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土壤环境中的硒对人和动物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硒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土壤中的硒含量过多或过低,人和 动物都会出现地方性疾病。土壤中硒的含量与土壤母质、地形、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性质等有关,调节土壤性质可以改善作物的含硒量。防治硒缺额症和硒中毒症,每天必需摄入适量的硒,以100-200μg为宜,但人体对硒的需要量也与食物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水土含硒量及大骨节病区的海拔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山西省水土含硒量及大骨节病区的海拔分布。结果显示,山西省水土含硒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骨节病区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病区水土含硒含量明显低于同海拔下的水土含硒量。认为缺硒中是大骨节病的发病条件之一,本病是由于多因素复合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3.
云南西双版纳属于我国重缺硒地区,目前,除少量工作对西双版纳野生蔬菜中硒含量进行了分析之外,基于该地区种植土壤中硒含量检测用于富硒植物开发的研究还鲜有报道。因此以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作为检测手段,针对性地选取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几种热带水果植物根茎部土壤样品进行硒含量测定。从检测结果分析,热带水果番石榴、桂圆及香料桂皮的种植土壤中,均检出总硒含量为5~6 ng/mL,回收率较为满意,该结果有望进一步对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水果富硒情况的研究及富硒产品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富硒土壤是一种稀缺的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农业经济价值。以每1 km 8~16个点的表层(0~20 cm)、10条剖面的深层(100~220 cm)土壤以及6件岩石样品数据对广东省高州市石鼓地区硒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鼓地区表层土壤以高硒为主,高硒面积达59.06%,适量硒土壤面积占40.94%,没有硒缺乏和硒过剩区域。深层土壤在硒含量适量区随深度变化不大,而在高硒区域硒富集于浅表层约60 cm处。表层土壤高硒含量位于北西侧及中部第四系冲积平原区,其次为北东部、中部新近系盆地相含油含煤地层,在南部白垩系河湖相砂泥岩硒含量基本呈自然状态―弱富集特征。土壤硒含量与土壤p H之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成土母质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富有机质的细粒土壤更有利于硒的富集。  相似文献   

5.
土壤硒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一种较特殊的微量元素,人和动物缺硒和硒中毒之间的范围很窄,土壤硒污染能对当地的人和动物产生重大伤害。采用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成本高,效果差,而近年来兴起的生物修复技术是治理土壤硒污染的既有效又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体微量元素硒营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环境系统中的硒含量差异较大,缺硒现象普遍。利用天然食品摄取硒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钼及其植物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鼎湖山钼矿区内植物的含钼量、植物群落种类以及植物生理生态效应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个体对钼的积累与土壤中钼的含量密切相关,即土壤中钼含量高时植物叶片中的钼也高;(2)土壤中的含钼量影响植物群落种类和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3)豆目植物是钼的重要指示植物,而鼠刺对钼的有控吸收力最强。  相似文献   

8.
硒是目前研究非常活跃的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由于硒是重金属的天然解毒剂和有希望的抗癌元素,因此在人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缺硒可导致克山病和大骨节病的发生,而硒过量也可导致硒中毒,引起脱发、脱甲等病症,故硒量的摄人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作为传统土特产品的黄花菜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特别是孕妇、婴幼儿等的喜爱,由于黄花菜对土壤中的硒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因此测定黄花菜中硒的含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子活化法研究稀土矿区植物体中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5  
用仪器中子活化法测定了我国江西赣南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生长的17种不同植物中8个稀土元素的含 研究了稀土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称土矿区植物体内的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其中铁芒萁叶中部属然土含一可达3000μg/g以上,比其它植物叶高2-3个数量级。植物体各部位的稀土含量分布一般为根〉叶〉茎。经球粒陨石归一化后,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均与其母土基本相似。然而,在植物从土壤吸收及输送的吕,稀土元素  相似文献   

10.
硒与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素硒(Se)属半金属。硒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和特殊的用途;晒是人体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之一,对人与动物的生理代谢、生命的维持、延续和疾病预防关系极其密切。人与动物体内缺硒或摄入的硒过多时,将引起某些疾病和不适,应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中,生物从环境中吸收物质,服从于生物选择元素的丰度规则、效率规则和基本匹配规则。这就决定了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与环境中该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作为生物环境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必将引起食物链起始环节元素含量的变化,引起人体内必需、无害及有害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进而造成对健康的影响甚至形成疾病。现已知对植物生长最重要的20种元素是:碳、氧、氢、磷、钾、钙、镁、硫、氮、铁、锌、铜、锰、硼、钴、钒、氯、钠和硅等。前8种元素占植物质量的99·76%,其余的元素仅占0·24%。微量元素的含量不仅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就是在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阶段也不相同。同时还与环境中该元素的含量及其易被吸收的程度等特性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有关。植物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矿质营养,因而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高(特别是可溶性的有效成分),则该元素亦有较多的数量进入植物体内,同样,食物、空气及饮水中含量高的元素,动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也高。即环境中某元素的含量与生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据此可知,受某些元素污染的土壤所生长的植物体内,该污染元素的含量亦高。当然,这种总体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HPLC-ICP-MS联用技术在富硒金针菇硒的形态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富硒培养的金针菇中分离得到含硒化合物, 并采用SE-HPLC-ICP-MS联机技术对浸提液中的含硒化合物进行分离分析; 同时对样品中的硒蛋白在特定条件下水解, 采用RP-HPLC-ICP-MS联机技术对水解液中硒代氨基酸进行确认, 并测定其中硒的含量. 结果表明, 可溶态硒是富硒金针菇中硒的主要存在形式, 其中小分子含硒有机化合物中的含硒量占浸提液中硒的71.87%; 而含硒蛋白所占比例为4.88%; 进一步确定富硒金针菇中含有硒代胱氨酸、硒代蛋氨酸和由二者组成的含硒多肽等, 各形态硒的含量为总硒量的12.3%, 17.6%和36.8%. 本方法将具有高效分离能力的色谱技术与高灵敏度的元素检测技术成功结合, 用于含硒生物分子中硒的在线分析, 具有快速、灵敏及准确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从富硒培养的虫草中提取可溶性蛋白质, 经过(NH4)2SO4分级盐析, 采用ICP-MS对不同盐析组分中蛋白及硒分布进行测定, 结果表明, 富硒蛹虫草的可溶性硒含量占总硒含量的69.3%以上, 在所得的各级蛋白组分中, 除A组分(0~30%饱和度的盐析)外, 其它各组分均存在含硒蛋白, 其硒含量高低顺序为B组分(30%~50%饱和度的盐析)>C组分(50%~75%饱和度的盐析)>D组分(75%~100%饱和度的盐析)>A组分. 采用SE-HPLC-ICP-MS联机技术对样品中的硒蛋白进行分离检测, 结果表明, 其分子量分布在114000和1000之间, 且含量各异. 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 硒在虫草体内参与了蛋白的合成, 这对于以蛹虫草为载体将无机硒有机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了解规模化栽培后富硒香菇的产量(生物学效率)及富硒规律,通过香菇栽培基质添加模式,采取规模化生产进行富硒香菇栽培实验,选取不同浓度硒营养强化剂对香菇品种“向阳二号”和“9608”进行添加,测定相对应的香菇生物学效率以及第一潮次和第二潮次的总硒及硒代氨基酸的含量。实验发现“向阳二号”香菇,在硒添加量较低(0~6 mg/kg)时,香菇的生物转化率基本不随硒添加量的增加而改变,当硒添加量继续增加(10~60 mg/kg)时,香菇的生物转化率整体低于低添加量;“9608”香菇,随着硒添加量的增加(0~60 mg/kg),香菇的生物转化率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但差异性不显著;而两种不同品种、潮次香菇的总硒及硒代氨基酸含量均随着硒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但硒代氨基酸占总硒的比例变化趋势却有所不同,在66.7%~85.4%。此外,对于不同品种的香菇,其第一潮次总硒含量在硒的添加量0~20 mg/kg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规律性,总硒是基质(风干)中硒含量的约4~5倍。可见,按照拟定的规模化栽培模式进行生产栽培,可以得到总硒含量稳定、硒代氨基酸占总硒比>65%的富硒香菇产品,对富硒香菇产业的发展有一...  相似文献   

15.
饲料中含硒量的差异对动物体内硒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普通饲料、低 硒饲料之间的硒含量的差别以及在这两种条件饲养下长大的大鼠血硒含量。结果表明,饲料中硒含量的差异对动物体内硒含量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低硒大骨节病区粮,病区粮加硒和非病区粮饲料喂养大鼠,测定大鼠血清以及心、肝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TBA)含量,观察低硒大骨节病区粮对大鼠体内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病区粮组肝组织TBA较病区粮加硒组与非病区粮组显著升高,病区粮加硒组与非病区粮组肝TB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SOD活性变化不明显,这些说明大鼠体内脂质代谢紊乱似与低硒有关,加硒可改善这种代谢。  相似文献   

17.
提取含硒7.97μg/g的富硒金针菇硒多糖,采用体积排阻色谱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SE-HPLC-ICP-MS)联用技术进行在线分离分析,确定富硒金针菇中至少含有三种硒多糖,其分子量分别为4.27 kDa1、.868 kDa和1.54 kDa,含硒量分别占可溶性硒多糖中硒含量的14.95%、40.39%和44.66%。进一步研究证明:在金针菇的富硒培养过程中,硒不仅参与了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而且在富硒金针菇体内存在大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硒多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对新的补硒资源和生物活性因子进行有益的探索,为研究人类硒源的生物安全性和高效可利用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荧光法测定土壤中的微量硒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简便等特点。方法的基础是硒(Ⅳ)与2,3-二氨基萘(DAN)在酸性介质中生成4,5-苯并苤硒脑,用有机溶剂萃取该络合物以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硒的含量。激发波长为377毫微米,分析荧光波长为522毫微米。方法的检出限为0.002微克硒/毫升,回收率为93.5—102.6%,平均98.9%,变异系数为2.74%。 1.样品消化:称取0.2—0.5克土壤样品(磨至100目)放在300毫升带塞三角烧瓶中,用少量去离子水浸润,加入混合酸消化液(HNO_3):H_2ClO_4=2:1)15—20毫升,在室温下放置30  相似文献   

19.
隆回富硒区山银花不同花期硒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山银花不同花期硒含量,探讨了山银花中硒的积蓄规律与土壤硒之间的关系。选择湖南省隆回县小沙江地区加油站北和岩背村两处土壤硒含量分别为0.968 mg/kg和0.837mg/kg的山地,种植灰毡毛忍冬的两个不同品种:白云一号和金蕾一号,在花期内连续采收绿蕾期、白蕾期、白花期和金花期样本,脱水后,用电化学法测定硒含量。结果表明,白云一号和金蕾一号的绿蕾期、白蕾期、白花期和金花期硒平均含量分别为0.111、0.191、0.191、0.295 mg/kg和0.146、0.260、0.272、0.363 mg/kg,金蕾一号的硒积蓄能力优于白云一号。结论是富硒区山银花中硒的积蓄量与品种、花期密切相关,但与土壤中硒含量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自然土壤环境下脐橙植物体稀土累积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赣南稀土高背景区(稀土矿区)和稀土低背景区不同土壤脐橙果园分别取岩、土、植物样32组,用ICP-MS法测定样品中15个稀土元素的含量,并对稀土元素在土壤和脐橙植物体内的分布、迁移、累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脐橙植物体内的分布特征是:根>叶>枝>果皮>果肉;稀土元素从A层土→A层土可溶态→根→枝→叶(以及枝→果皮,枝→果肉)的演化、迁移过程中,总的趋势是轻稀土元素所占百分比逐渐增高,重稀土元素所占百分比逐渐降低;高、低稀土背景区脐橙植物体各器官的稀土含量差别由根至果实逐渐缩小,根的稀土含量差别很大,到果肉则差别很小,高、低稀土背景区脐橙果肉的稀土含量均低于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