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肝癌、癌旁组织和10例正常肝组织中MVD及MIF,IL-8和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RQ-PCR检测MIF,IL-8和VEGF的mRNA表达水平.MTT法检测人重组MIF(rMIF)对Bel-7402肝癌细胞株增殖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VEGF和IL-8的分泌和mRNA的表达.结果:MIF,VEGF和IL-8在肝癌组织中均高表达(72.5%,67.5%,62.5%),经χ2检验,与正常组织相比(30.0%,20.0%,30.0%),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MIF和IL-8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1,P<0.05),并且与MVD显著相关(r=0.284,P<0.05).rMIF和Bel-7402共培养24 h后,上清中VEGF含量为900±265 ng/L,对照组为180±50 ng/L(P<0.01),而IL-8含量改变无明显的变化(P>0.05);实验组肝癌细胞株VEGF 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6.86倍(P<0.05);而IL-8 mRNA是对照组的1.23倍(P>0.05).结论:MIF是一种血管生成因子,MIF和IL-8的参与肿瘤血管形成有可能是通过VEGF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是-种多功能细胞因子,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MIF是否通过P13K/Akt信号通路调控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方法: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分为对照组(RPMI-1640)、重组人MIF(rhMIF)组、PI3K抑制剂LY294002组和LY294002预处理联合rhMIF组,并予相应干预。以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HT-29细胞增殖状态,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kt和磷酸化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rhMIF对HT-29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能增加细胞VEGF、IL-8 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并促进Akt蛋白磷酸化(P<0.05);而先予LY294002预处理可显著抑制rhMIF的上述作用.HT-29细胞增殖显著受抑(P<0.05),VEGF、IL-8mRNA表达、蛋白分泌以及p-Akt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组总Akt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结论:MIF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可能是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于游  张才全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29-2832
目的 检测分化抑制因子1(Id1)对结肠癌HT-29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结肠癌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HT-29转染Id1表达质粒,RT-PCR方法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合成Id-1干扰序列转染HT-29细胞后,RT-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HT-29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Id1表达质粒空白组、对照组(空载体组)、过表达组VEGF/GAPDH mRNA分别为:0.002 99±0.000 687、0.003 49±0.001 34、0.0313±0.00605(P<0.01);VEGF/GAPDH蛋白分别为:0.132±0.035 1、0.131±0.053 0、0.245 ±0.032 6(P <0.01),MTT实验显示相对对照组,过表达组增殖明显快(P<0.01).Id-1干扰空白组、对照组(空载体组)、抑表达组VEGF/GAPDH mRNA分别为:0.006 16±0.000 829、0.006 26±0.000 447、0.002 3±0.000 308(P <0.01);VEGF/GAPDH蛋白分别为:0.450 ±0.039 3、0.464±0.023 1、0.231±0.027 3(P <0.01).MTT实验显示相对对照组,抑表达组增殖明显减慢(P<0.01).Id1过表达能显著上调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细胞的生长,Id1抑制后能显著下调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减缓细胞的生长.结论 在结肠癌HT-29细胞中Id1为VEGF的上游基因,Id1通过Id1 ↑ →VEGF ↑途径来影响结肠癌细胞增殖,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d1有望成为结肠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抗体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检测MIF抗体(50、100、200、400 μg/L)对HepG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yclin D1蛋白表达,Westem blot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IF抗体对HepG2细胞分泌IL-6水平的影响.结果 MIF抗体可以抑制HepG2细胞生长并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MIF抗体可使细胞周期停滞于G<,0>/G<,1>期,不同浓度(0、50、100,200、400μg/L)MIF抗体作用48 h后,G<,0>/G<,1>期细胞比例分别为61.34%±1.08%,65.08%±2.71%,71.19%±1.19%、78.39%±1.00%,83.92%±0.51%.不同浓度MIF抗体作用后Cyclin D1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6.06%±0.47%、22.34%±0.75%、18.06%±1.16%、14.03%±0.59%,明显低于对照组(29.51%±1.28%).不同浓度MIF抗体作用后,VEGF蛋白表达分别为21.22%±0.68%、19.64%±0.54%、18.04%±0.42%、16.59%±0.66%,明显低于对照组(23.23%±0.51%).MIF抗体对HepG2细胞分泌IL-6有抑制作用,随着MIF抗体浓度的增加,其IL-6分泌量也相应降低,分别为(210.67±9.31)pg/ml、(181.67±10.05)pg/ml、(160.50±6.60)pg/ml,(143.67±10.56)pg/ml,(118.01±7.48)pg/ml.结论 MIF抗体可抑制HepG2细胞的增殖,其可能机制是下调Cyclin Dl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止其由G<,0>/G<,1>期向S期分化;也可能与其抑制VEGF蛋白的表达,减少IL-6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5.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最早发现的炎症因子之一[1].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MIF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表达[3],参与肿瘤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肝癌的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肿瘤性血管生成是其中的重要步骤。研究表明,一些血管生成因子参与了肿瘤微血管生成的过程,其中包括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IL- 8。本研究通过测定60例肝癌患者的血清MIF、IL-8水平,观察其在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治疗前后变化情况,探讨其与肿瘤进展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自2008年9月至2012年7月62例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另选取相同病理癌变旁边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Eli Vision 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IF、MMP-9和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MIF、MMP-9及VEGF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IF、MMP-9及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淋巴道转移、病理分期(c TNM)及浸润深度有关(P0.05)。MIF与MMP-9及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MIF、MMP-9和VEGF在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且三个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可以通过检测三个因子的表达来诊断食管鳞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管抑制素基因体外对结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体内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探讨血管抑制素基因对结肠癌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cDNA3.1( )/angio,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空白载体导入结肠癌细胞Colo205,培养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增殖抑制率,然后将pcDNA3.1( )/angio、pcDNA3.1( )/Colo205、Colo205分别接种至裸鼠右侧颈部皮下,观察肿瘤的生长,测量肿瘤体积,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体外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生长速度略慢于pcDNA3.1( )/Colo205、Colo205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内pcDNA3.1( )/angio组细胞的致力显著降低,瘤体增长缓慢,抑瘤率较高(P<0.01),瘤体组织中MVD及VEGF的表达较低(P<0.05);pcDNA3.1( )/Colo205、Colo205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血管抑制素不直接影响结肠癌细胞Colo205的生物学特性,但在体内可强烈抑制肿瘤的生长,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管生成因子而抑制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发挥抑制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9.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分子作用机制复杂。MIF通过调控嗜酸粒细胞、细胞因子、气道反应性及黏液分泌等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是一种重要的前炎症因子,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其分子作用机制复杂.MIF通过调控嗜酸粒细胞、细胞因子、气道反应性及黏液分泌等参与了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美洛昔康对结肠癌细胞VEGF和angiopoietin-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COX-2选择性抑制剂美洛昔康(meloxicam)对结肠癌细胞HT-29生长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100,200,400,800μmol/L美洛昔康对细胞进行干预后,采用CCK-8活细胞计数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Ang-2的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COX-2,VEGF,Ang-2mRNA含量.结果:美洛昔康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T-29细胞具有细胞毒作用,细胞增殖活性随浓度增加、时间延长逐渐降低(P值:0.000→0.029;0.000→0.043),呈现量-效、时-效关系.并且美洛昔康呈浓度依赖性改变细胞周期分布,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P值:0.000→0.015).上清液中VEGF和Ang-2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存在时间和浓度依赖性(P值:0.000→0.018;0.000→0.028).细胞COX-2,VEGF和Ang-2mRNA表达亦明显降低(P值:0.000→0.025),也存在浓度依赖性.结论:美洛昔康能够在蛋白、核酸水平上抑制结肠癌细胞分泌VEGF和Ang-2,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migrationinhibitoryfactor ,MIF)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冠脉造影 (coronaryangiogra phy ,CAG)提示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70 %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 4 3例为冠心病组 ,CAG冠脉无狭窄的患者 4 3例为正常对照组 ,测定两组间外周血血浆MIF浓度。结果 两组间外周血所测得MIF浓度存在明显差异 ,冠心病组血浆MIF浓度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 [(13 70 9± 11 4 95 )ng/mL与 (30 5 2 6±7 84 5 )ng/mL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MIF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减低 ,MIF可能参与冠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4.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是一种高度保守的的多能细胞因子,受下丘脑一垂体控制,在调节机体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MIF在机体中分布广泛,并参与了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近年来MIF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倍受关注,研究证实MIF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虽然大多数研究承认MIF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其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相关性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 is a cytokine that mediat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lignant cells and the innate immune system. Recently, MIF has received attention for its role in tumorigenesis. We evaluated the prognostic role of MIF in 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 (CCRCC).A total of 152 patients, who underwent nephrectomy for CCRCC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tissue microarray blocks containing 298 cores—2 cores per CCRCC patient was perform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F expression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was evaluated. Total RNA and protein were extracted from 7 RCC (renal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s. MIF was knocked down in Caki-2 cells, and a wound healing assa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migratory activity.Among the 298 cores, 180 (60.4%) were positive for MI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CCRCC patients with negative MIF expression exhibited poor disease-free survival (hazard ratio: 2.08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821–5.307, P value: .023) and poor disease-specific survival (hazard ratio: 2.101,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009–4.374, P value: .047). The wound healing assay revealed that cell confluence was lower in MIF-deficient Caki-2 cells than in control cells.Negative MIF expression might be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marker for patients with CCRCC.  相似文献   

16.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7.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世界上主要的致死性感染性疾病之一,但是目前药物抗性虫株的出现、有效疫苗的缺乏,特别是对疟原虫生物学、疟疾病理机制以及宿主在疟原虫感染后的免疫应答等方面了解不足是控制疟疾的主要困难.大量研究发现,机体内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包括疟疾在内的多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凶此受到研究者口益广泛的关注.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疟原虫等寄生虫巾也先后鉴定出MIF分子,它们不仅在结构上具有高等牛物MIF分子的典型特征,而且还具有与之相似的功能.尽管其在感染过程巾的作用尚不清楚,但迄今为止多项研究表明,这些宿主MIF的同源分子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的能力.该文综述了宿主MIF和寄生虫MIF在疟疾感染和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