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探究多胺对海洋微藻扩繁的影响, 在外加外源多胺条件下对假微型海链藻、角毛藻、东海原甲藻、扁藻和微绿球藻进行室内培养. 结果表明: 在适宜温度条件下(23℃), 外源多胺对不同微藻生长差别很大, 其中对硅藻扩繁促进效应比较稳定; 而对其他门类的微藻, 外源多胺的促进效果比较差, 甚至具备一定的抑制效应. 而在不同温度条件下, 5种胺对角毛藻的生长有差异, 其中23℃条件下, 与对照相比, 多胺对角毛藻生长是促进作用; 而在15℃和30℃条件下, 多胺对角毛藻生长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的炎性损伤与全身性炎症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相关,LPS可致全身性炎症,在炎症发生过程中,CD14是LPS的膜受体,可通过激活NF-κB诱导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CD14主要分布于细胞膜脂筏部位,脂筏是由鞘磷脂(SM)和胆固醇相互锚定,并与相关蛋白质组成的一种微空间结构,因此降低SM的合成,会降低SM在脂筏部位的含量,进而改变脂筏结构及CD14在脂筏部位的分布,最终影响炎症的发生。本研究利用干扰载体pSUPER-SMS沉默HepG2细胞鞘磷脂合酶(SMS)的表达,并检测SM在脂筏部位的含量及CD14和TNF-ɑ的表达,结果显示SMS1和SMS2的mRNA水平表达和酶活都有显著下降(P<0.001,n=3),SM在脂筏部位含量和CD14的表达均有显著降低(P<0.001,n=3),导致LPS所致HepG2细胞TNF-ɑmRNA水平的表达下降。可见SMS可通过改变CD14在脂筏部位的含量,最终影响和炎症发生相关分子TNF-ɑ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获得了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eBank登录号: 7200924), 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调控研究. 结果表明, 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1438bp, 开放阅读框(ORF)为1098bp, 编码365氨基酸序列, 含有脂肪酸蛋白特性(I)和DAG结合位点(II)等功能结构域. 预测三角褐指藻DGAT1蛋白为亲水性蛋白, 含有6个跨膜结构域和7个超强跨膜螺旋区, 无信号肽. 进化树分析表明, 三角褐指藻与海链藻DGAT1蛋白同源性最高. RT-qPCR结果表明, 光照强度和温度均显著促进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 随着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增加, 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 在光照强度为2500lx或温度为25℃时, 三角褐指藻DGAT1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 这与三角褐指藻总脂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同样揭示DGAT1蛋白与三角褐指藻总脂生物合成与积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旨在探究定向培藻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应用效果. 选取体长0.545cm的凡纳滨对虾84万尾, 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 每个室内水泥池(30m2)14万尾), 对照组水体不添加藻, 试验组水体中添加海链藻(藻浓度维持2×104~5×104 cell?mL-1), 试验周期25d. 结果表明: 定向培藻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及养殖水质影响显著(P<0.05), 其中, 对虾体长、体质量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养殖水体的pH日差值和、NO3--N、NH4+-N、PO43--P和养殖水体中弧菌数量均为海链藻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 由此可见, 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 养殖池中添加定向培海链藻有利于维持养殖池水体的水质稳定, 减少水体的氮磷含量和抑制弧菌的生长, 同时也有利于凡纳滨对虾的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5.
宇佐美曲霉 L336酸性蛋白酶 发酵过程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宇佐美曲霉栗色变种 L336是一株高产酸性蛋白酶的生产菌 ,采用转置培养法 ,对其发酵过程的 一些动力学特点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酸性蛋白酶是细胞利用内源营养从头合成的 ,属于非生长关联 型; 腺嘌呤是菌体生长的生长因子 ,代谢类似物对酶合成产生较大的抑制 ;而蛋白胨是酶合成的诱导因 子 ,发酵液溶氧水平较大地影响酶合成能力 . 本研究为其工业发酵工艺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饥饿再投喂对花鲈幼鱼生理生化指标(肝指数、摄食率、血液生理生化指标、肌肉成分)的影响, 设S5、S10、S15共3个实验组, 分别在饥饿5、10、15d后, 恢复投喂至第35天, 对照组S0持续正常喂食, 分别于饥饿结束时、恢复投喂5d及实验结束时取样. 结果表明: (1)肝指数在饥饿胁迫后严重下降, S15组下降至初始值的40%左右. (2)实验组恢复投喂时的摄食率较S0组下降了10.8%~24.0%, 恢复投喂后有所回升. (3)花鲈血液生理指数受到饥饿胁迫的影响显著, 3个饥饿实验组的白细胞、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含量均大幅度下降; 反之, 蛋白含量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恢复投喂后的各指标基本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4)饥饿胁迫对灰分无显著影响. 粗脂肪表现出下降趋势, 但实验结束时, 除S15组外都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粗蛋白在S15组才出现下降, 恢复投喂后能迅速恢复到对照组水平. 分析认为, 在花鲈饥饿过程中肌肉脂肪的调动先于肌肉蛋白, 而恢复投喂后, 肌肉蛋白的恢复先于肌肉脂肪.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褐菖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 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6~18℃下, 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 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 达(93.33±9.43)%, 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 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 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 后者维持到8日龄; 延迟投喂1~5d各组, 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 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 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 mm, 饥饿3d内, 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 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 延迟投喂0~3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但延迟4d后各投喂组, 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 因此认为, 褐菖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 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褐菖鲉仔鱼在饥饿条件下的存活与生长,对其仔鱼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以及延迟投喂下仔鱼的存活及生长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6~18℃下,仔鱼产出当日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最高,达(93.33±9.43)%,饥饿不可逆点为7.2日龄;投喂组仔鱼卵黄囊消耗较饥饿组快,前者卵黄囊于5日龄基本耗尽,后者维持到8日龄;延迟投喂1~5d各组,其10日龄仔鱼存活率在70%以上,显著高于延迟投喂6~9d各组(P0.05);初产仔鱼平均全长为(4.15±0.10)mm,饥饿3d内,全长平均日增长量为8.3×10-2 mm·d-1,第4天后出现负增长;延迟投喂0~3 d各组的20日龄仔鱼全长及特殊增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延迟4 d后各投喂组,各指标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因此认为,褐菖鲉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日龄,对其以后的生长、存活最有利.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饥饿再投喂对黑鱾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置3个饥饿实验组(S5、S10、S15)及对照组(C组),各实验组饥饿后均恢复投喂5 d.结果显示:(1)饥饿胁迫下,消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饥饿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复投喂5 d后,各饥饿组胃中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对稳定或继续下降;肝脏和肠中蛋白酶S10和S15组迅速回升,脂肪酶活性也呈恢复趋势.(3)各饥饿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含量显著下降;复投喂后,白细胞及S5、S10组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回升至对照组水平.(4)血糖在饥饿5 d时显著下降,之后基本稳定;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随饥饿时间延长而升高;总蛋白含量先降后升,白蛋白球蛋白比下降;复投喂后血糖、白蛋白球蛋白比回升.分析认为,黑鱾幼鱼在短期饥饿中,前期主要消耗脂肪,后期动用蛋白质作为维持基础代谢的能量.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穿心莲内酯诱导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抑制、周期阻滞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用梯度浓度的穿心莲内酯作用于SGC-7901细胞,以MTT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情况;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GC-7901的周期分布状况、胞内的ROS水平以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以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的水平;以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加药浓度处理后的细胞内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可知穿心莲内酯对SGC-7901细胞具有时间依赖和浓度依赖的抑制效果,48h的IC50约为24μg·mL-1;并且能够有效抑制G2/M期的周期进展,随后诱发内源性凋亡途径;与此同时,细胞内的ROS水平上升,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再加入NADPH之后,细胞内的GSH水平有所回升,周期阻滞得到缓解.细胞内的p53、p-CDC2、cleaved caspase-3/9、Bax等上调;bcl-2等水平下调.穿心莲内酯是通过上调胞内ROS水平并使线粒体膜电位崩溃而诱发G2/M期的周期阻滞与内源性凋亡,最终抑制SGC-7901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从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与癌细胞生长和代谢的关系角度, 系统地分析和综述了lncRNA如何通过促进或抑制细胞周期进程调节癌细胞生长, lncRNA如何通过调节上皮间质转化影响癌细胞迁移, 以及lncRNA在肿瘤细胞糖类和脂类代谢中如何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剧毒卡罗藻对双壳类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尚待研究解明. 本文以菲律宾蛤仔为对象, 比较研究了细胞大小形态一致的剧毒卡罗藻和无毒周氏卡罗藻对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存活、摄食生理以及糖原含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 2种卡罗藻喂养下, 菲律宾蛤仔稚贝均有生长, 但有毒组的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均显著低于无毒组. 其滤水率和摄食率与藻密度呈近似幂函数相关, 15×105 cells·L-1为拐点藻密度; 小于或等于此藻密度时, 2组的摄食率和滤水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 且无显著差异; 大于此密度时, 有毒藻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显著低于无毒藻组. 成贝较稚贝能耐受更高有毒藻密度. 摄食2种卡罗藻后, 菲律宾蛤仔各组织均快速累积糖原, 外套膜糖原含量最高, 变化最为显著. 但糖原累积量与藻密度有关, 低藻密度组中, 有毒藻组的糖原含量显著低于无毒藻组. 研究结果表明, 剧毒卡罗藻可以通过降低贝类摄食能力、干扰生化代谢等非急性致死过程来影响贝类的生长及存活.  相似文献   

13.
将人 V干扰素 /U肿瘤坏死因子融合蛋白 (hVTNF-U )重组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 pET28,构建成 T7 lac启动子控制下的 His6融合表达质粒 ,转化溶源菌 E. coli BL21( DE3).经 IPTG(1mM )诱导表达 , 阳性菌在 SDS-PAGE泳图上出现一条粗表达带 ,其分子量 (32kDa) 与目的蛋白 H is6-V TN F-U ) 理论分 子量相符. 薄层扫描与溶解性分析显示 ,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 45% 以上 ,主要为不溶性的包涵体 ( IBs).离心分离 IBs产物 ,溶于 7M尿素中 ,然后通过 Ni柱进行亲和层析 ,即可获得一步纯化的表达产物 (纯度为 96%、回收率为 91% ).纯化产物再经复性缓冲液稀释复性 ,其细胞毒比活性与抗病毒比活性分 别达到 1. 2× 10 7~ 2. 0× 107u /mgp和 6. 6× 10 5 ~ 7. 2× 105 u/mgp.  相似文献   

14.
探讨突变的膜结合型TNF-α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用突变的膜结合型TNF-α基因作为目的基因,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人胃癌细胞MGC803,经G418筛选得到抗性克隆MGC^T803,结果:Southern杂交证实目的基因已整合在MGC^T803细胞中,用ELISA方法检测MGC^T803细胞表面TNF-α表达量明显增高,MGC^T803细胞形态,体外增殖能力无显著改变,裸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利用SPT和西文W inflows制作中文软件封面的一种新方法.其主要步骤是,先在SPT下生成具有TIF格式的底稿,再用图像格式转换文件,使之转换成PCX格式或BMP格式,最后在Windows操作环境下进行艺术处理,生成中文软件封面.,其次,通过对BMP图像格式文件的分析,编制一个在应用程序中显示该中文软件封面的程序.  相似文献   

16.
铬是植物的非必需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采用双向电泳和质谱技术,研究了铬胁迫对西红花叶片蛋白表达的影响.通过质谱技术,成功鉴定出9个在铬胁迫后下调表达的蛋白,分别为细胞分裂循环蛋白48、ATP合成酶α亚基、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长链(2个)、未知蛋白、核酮糖二磷酸羧化加氧酶、蛋白酶体α亚基、铁蛋白和蛋白酶体β亚基;6个上调表达的蛋白,分别为蔗糖合酶、真核起始因子4A、α-1,4-葡聚糖蛋白合成酶、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异黄酮还原酶类似物IRL和未知蛋白.以上结果为研究植物响应铬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细胞分子原位杂交方法对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白血细胞系HL-60和CEM,以及正常人白细胞中C-myc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证明:HL-60细胞中C-myc基因有异常高水平的表达,而在CEM细胞和正常人白血球与淋巴细胞中则没有明显的C-myc转录产物.Southern分析表明,HL-60细胞基因组中C-myc基因有显著的扩增现象;而CEM细胞基因组中的C-myc基因的拷贝数与正常人血细胞的接近,属正常水平表达。再次证明了HL-60细胞系C-myc基因的异常高水平表达,与该基因的大量扩增紧密相关.还对两种癌细胞系的癌变机理和细胞原位杂交在基因表达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