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为期 12wk试验。吡格列酮组12 0例 ,安慰剂组 12 0例。结果 :吡格列酮组空腹和餐后 2h血糖治疗后较前皆明显下降 :(1.5±s1.8)mmol·L- 1和 (2 .2± 2 .8)mmol·L- 1(P <0 .0 1) ,糖化血红蛋白从 (7.5± 1.2 ) %下降至 (6 .7± 1.3) %。而安慰剂组则从 (7.3± 1.4 ) %上升至(7.6± 1.2 ) % ,2组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但 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及餐后 2h胰岛素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吡格列酮组的HDL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P <0 .0 5 ) ,而TG/HDL比值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 .0 %和 4 .4 % ,2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吡格列酮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还可改善脂代谢 ,而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2.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方法,将已合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口服吡格列酮,每日30mg;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各118例,疗程12周。结果 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有明显下降(P<0. 01);糖化血红蛋白2组均有下降,试验组为-1. 06%,对照组为-0. 51%,均P<0. 01。2组胰岛素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后,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了0. 11mmol·L-1 (P<0. 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了0. 21mmol·L-1(P<0. 01),血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 01),体重指数升高了0. 36 (P<0. 01)。试验组中,仅1例因中度肝功能异常退出试验,水肿较常见,程度轻。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率2组相近。结论 口服降糖药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可显著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高血压状态,病人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盐酸二甲双胍和盐酸吡格列酮(均降糖药)为对照,评价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观察240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组(试验组)和盐酸二甲双胍、盐酸吡格列酮组(对照组).结果 用药16周后,与基础值相比,试验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分别下降(1.92±1.77)mmol·L~(-1),(2.49±3.13)mmol·L~(-1),(1.27±1.45)%;对照组,FBG、PBG、HbA1c分别下降(2.24±2.11)mmol·L~(-1),(2.89±3.71)mmol·L~(-1),(1.49±1.52)%,2组下降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10% vs 12%).结论 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片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和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 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将 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优降糖对照组 ,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 (FBG)、餐后 2h血糖 (PBG 2h、糖化血红蛋白 (HbAlC)、血浆胰岛素、C肽、2 4h尿白蛋白排泄量及血脂的变化 ,并按HOMA计算治疗前后抵抗指数 (IR)、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比较其变化。结果 :盐酸吡格列酮明显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的FBG、PBG、HbAlc,与对照组相似 ,但治疗组血浆胰岛素、C肽水平、2 4h尿蛋白排泄量下降 ,经计算IR、ISI ,显示胰岛素抵抗及敏感指数有明显改善 ,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口服药物  相似文献   

5.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盐酸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口服磺脲类和二甲双胍药物稳定剂量1个月以上,而且空腹血糖≥7.5mmol·~(-1)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破随机双盲分入吡格列酮(每天30mg)治疗组(47例)或安慰剂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对照组(46例),观察时间为12周。结果:吡格列酮治疗组在降低HbAlc、空腹和餐后2h血糖,都较对照组显著有效(P<0.05)。12周后,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平均下降1.6mmol·L~(-1),餐后2h血糖下降2.1mmol·L~(-1),HbAlc水平下降1.1%。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可明显降低甘油三酯水平(29%),同时升高HDL-C水平(11%),总胆固醇和LDL-C水平亦有降低。吡格列酮耐受性良好,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吡格列酮联合磺脲类和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可明显改善HbAlC水平和空腹、餐后2h血糖,同时对本文所观察的脂代谢指标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在5个中心共收集227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组(113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每日1次),和二甲双胍组(¨4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250mg,每日2次),治疗期12周.结果用药12周后,与基础值相比,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下降1.42±1.93mmo1.L-1(13.41%±18.65%),餐后2h血糖下降4.42±3.96mmo1.L-1(26.94%±21.32%),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0%±1.57%;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1.62±2.17mmo1.L(15.45%±20.13%),餐后2h血糖下降值3.89±3.75mmo1.L-1(24.27%±21.54%),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9%±1.39%.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值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12周后,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40.66%,有效率75.8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51.38%,有效率86.24%二甲双胍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53.85%,有效率82.4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46.23%,有效率77.36%.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有效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病例.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以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的变化。方法  80例接受磺脲类和 /或双胍类降血糖治疗的 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 12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 治疗 12周后 ,(1)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HbA1C)和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分别下降了 1 2 8mmol/L、1 94mmol/L、0 89%和 2 0 5 % ,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 <0 0 1)。空腹、餐后 2小时胰岛素、HOMA胰岛素分泌指数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 ;(2 )试验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均有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了 0 11mmol/L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试验组sVCAM 1、PAI 1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 (P <0 0 5 ) ,TNF α有所下降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盐酸吡格列酮可改善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血脂代谢 ,降低胰岛素抵抗 ,并减少血TNF α、sVCAM 1和PAI 1含量 ,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是较为理想的抗糖尿病新药。  相似文献   

8.
观察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84例应用较大剂量的门冬胰岛素30治疗3个月以上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服盐酸吡格列酮。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GHbA1)、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红蛋白(Hb)、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的变化。结果盐酸吡格列酮治疗组空腹血糖(FPG)、2小时血糖(2hPG)、GHba、FINS、hsC—R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且与时间成正比,治疗6个月后疗效趋于稳定,GPT、GOT、γ-GT较前明显下降(P〈0.05),且胰岛素用量明显减少(平均较治疗前胰岛素用量减少10%左右)。所见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下肢水肿,两者发生率分别为7.1%和2.3%,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盐酸吡格列酮能有效降低长期注射大剂量胰岛素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的血糖水平。对因脂肪肝而至的肝酶谱的增高有治疗作用,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张巧  庄惠君 《贵州医药》2003,27(12):1091-1092
良好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目标。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 (UKPDS)证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以减少 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为了更好控制血糖 ,对我院内分泌科经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 2型糖尿病患者12 0例 ,分别加用盐酸吡格列酮 (艾汀Actins ,北京太洋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按 1997年ADA标准诊断的 2型糖尿病人 12 0例 ,年龄 38~ 72岁 ,平均年龄 5 3岁。其中男性 6 2例 ,女性 5 8例。经饮食运动治疗 ,或合用双胍类 (BG ) /拜糖苹 /磺脲…  相似文献   

10.
汤筱池 《中国药业》2010,19(17):60-61
目的比较胰岛素及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磺脲类降糖药治疗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29例给予胰岛素治疗,治疗组29例给予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疗程均为12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用量以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其中治疗组胰岛素日需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甘油三酯较对照组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口服降糖药失败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和HbA1C均控制良好,同时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国产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DM)患者合用磺脲类及双胍类药物时的降糖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48例应用磺脲类及双胍类治疗而空腹血糖(FPG)控制不佳(7.5 mmol·L-1≤FPG<12.0 mmol·L-1)的2型DM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30 mg·d-1)与安慰剂组治疗,共12周.结果:于12周时,吡格列酮组与安慰剂组FPG较基线值分别下降1.1 mmol·L-1和0.23 mmol·L-1 (P<0.05);PPG分别下降1.7 mmol·L-1和0.23 mmol·L-1 (P>0.05);HbAlc分别下降0.52%和0.05%(P>0.05).结论:12周的临床观察显示,对2型DM患者饮食、运动和应用磺脲类及双胍类治疗而血糖控制不佳者联合应用盐酸吡格列酮(30 mg·d-1),改善糖代谢紊乱,且安全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塞那肽(exenatide)对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后不能有效控制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继续服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随机分组给予注射艾塞那肽或胰岛素治疗24周,治疗前及停药24 h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PG)、HbA1C、体质量、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原(PI)、胰岛素原/胰岛素(PI/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艾塞那肽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FPG、P2hPG、HbA1C、体质量、FINS、PI、PI/FINS、HOMA-β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塞那肽组与胰岛素组比较,FPG、体质量、PI、PI/FINS、HOMA-β和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能降低糖尿病患者的FPG、P2hPG、HbA1C和体质量,并且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疗效与胰岛素比较,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β细胞效果明显,降低P2hPG、HbA1c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率方面无明显优势,降低FPG效果不及胰岛素组,胃肠道反应较常见。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药实践》2016,(6):414-418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控制饮食、适量锻炼、胰岛素注射、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及计对症支持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干预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分别测定患者体重(BW)、身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收缩压/舒张压(SBP/DB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的BW,BMI,FBG,2 h PBG,Hb A1c,SBP/DBP,TC,TG,LDL-C,hs-CRP,IMT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干预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CY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干预治疗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协同降低BM,BMI,FBG,2 h PBG,Hb A1c,SBP/DBP,hs-CRP的作用,同时又能降低TC,TG,LDL-C和升高HDL-C,对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起到了综合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15.
16.
《中南药学》2017,(9):1321-1323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到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应用利拉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对照组单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对比2组的疗效及临床应用利拉鲁肽的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治疗糖尿病的疗效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血糖、BMI、血脂等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并发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F)的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择T2DM并发CHF患者41例,口服洛丁新10~20 mg,1次/d,口服呋噻米20 mg,1次/d,按需每日皮下注射胰岛素诺和灵30R或诺和锐30特充(门冬胰岛素),吡格列酮15 mg,1次/d,进行自身对照。给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后观察血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指数(LVEF)、心率(HR)、血压、血钠(Na )。结果给药后6个月时患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FPG)、餐后血浆葡萄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与用吡格列酮前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压、HR、血Na 、LVEDD、LVESD、LVEF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并发心力衰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之间的患者治疗时加用吡格列酮临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盐酸罗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盐酸罗格列酮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马来酸罗格列酮片进行比较。方法:132例2型糖尿病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口服马来酸罗格列酮片,每次4mg,每日1次;试验组66例,口服盐酸罗格列酮片,每次4mg,每日1次。经两周冲洗期后进入治疗期,疗程16周。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测定病人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空腹胰岛素及C肽水平。结果:本研究共有126例病人完成了试验,其中对照组64例,试验组62例。经过治疗,试验组和对照组FPG、餐后2h血糖、GHb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下降,与基线值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肽浓度均下降,但与基线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肝功能)及心电图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改变。结论:盐酸罗格列酮片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和FPG以及GHb水平,且病人耐受性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杨升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32-293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6例,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治疗组给予吡格列酮30mg,1次/d,同时口服二甲双胍0.5g,3次/d。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2%(P〈0.05);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sitagliptin when added to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and inadequate glycemic control on acarbose monotherap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is was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Patients (N?=?381) with T2DM and inadequate glycemic control (glycated hemoglobin [HbA1c] ≥?7.0% and ≤10.0%) on acarbose monotherapy (at least 50?mg three times daily) were randomized in a 1:1 ratio to receive the addition of sitagliptin 100?mg or matching placebo once daily for 24 weeks.

Main outcome measures: Changes from baseline in HbA1c and 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 at Week 24.

Results: The mean baseline HbA1c in randomized patients was 8.1%. At Week 24, the placebo-controlled, least squares mean changes from baselin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in HbA1c and FPG in the sitagliptin group were ?0.62% and ?0.8?mmol/L (p?p?Conclusions: Sitagliptin was generally well tolerated and provided statistically superior and clinically meaningful improvements in glycemic control after 24 weeks of treatment compared to placebo when added to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inadequate glycemic control on acarbose monotherapy.

Clinicaltrials.gov: NCT011773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