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全面掌握铜川市陈炉镇景区蚊媒分布情况,分析蚊媒危害程度,为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蚊调查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帐诱法,幼虫检查民居外环境容器积水的阳性率,计算容器指数、房屋指数、百户指数评价幼虫密度。结果诱蚊灯法蚊密度为0.0874只/(灯·h),成蚊密度7月最高为0.2018只/(灯·h)。各环境中以农家乐成蚊密度最高,为0.1429只/(灯·h);其次为民居,为0.1078只/(灯·h)。帐诱法蚊密度为7.4419只/(帐·h),成蚊密度以8月最高,为30.6000只/(帐·h)。民居容器指数平均为14.48%,以8月最高(21.87%),房屋指数为35.88%,百户指数为76.08%。结论陈炉镇风景区环境中存在大量伊蚊孳生地,主要以各种储水容器为主,而且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应落实积水清除措施,控制白纹伊蚊密度。  相似文献   

2.
田波  张松建  马铁铮  全菲  唐超 《职业与健康》2012,28(11):1295-1297
目的对北京市机场口岸蚊媒本底情况以及蚊媒病原体携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北京市是否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为机场口岸蚊媒传播疾病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灯诱法,对捕获的白纹伊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对中华按蚊进行4种疟原虫核酸检测。结果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指数为44.54只/(灯.h),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87.95%;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10.64%;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11%、0.30%。成蚊密度高峰期为8、9月。蚊媒疟原虫、登革热病原携带状况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北京市机场口岸存在登革热和疟疾传播的蚊媒,北京市存在由输入性病例(境外感染病例及外省感染病例)引起登革热、疟疾本地传播的风险。应继续加强对机场口岸蚊媒密度监测以及蚊媒病原携带状况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及其季节消长规律等本底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CO2诱蚊灯法诱捕成蚊,并对捕获蚊虫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成蚊22 715只,密度为44.54只/(灯·h),密度高峰期为8-9月.所捕成蚊隶属3属4种,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7.95%.结论 初步掌握首都机场周边蚊虫密度、种类、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蚊虫防治以及蚊媒疾病的预防奠定了基础.建议加强首都机场周边蚊虫的防制工作,同时,对蚊虫密度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并结合蚊媒疾病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病媒生物预警体系,有效预防媒介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顺义区2009-2011年蚊媒监测情况,为2015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GB/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捕获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顺义区2009-2011年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2009-2011年顺义区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9.57%;各年监测的蚊密度比较稳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4,P=0.807);时间分布以7、8月为主,占捕蚊总数的58.63%,显著高于其他月份(F=22.085,P<0.01);监测点以公园绿地蚊密度最高,平均为2.88只/h,显著高于居民区和医院(F=34.55,P<0.01);通过多因素分析发现,监测月份及地点是影响蚊密度的主要因素,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根据2009-2011年蚊媒监测结果 ,顺义区发生疟疾本地病例的传播风险较低;另外,在蚊媒监测和措施干预过程中要注意季候与环境之间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四川省蚊种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等情况,为相关疾病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结果四川省总体蚊密度为2. 85只/(灯·h),各生境中,牲畜棚和农户的蚊密度较高,分别为8. 41和3. 82只/(灯·h),医院成蚊密度最低,为0. 55只/(灯·h);主要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分别占42. 25%和29. 02%。各监测点中成都市成蚊密度最高,达21. 38只/(灯·h);阿坝州最低,为0. 35只/(灯·h)。季节消长上,6—8月是高峰季节,7月最高,为6. 67只/(灯·h); 11月最低,为0. 4只/(灯·h)。结论掌握了四川省蚊媒的季节消长情况,为四川省病媒生物及蚊媒传播疾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掌握南昌市蚊虫种群分布、密度消长以及蚊媒疾病发生情况,并对蚊媒疾病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方法蚊种调查采用灯诱法,蚊媒疾病监测采用专项疾病监测方案;风险评估参照曾晓芃的病媒生物风险评估体系。结果城镇是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农村是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群;3年蚊密度为5.73只/(灯.h),6-9月出现高峰值;3年疟疾发病逐年升高,2007-2010年乙脑均无发病,登革热无发病也无输入性病例。结论南昌市主要蚊媒疾病疟疾、乙脑、登革热2011年发生危害风险水平均为1级,可忽略水平,但仍要加强和完善蚊媒疾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11-2013年首都国际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情况,为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机场周边2000 m范围内选取7个监测点,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二氧化碳诱蚊灯法,通过描述性研究方法对首都机场周边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监测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蚊密度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使用Pearson秩相关对2013年5-10月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3年来共捕获成蚊88 789只,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54%,三带喙库蚊占18.89%;2011-2013年三带喙库蚊年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4.31、1.62和13.01只/ (灯·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79,P>0.05);3年来,仅8-10月能够捕获三带喙库蚊,月平均密度分别为1.04、32.00和1.15只/ (灯·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1,P<0.01);9月三带喙库蚊密度明显高于8月和10月,其中9月中旬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均有三带喙库蚊捕获,密度在0.44~41.09只/ (灯·h)之间,其中居民区密度最低,温榆河水系密度最高,7个监测点三带喙库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68,P>0.05)。3年来,仅2013年9-10月首都机场所在地顺义区报告3例乙脑病例,三带喙库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关系(rs=0.898,P=0.015)。结论 首都机场周边三带喙库蚊构成及密度水平均较高,河边等野外环境是其栖息的主要场所,蚊虫活动高峰时间(8-9月)与乙脑疫情的发生时间相一致,蚊密度与乙脑发病呈正相关,应加强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昆虫种类、数量及分布,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类调查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结果捕获蚊类4属5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帐诱法总密度为19.11只/(顶.h),诱蚊灯法总密度为1.61只/(灯.h),蚊密度城区高于周边农村。捕获蝇类5科19属23种,常见蝇种有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和铜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49%、20.41%、14.78%、10.61%、8.65%和2.61%,总密度为4.42只/笼,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捕获蜚蠊全部为德国小蠊,总密度为16.28只/张,以宾馆密度最高。蚊类活动高峰在7月,蝇类和蜚蠊的活动高峰均在8月。结论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重点防制区域为宾馆餐饮场所、农贸市场、居民区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靖西市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消长情况以及蚊虫乙脑病毒携带状况。方法采用成蚊诱蚊灯法,在靖西市鹅泉村念安屯进行不同生态环境的蚊子种类、密度、季节消长调查,每月1次,共12次。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5107只,平均密度为4.8只/灯/h,以猪圈密度最高,为8.5只/灯/h,水塘密度最低,为0.5只/灯/h;成蚊活动高峰期在5—9月份,密度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1.0只/灯/h;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58.6%;在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结论由于蚊媒密度高峰期与乙脑发病高峰期呈正相关,应在每年4—9月份积极开展防蚊灭蚊活动,降低蚊虫密度,并结合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降低乙脑发病率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低容量喷雾和滞留喷洒在杀灭蚊虫中搭配使用的效果。方法应用车载超低容量喷雾、烟雾机进行超低容量喷雾,普通喷雾器进行滞留喷洒,不同灭蚊方式单独或综合运用,在喷药前后对蚊虫密度采用动物帐诱法、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进行监测,确定不同喷药方法的灭蚊效果。结果滞留喷洒可降低室内蚊虫密度,但对室外蚊虫活动无明显影响;超低容量喷雾也可降低室内蚊虫密度,但室外诱蚊灯法监测的蚊虫密度通常会增高,动物帐诱法监测的蚊密度会降低。结论同时使用滞留喷洒和超低容量喷雾,可以提高蚊虫控制效果;羊帐诱法是评价超低容量喷雾现场灭蚊效果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云南省18个县2002年蚊媒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科学合理地开展疟疾媒介防制工作。方法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的5~10月,采用人工小时法及宿主诱捕法测定蚊虫密度。结果用人工小时法在牛栏捕获按蚊25种11414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3.72%,密度高峰在5~6月,密度分别为49.25、56.56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5.50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4.87%,密度高峰在8~10月。人房捕获按蚊15种1061只,其中中华按蚊占66.26%,密度高峰在6月份,为6.88只/人工小时,10月份密度下降至1.18只/人工小时;微小按蚊占3.96%,密度高峰在6、9月。用宿主诱捕法捕获按蚊16种648只,其中中华按蚊301只,占46.45%,密度高峰为6月份;微小按蚊108只,占16.67%,密度高峰为8月份。结论蚊媒监测能随时掌握主要传疟媒介的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疟疾防治及制定有效的蚊媒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首都机场口岸鼠、蚊、蝇、蜚蠊4类医学媒介生物,掌握其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口岸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调查采用鼠夹(笼)法及粘鼠板法,蚊类采用CO2诱蚊灯收集法,蝇类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采用粘捕法,对捕获的鼠类、成蚊、蝇类和蜚蠊进行分类鉴定及统计分析。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0只,经鉴定隶属于1目1种2属2种,其中小家鼠17只、褐家鼠3只,平均鼠密度为0.28%;捕获成蚊11 457只,经鉴定隶属于1科2亚科3属5种,以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主,年均蚊密度为39.78只/灯·h;捕获成蝇2 993只,经鉴定隶属于4科16属33种,以麻蝇、大头金蝇为主,平均蝇密度为14.25只/笼·d;捕获蜚蠊51只,经鉴定隶属于2科2属2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平均蜚蠊密度为0.02只/张·d。结论本次调查较全面的掌握了首都机场医学媒介生物情况,为积极开展口岸医学媒介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了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宜昌市大型机场的病媒生物现状,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机场提供依据和得力措施。方法对三峡机场所属范围进行“四害”种群及密度调查。结果三峡机场鼠害比较严重,粉块法平均鼠密度为43.42%。蚊类以库蚊(91%)为优势种,成蚊密度为5.00只/h。蝇类及蜚蠊密度较低。结论三峡机场总体环境较好,但应继续加强灭鼠及灭蚊工作,确保机场环境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三峡库区农村的蚊媒数量变化规律及种群构成情况,为做好蚊媒传染病防治和蚊类危害的预测预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并进行分类鉴定统计。结果全年3类环境共计诱捕成蚊30 160只。经鉴定分类,捕获成蚊隶属1目1科2亚科4属5种。其中库蚊亚科库蚊属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伊蚊属有白纹伊蚊,阿蚊属有骚扰阿蚊;按蚊亚科按蚊属有中华按蚊。年均成蚊总密度为134.2只/灯晚。致倦库蚊种群数量最多占46.94%,中华按蚊占26.23%,三带喙库蚊占12.94%。结论诱蚊灯法调查获得的蚊群种群密度消长及其种群构成,对三峡库区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和蚊虫危害治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蚊虫密度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气候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为蚊虫介导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995-2002年广州市主要城区人工小时捕蚊数监测资料与同期的月平均气压、月平均气温、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绝对湿度、月平均蒸发量、月平均降雨量、月日照时间、月平均风速等气候资料进行等级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广州市在连续7年里人工小时捕蚊总数(包括多种蚊虫)即总蚊虫密度与同期的蒸发量、相对湿度、绝对湿度、日照、温度、降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气压有负相关关系(P0.05);而人工小时捕获白纹伊蚊数即白蚊伊蚊密度与同期的蒸发量、相对湿度、日照、温度、降雨量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气压呈负相关关系(P0.05)。在回归分析中,对人工小时捕蚊总数有影响的仅绝对湿度一个因素,复相关系数为0.835,决定系数为0.697;而对人工小时捕获白纹伊蚊数有影响的因素为日照、绝对湿度和温度,复相关系数为0.850,决定系数为0.723。结论绝对湿度对总蚊虫密度有明显的影响,日照、绝对湿度和温度对白纹伊蚊密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07年攀枝花市病媒生物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攀枝花市2007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类有1科2属4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6.13%;蚊类有2亚科4属7种,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60.71%;蝇类有3科8属13种,家蝇和丝光绿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0.05%和28.05%;蜚蠊有1科2属3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91.86%。鼠类总密度为0.28%,以居民区最高;蚊类总密度为2.29只从工小时,以农户最高;蝇类总密度为5.70只/笼,以农贸市场最高;蜚蠊总密度为0.44只/(张·夜),以餐饮店最高。鼠类活动高峰在8月;蚊类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6月和9月,以6月为高;蝇类也呈现2个活动高峰,分别在6月和9月,以6月为高;蜚蠊的活动高峰期为8月。结论基本掌握了攀枝花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