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部淋巴结微波热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54例初治N2~N3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热疗组(76例).对照组用氟尿嘧啶+顺铂化疗1~2周期(21 d为1周期)后原发灶常规放疗DT 70~78 Gy分35~39次,颈淋巴结转移灶DT 68~72 Gy分34~36次.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每次加温45min,2次/周,共8~14次.结果 热疗组、对照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和77%(X2=14.24,P<0.0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44%(X2=0.73,P>0.05),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21%(X2=15.91,P<0.01),总生存率分别为59%、41%(X2=5.09,P<0.05).结论 对N2、N3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淋巴结微波热疗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化疗组.  相似文献   

2.
《癌症》2017,(12):757-766
Background: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nature of metastasis to small cervical lymph nodes (SCLNs) in the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examined by using 18-fluoro-2-deoxy-glucose (18F-FDG)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 (PET/CT).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s of PET/CT in identifying metastasis in SCLNs in NPC patients. Metho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MRI) and PET/CT scans for 470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non-distant metastatic NPC were analyzed. Metastatic rates of SCLNs were defined by the positive number of SCLNs on PET/CT scans and total number of SCLNs on MRI scan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applied to compare PET/CT-determined stage with MRI-determined stage. Results: In total, 2082 SCLNs were identified, with 808 (38.8%) ≥ 5 and < 6 mm in diameter (group A), 526 (25.3%)≥ 6 and < 7 mm in diameter (group B), 374 (18.0%) ≥ 7 and < 8 mm in diameter (group C), 237 (11.4%) ≥ 8 and< 9 mm in diameter (group D), and 137 (6.5%) ≥ 9 and < 10 mm in diameter (group E). The overall metastatic rates examined by using PET/CT for groups A, B, C, D, and E were 3.5%, 8.0%, 31.3%, 60.0%, and 83.9%, respectively (P < 0.001). In level IV/Vb, the metastatic rate for nodes ≥ 8 mm was 84.6%. PET/CT examination resulted in modifica-tion of N category and overall stage for 135 (28.7%) and 46 (9.8%) patients, respectively. The areas under curve of MRI-determined and PET/CT-determined overall stage were 0.659 and 0.704 for predicting overall survival, 0.661 and 0.711 for predicting distant metastasis-free survival, and 0.636 and 0.663 for predicting disease-free survival. Conclusions: PET/CT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MRI in identifying metastatic SCLNs, and the radiologic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metastatic lymph nodes in level IV/Vb should be re-defined.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部淋巴结微波热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54例初治N2~N3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热疗组(76例).对照组用氟尿嘧啶+顺铂化疗1~2周期(21 d为1周期)后原发灶常规放疗DT 70~78 Gy分35~39次,颈淋巴结转移灶DT 68~72 Gy分34~36次.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每次加温45min,2次/周,共8~14次.结果 热疗组、对照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和77%(X2=14.24,P<0.0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44%(X2=0.73,P>0.05),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21%(X2=15.91,P<0.01),总生存率分别为59%、41%(X2=5.09,P<0.05).结论 对N2、N3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淋巴结微波热疗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化疗组.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部淋巴结微波热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154例初治N2~N3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8例)和热疗组(76例).对照组用氟尿嘧啶+顺铂化疗1~2周期(21 d为1周期)后原发灶常规放疗DT 70~78 Gy分35~39次,颈淋巴结转移灶DT 68~72 Gy分34~36次.热疗组放化疗方法同对照组,颈淋巴结于放疗第1周开始配合局部热疗,每次加温45min,2次/周,共8~14次.结果 热疗组、对照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和77%(X2=14.24,P<0.01),远处转移率分别为37%、44%(X2=0.73,P>0.05),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1%、21%(X2=15.91,P<0.01),总生存率分别为59%、41%(X2=5.09,P<0.05).结论 对N2、N3期鼻咽癌放化疗配合颈淋巴结微波热疗的5年颈淋巴结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放化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454例鼻咽癌IMRT±化疗的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分析本中心2007—2012年采用IMRT±化疗的454例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放疗处方剂量:鼻咽大体肿瘤69.96~73.92 Gy分33次, 颈部转移淋巴结69.96 Gy分33次, 高危引流区60.06 Gy分33次, 低危引流区50.96 Gy分28次。诱导化疗438例, 同期化疗420例, 辅助化疗216例, 顺铂、紫杉醇为主。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并Logrank 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 Cox法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3年样本数为210例, 3年OS、LRFS、NRFS、PFS、DMFS分别为88.1%、91.0%、90.7%、80.5%、85.1%。影响OS因素有年龄(P=0.011)、T分期(P=0.005)、N分期(P=0.033);T、N分期对DPFS (P=0.017、 0.005)、DMFS (P=0.012、0.019)均有影响。≥3级急性及晚期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口腔黏膜反应, 口干、吞咽困难和脑损伤。结论 IMRT提高了鼻咽癌患者长期生存, 远处转移是主要失败原因, IMRT联合化疗不良反应能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0.5 cm但<1 cm、包膜完整、无中央坏死)放疗剂量为64 Gy时淋巴结的消退情况、有无局部复发,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月我院80例有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的N0期鼻咽癌患者,按中国鼻咽癌2008年分期标准,T1期4例,T2期15例,T3期36例,T4期2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调强放疗,其中T1、T2患者采用单纯放疗,T3、T4患者配合单药铂类方案同步化疗。鼻咽大体肿瘤体积 (GTVnx)处方剂量70~74 Gy,颈部未达标可疑阳性淋巴结(GTVnd可疑阳性)处方剂量64 Gy,临床靶体积1(CTV1)处方剂量60~64 Gy,临床靶体积2(CTV2)处方剂量50~54 Gy,分30次进行照射,照射时间6周。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放疗前后淋巴结的消退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随访率为98.8%。80例患者129个淋巴结,放疗后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CR 117个,PR 6个,NC 6个,有效率95.3%。放疗前后淋巴结消退有意义(P<0.05)。4年局部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4.6%、95.9%、93.7%。有4例GTVnx内复发,3例出现远处转移。颈部放射性皮肤反应1、2级分别占77.5%、22.5%。颈部纤维化1级占15%。结论 64 Gy的放疗剂量是鼻咽癌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转移很好的控制剂量,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颈部转移性淋巴结与鼻咽癌IMRT后发生远处转移之间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10—2012年接受IMRT的474例初治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种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采用进入法进行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474例患者中400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122例经IMRT后存在颈部淋巴结残留。4年累计远处转移率13.7%(65/474),4年OS、DFS、LRFS、DMFS分别为82.9%、81.4%、93.5%、86.3%。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下颈Ⅳ/Ⅴb/Ⅴc区淋巴结转移、颈部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残留淋巴结大小、淋巴结消退时间是DMFS的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 放化疗能降低鼻咽癌IMRT后远处转移发生率。颈部淋巴结越大,越容易发生残留,残留淋巴结越大,发生远处转移风险越高。颈部大淋巴结(≥6 cm)、残留淋巴结>1 cm及在放疗3个月后仍有淋巴结残留为鼻咽癌IMRT后DMFS的不利预后因素,需探讨更合理的干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预后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MRI成像特点研究鼻咽癌的预后因素。方法 :对 58例经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行首程放射治疗并做MRI检查 ,原发灶给予中位剂量 70Gy( 60~ 75Gy) ,生存统计采用Kaplan Meier法及Logrank检验 ,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逐步回归模型。结果 :全组中位生存时间 56 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8 3%、76 8%、36 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生存的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及颈淋巴结 (MRI≥ 1cm)。结论 :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头痛、颅神经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 ,而MRI显示的颅底骨及咽后淋巴结受累并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最大横断面短径≥0.5cm但〈1cm、包膜完整、无中央坏死)给予放疗剂量64Gy时的疗效,患者的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66例N0期鼻咽癌患者,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予以64Gy的放疗剂量,以MRI检查为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放疗剂量达64Gy时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完全缓解62例,有效率达93.9%,放疗前后淋巴结消退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时所有患者均出现Ⅰ级放射性皮炎,并在5年随访过程中无颈部淋巴结复发,无颈部皮下组织纤维化患者。[结论]64Gy的放疗剂量对鼻咽癌颈部可疑阳性淋巴结转移能很好地控制,且不良反应较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相关指标与完全切除的Ⅱ期(T1~2N1)非小细胞肺癌(NSCI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分析清扫的淋巴结数、N1阳性数、N2淋巴结的总数、N1淋巴结的转移度等淋巴结的临床指标对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N1淋巴结转移度和清扫N2淋巴结的总数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影响OS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直径、清扫淋巴结总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DFS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可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术中至少应清扫10枚以上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的总数≥10枚是预后的良好因素,而N1阳性淋巴结数≥3枚是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戴云  苏晓东  龙浩 《癌症》2010,29(5):538-544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Surgery is the mai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tage-Ⅱ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but patients still have an unsatisfactory prognosis even though complete resection is usually possible.Adjuvant chemotherapy provides low rates of clinical benefit as well.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prognostic factors of patients with completely resected stage-Ⅱ NSCLC to find patients with unfavorable factors for proper management.Methods:Clinical data of 220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esections o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接受肺癌根治术的pT1~3N0M0 NSCLC患者337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分析确定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 根据最佳界值分组, 分析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与pT1~3N0M0 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337例患者共检出N1站淋巴结1 321枚, 每例患者平均3.9枚。中位生存时间为42.0个月,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2.2%、57.1%和24.9%。ROC曲线分析显示, 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预测pT1~3N0M0 NSCLC患者5年生存的最佳界值4.5枚, 取整数后, 以N1站淋巴结检出数目为5枚作为界值, 将患者分为检出淋巴结<5枚组(212例)和检出淋巴结≥5枚组(125例)。检出淋巴结≥5枚组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比例为19.2%, 高于检出淋巴结<5枚组(9.0%, P=0.007), 两组患者其他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影响胸段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对患者预后和TNM分期标准的影响.方法 对1224例非手术死亡的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进行分析,选择15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以淋巴结转移数目(0枚、1枚和≥2枚)的不同,对Ⅱ、Ⅲ期食管癌以新的标准进行TNM分期.结果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侵及深度、部位、组织类型和肿瘤长度等(P<0.01).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1).0、1和≥2枚转移淋巴结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1%、32.0%和8.9%(P<0.01).转移淋巴结为1枚和≥2枚的T2N1M0期和T3N1M0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3.1%、18.0%(P<0.01)和28.0%、9.6%(P<0.01).新分期中Ⅱ a期、Ⅱb期、Ⅲ a期和Ⅲ b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6.5%、43.9%、25.6%和11.1%(P<0.01).结论 影响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淋巴结转移,而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为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组织分化程度.为提高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5年生存率,必须加强区域淋巴结的清扫和针对淋巴结转移的综合治疗.淋巴结转移数目明显影响食管癌患者的预后,以转移淋巴结为0、1和≥2枚进行分级,能够准确地反映淋巴结转移数目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根据淋巴结转移数目的 不同进行的新分期能更好地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预后的变化,为国际抗癌联盟食管癌TNM分期标准提供了修订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预后,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科2001年1 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食管癌根治术后因区域性淋巴结复发和/或转移而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的患者90例,其中79例全程适形放疗处方剂量为50~72Gy/25~36次,11例后程适形放疗的剂量为50~76Gy/25~38次。结果:自手术之日起计算的术后1、3、5 年生存率分别为85.71% 、34.34% 、14.92% ,自复发和(或)淋巴结转移放疗之日起计算的放疗后1、2、3 年生存率分别为43.41% 、18.09% 、7.81% 。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测量原发食管病变长度、钡餐造影病变长度、T分期、TNM分期、转移淋巴结个数、淋巴结转移度、术后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时间对术后生存均有显著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双肺V35、放疗后近期疗效和淋巴结缩小率是影响食管癌术后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放疗疗效的独立性预后因素。结论:双肺V35越小、放疗后近期疗效越好;淋巴结缩小率越大,食管癌术后区域性淋巴结复发和(或)转移者放疗后的生存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406例鼻咽癌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预后预测模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996年12月至1997年12月接受治疗的鼻咽癌初治患者406例的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情况等进行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指数(prognostic index,PI)方程,并根据PI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计算各组的生存曲线.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N、M分期和临床分期,颅底骨质破坏,颈淋巴结转移情况,放射剂量等因素影响预后(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N、M分期、临床分期和化疗与否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PI值能较好的反映预后,为临床进行分层个体化治疗和预后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934例鼻咽癌单纯放疗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目的 分析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全年934例鼻咽癌初治患者临床资料及其主要预后影响因素.934例中男676例,女258例.按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35、215、488和196例.全组病例均采用低熔点铅挡块而颈联合野等中心照射技术给予单纯常规分割放疗,原发灶总剂量66~88 Gy,颈淋巴结转移灶总剂量60~70 Gy,颈预防照射剂量50~56 Gy.结果 随访3.0~94.2个月,中位随访期67.1个月.全组病例5和8年总生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牛存率、无转移牛存率分别为68.3%、67.3%、64.4%、72.4%和48.0%、66.6%、50.8%、68.0%(χ2=49.74,P=0.000).无论是5和8年总牛存率、无瘤牛存率、无复发生存率或无转移生存率,N1期患者均显著低于N0期患者[66.0%:77.4%和50.3%:59.8%(χ2=33.34.P=0.000)、66.8%:76.1%和66.1%:76.1%(χ2=29.08,P=0.000)、63.4%:72.9%和48.9%:58.7%(χ2=27.65,P=0.000)、71.0%:80.8%和63.4%:68.0%(χ2=26.13,P=0.000)],N1与N2期的相似,N1~2期的显著高于N3期的.多因素分析表明性别、年龄、T分期及N分期是影响总牛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早期鼻咽癌患者单纯根治性放疗可取得较好远期疗效,但局部晚期患者的总牛存率则仍未理想,主要火败丁局部区域复发和远处转移.临床分期及N期不同期别是影响顶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MRI的鼻咽癌患者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的临床特征与鼻咽癌3DRT的预后关系。方法 收集2009年—2013年间本院477例采用3DRT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关系。结果 区域淋巴结包膜侵犯组216例,无包膜侵犯组261例。有包膜侵犯和无包膜侵犯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8.5个月和39.0个月,3年OS、PFS、LRFS、DMFS分别为81.9%、65.8%、87.8%、80.3%和90.7%、85.0%、95.8%、92.9%(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及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OS、PFS、LRFS及DMFS的重要影响因素(P=0.000~0.004),而T分期、TNM分期与鼻咽癌患者OS、PFS、DMFS相关(P均=0.000)。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是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的预测因子,淋巴结包膜侵犯是影响鼻咽癌患者PFS、LRFS、DMFS因素。结论 淋巴结包膜侵犯患者容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患者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放疗剂量对接受放(化)疗的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2014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疗的331例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复发部位、不同放疗剂量对患者预后影响及其独立性预后影响因素等。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模型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3%、23.2%、16.6%,中位生存时间13.4个月(95%CI为11.7~15.0个月)。放疗剂量<60Gy和≥60Gy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0.8个月和13.9个月(P=0.013)。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无家族史、胸上段、左侧开胸、N0分期、阳性淋巴结对数比(LODDS)<0.030、复发时间≥13.1个月和复发部位≥2个组患者在接受≥60Gy的放疗剂量时预后较好(P值分别为0.038、0.033、0.001、0.003、0.018、0.010、0.041、0.039、0.043、0.007)。且≥60Gy剂量组患者近期疗效明显优于<60Gy剂量组患者(P<0.001),且不增加其≥2级放射性胃炎(P=0.977)和放射性肺炎(P=0.444)的发生率。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病变LODDS大小、处方剂量及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性因素(P值分别为0.006、0.008、<0.001)。结论 食管癌术后局部区域复发患者放疗处方剂量≥60Gy可使患者明显受益,但还需要进行大宗病例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在进展期胃癌中的预后价值及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R0根治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255例,根据CEA和CA19-9的表达水平分为A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B组(CEA≥2.19ng/mL或CA19-9≥10.78U/mL)和C组(CEA≥2.19ng/mL且CA19-9≥10.78U/mL),比较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情况,并分析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间临床N分期、临床TNM分期和病理TNM分期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B组和C组。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分化程度、病理T分期、病理TNM分期、清扫淋巴结总数、清扫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CEA和CA19-9联合检测对进展期胃癌患者评估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