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 9 个品种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分析及其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初步明确了在一定范围内,小麦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与蚜虫内禀增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蚜虫的排蜜露量与小麦维管束膨压呈正相关,蜜露中含糖量则与食料中含糖量呈显著正相关。初步认为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与麦株内可溶性糖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麦形态特征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苏农业研究》1998,19(4):39-42
  相似文献   

3.
小麦近缘野生植物营养水平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lytrigia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japonensis)、鹅观草(R.kamoji)和R.tsukushiensis7种小麦近缘野生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与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padi)的关系。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P<0.01),与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水解氨基酸总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也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小麦近缘植物生态分布与抗禾谷缢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18个属96个种(变种、亚种)269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鉴定。在10属50种多年生材料中,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长穗偃麦草(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Leymus angutus)表现为高抗;在鉴定的7个属41种(变种)一年生材料中,高抗材料均存在于山羊草属(Aegilops),其中欧山羊草(Ae.biuncialis)、小亚山羊草(Ae.columnaris)、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钩刺山羊草(Ae.triuncialis)抗性最强。分析表明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产生的高抗变异是与它们分布的温暖干旱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通过9个小麦品种的株高、旗叶长、旗叶宽、叶角、叶片刺密度、芒长、叶色和穗密度等形态特征与对抗禾谷缢管蚜关系的研究,发现在禾谷缢管蚜整个发生期小麦株高与抗蚜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叶片刺密度和穗密度与小麦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高峰期旗叶的宽度和长×宽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蚜虫始盛和高峰期的叶角与抗蚜性呈显著正相关;旗叶长、叶色和芒长与抗性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lytrgia ferganens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huanshanica)、竖立鹅观草(Roegneria japonensis)、鹅观草(R.kamoji)和R.tsukushiensis7种小麦近缘野生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含量与抗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的关系.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内禀自然增长率(rm)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r=0.899,P<0.01),与游离脯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水解氨基酸总量、甘氨酸和酪氨酸含量也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小麦品种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非嗜性、抗生性两个方面的研究,初步明确了禾谷缢管蚜对不同小麦品种的选择性主要通过味觉刺激;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重要作用,脯氨酸含量与蚜虫的生长量,蚜虫的内禀增长率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若蚜历期呈负相关,较低的脯氨酸含量是小麦抗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一定范围内,可溶性糖含量对蚜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对小麦族野生近缘植物18个属96个种(变种、亚种)269份材料进行了抗禾谷缢管蚜(Rhopolosiphum padiL)鉴定.在10属50种多年生材料中,偃麦草(Elytrigia repens)、长穗偃麦草(Et.elongata)、费尔干偃麦草(Et.ferganensis)和窄颖赖草(Leymus angutus)表现为高抗;在鉴定的7个属41种(变种)一年生材料中,高抗材料均存在于山羊草属(Aegilops),其中欧山羊草(Ae.biuncialis)、小亚山羊草(Ae.columnaris)、小伞山羊草(Ae.umbellulata)、钧刺山羊草(Ae.triuncialis)抗性最强.分析表明小麦近缘野生植物对禾谷缢管蚜产生的高抗变异是与它们分布的温暖干旱的生态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
10.
禾谷缢管蚜在沈阳越冬简报何富刚,王艳琴,颜范悦张军(辽宁省农科院植保所)(中国科学院动物所)1979年我省玉米蚜虫大发生,盛发期百株蚜量超过百万头,玉米旗叶及雄穗均布满蚜虫,除直接为害外,还排出大量蜜露,使霉菌繁殖蔓延,叶片变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造...  相似文献   

11.
以5个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人工接禾谷缢管蚜后植株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变化及其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虫后,随着接虫天数的增加各个小麦品种的PPO活性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升高,其中抗虫品种的PPO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感虫品种,不同抗性品种PPO活性差异显著(P<0.05);PPO活性与品种抗蚜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953 9).接虫后第1天各个品种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增加,但抗虫品种第3天和第5天的总酚含量都比同期对照有所降低,而感虫品种则相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总酚含量与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12.
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时空综合观分析了禾谷缢管蚜的种群动态,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将禾谷缢管蚜的数量发生动态分为 4 个状态,即凋落状态、初盛状态、盛发状态和衰减状态,认为应在初盛期进行化学防治。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种群具有周期性聚集和扩散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14.
经传毒力测试,具有南方麦区代表性的长沙、南京和杭州的介体禾谷缢蚜,对小麦黄矮病(BYDV)的传播能力,同样不但赶上而且超过该病优势介体麦二岔蚜。这就预示随着我国南方麦区优势麦蚜种群禾谷缢蚜传毒力的显著提高,小麦黄矮病存在着由北方麦区往南方麦区扩展蔓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评价不同来源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的抗性,应用每株麦苗上接1头蚜虫的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对禾谷缢管蚜在10个小麦品种(系)上的5个生物学参数发育历期DD、成虫与幼虫的体重差DW、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产仔数F、相对日均体重增长率MRGR和成虫在与发育历期相等时间内的日均产仔数Rm进行了测定,并以此为基础用多元方差分析法、多目标综合判别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了这10个小麦品种(系)对禾谷缢管蚜的抗性。结果表明,在试验的10个小麦品种(系)中,小偃22、Astron、Ww2730和Amigo最不适于禾谷缢管蚜(R.padi)在其上取食,抗性最好,98-10-35和Xanthus次之,98-10-32、186Tm和98-10-30处在中间水平,Batis对禾谷缢管蚜(R.padi)的适应性最好,抗性最差。证明Astron、Ww2730和Amigo可作为抗蚜育种材料在我国使用。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禾谷缢管蚜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8.
应用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麦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捕食性天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la (Thumberg)]成虫、异色瓢虫[Leis axyridis (Pallas)]成虫、大灰食蚜蝇(Syrphus corollae Fabricius)幼虫与禾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Thumberg)]、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r Kirby)共存条件下天敌对麦蚜的控制作用,从而建立天敌一麦蚜捕食模型。该模型可反映麦蚜存活率与各参试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存在失拟因素。模型主效应分析表明:影响禾缢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自身密度、龟纹瓢虫、大灰食蚜蝇;影响麦长管蚜存活率的因子由大到小排序为异色瓢虫、龟纹瓢虫、自身密度、大灰食蚜蝇。分析了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两种麦蚜的存活影响,初步建立了天敌控制麦蚜的最佳密度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小麦不同性状对抗蚜性形成的重要性,对抗性因素与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旗叶面积对小麦抗蚜性的形成作用最大,其次为旗叶着生角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四川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情况3,结果表明,1956-1975年麦长管蚜变优势种群,1976年以后,禾谷缢管蚜上升为优势种群。其种群数量愈来愈大,成为全省性害虫,作者还对引起小麦蚜虫优势种群演替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