裂隙的发育类型以及地下水的类型,共同为岩体的开挖提供分析评价。本文论述了水文地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R/S分析方法对钻孔常规压水试验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能反映岩体透水性特征的分维数。通过对不同水电工程中压水试验的分析,探讨了不同岩性、构造条件下裂隙岩体透水性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鹤庆西山温水龙潭温泉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鹤庆西山温水龙潭温泉为研究对象,结合温泉所在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温泉的补给高程为3592m,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热储温度为32.73℃,温泉的成因受研究区岩性和地质构造条件所控制,大气降雨自鹤庆西山岩溶系统北衙组(T2b2)灰岩岩层落水洞、岩溶洼地以及断裂破碎带、裂隙等汇入地下水,沿断裂破碎带及地下岩溶裂隙管道由西向东径流,在鹤庆西山西缘山脚处遇鹤庆-洱源断裂,地下水沿断层及其破碎带向上运移出露地表形成泉。  相似文献   

10.
地温空调(水源)地下水开采设计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分析了武汉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地下水性质及其可采性特征,结合工程实践,对武汉地区地温空调(水源)地下水开采设计方法、地下水开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地应力和地下水问题对深埋长隧洞衬砌的设计及施工具有重大影响。通过数值计算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深埋长隧洞管片衬砌结构进行了受力分析,研究了围岩变形及水压力对管片衬砌结构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约90%的洞段稳定性较好,围岩变形对管片衬砌结构影响较小,可采用管片衬砌;隧洞沿线外水压力较高,是影响衬砌设计的主要因素,应采取适当的排、堵措施降低外水压力对管片衬砌结构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隧洞衬砌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为主,甚低频法、部分地段激发极化法和瞬变电磁法为辅助手段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中20 km深埋长隧洞段进行了探测研究,主要介绍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法隧洞勘探的效果及其他几种辅助方法的作用。综合利用物探资料及地面工程地质勘察结果对深埋长隧洞围岩介质的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并评价可能影响工程的断层、破碎带及异常区,这将对工程施工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北京西郊南水北调受水区进行了地下水数值模拟和流场趋势预测,为其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首先建立了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将模型概化为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运用地下水模型软件GMS建立了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在南水北调供水前,地下水位持续小幅下降;南水北调供水后,地下水储存量增加了4.2×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上升幅度为6.24m。其中,在研究区北部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上升幅度最大,一般为8—10m,在研究区南部上升幅度较小,一般为3~4.5m。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隧洞围岩分类和变形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工程地质性质和砂岩、板岩比例对隧洞区工程地质岩组进行了划分,并对结构面和岩体结构进行分级和分类,在此基础上用T系统和RMR系统对隧洞围岩进行分类;变形计算中,根据围岩分类,采用基于GSI的Hoek-Brown经验方法对围岩岩体变形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围岩分类和变形计算,对TBM在西线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马氏距离判别法和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不足进行改进,将改进的距离判别分析法应用于南水北调西线工程TBM施工围岩分级中。根据TBM施工特点和相关研究成果,将TBM施工围岩分级标准定为4级。选用岩石强度、岩组特征、结构面间距、结构面与洞轴线夹角以及石英含量5项指标作为判别因子,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杜柯河-玛柯河段实例数据作为学习样本进行训练,建立TBM施工围岩分级的改进的距离判别分析模型,利用得到的线性判别函数对待判样本进行分级。最后,将改进的距离判别分析法得到的判定结果与传统马氏距离判别法、RTBM法以及RMR方法得到的判别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改进的距离判别分析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距离判别分析法具有预测精度高等优点,为TBM施工围岩分级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活动水平低;地球物理资料证实,工程区具有稳定型地壳;构造稳定性分析显示,工程区不发育突发活动地段,属于构造稳定型地区。  相似文献   

17.
围绕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大西线中的水工程建设,归纳提炼了4个最具代表性的岩土工程问题:黄土、冻土等特殊土工程问题,深埋长隧洞地质灾害和超前预报问题,高土石坝变形稳定及抗震安全性问题,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和处理技术问题。就这些西部水工程中的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工作展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杨锋 《预应力技术》2014,18(1):7-10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特大型调水工程,交叉建筑物众多、工程环境及地质条件复杂,做好工程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是工程持久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本文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段的大型河渠交叉建筑物南沙河倒虹吸,简要介绍其耐久性设计的基本思路。为同类建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程实践,探讨西线一期工程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原则和基本思路,根据有关资料,给出工程区的稳定性分区,认为西线工程位于基本稳定区,附近断裂大多数不具有活动性,坝址场区内没有发现活动断裂和地震震中分布,没有活动断裂穿越引水隧洞。隧洞围岩主要为II~III类围岩,局部为IV~V类围岩,岩爆强度不高,围岩大变形主要发生在板岩段和构造破碎带处,地质条件适合TBM施工。根据水文地质资料,给出各隧洞段的涌水量。可能引起强透水或涌水的地段主要在浅埋过沟段、向斜褶皱核部破碎岩体形成的富水段、断层破碎带及其影响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