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的头皮及颅内脑电图(EEG)特点,探讨与痉挛发作相关的EEG变化及其与发作间期放电、神经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头皮同步视频脑电图(V-EEG)。此11例患者均行术中皮层EEG监测30~60min,其中4例术前行颅内电极长程EEG监测。结果:8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基本对称的痉挛发作,发作期头皮EEG为全导高波幅慢波、尖波伴低波幅快波活动或广泛低波幅快波活动发放;另3例患者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痉挛发作,EEG为局灶性棘慢波发放。术中皮层监测5例患者为反复的、暴发出现的多棘波活动,2例患者见持续性的棘波、尖波活动,4例未见明显的癫痫样电活动。4例行颅内电极监测者发作期EEG表现,2例为“前导性”的高波幅棘波伴随20Hz左右的低波幅快波发放;另2例为局灶性低波幅快波活动并迅速扩散,无“前导性棘波”。手术切除“前导性棘波”或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消除发作。结论:在一部分癫痫性痉挛发作患者,其痉挛发作可能因新皮层局灶的电发放点燃,颅内EEG如果存在前导性的棘波,这个棘波部位可能是促发痉挛发作的点燃灶。完整切除术中监测呈现反复性、节律性痫样放电的皮层可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43例成人植物神经性癫痫的脑电图(EEG),结果异常率为76.7%。异常脑波多表现为背景脑波慢失律或慢化,阵发性中一高幅尖波,慢波及失一慢波综合发放(多为双侧同步性),中线额区阵发性正弦样θ节律、及12—13次/秒的α波呈节律性正尖波化;少有高幅棘波,与此类儿童患者相比,异常放电波幅较低、病史较长,临床表现复杂,易造成误诊。对比类患者采用抗痫药及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的药物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植物神经发作性疾病与癫痫样异常放电的关系。方法:对167例临床诊断为植物神经性发作儿童的24h动态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监测到69例患儿临床发作,痫样放电(棘波、尖波、棘慢、尖慢波综合)11例,间期6例,痫样放电率为10.2%,腹痛性发作痫样放电率较高(X^2=9.35,P〈0.01)。结论:24h动态脑电图监测对儿童植物神经性发作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儿童癫癎发作的临床特征与录像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儿童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和录像脑电图(Video—EEG)特征。方法:对123例年龄9天至15岁癫痫患儿进行Video—EEG监测,记录并同步分析发作时EEG与临床表现。结果:123例中记录到568次发作,分三种类型。1、全面性发作53例201次发作:①婴儿痉挛18例中53次发作,发作期EEG表现为广泛低波幅快活动或高波幅慢波暴发与低电压抑制;②肌阵挛发作12例中79次发作,发作期EEG表现各导联多棘波、多棘慢波;③强直发作10例中24次发作,发作期EEG表现导联低波幅快节律、多棘慢波;④阵挛发作10例中39次发作,发作期EEG表现各导联棘慢波、尖慢波;⑤失神发作3例中6次发作,发作期EEG表现全导联3Hz棘慢波。2、部分性发作67例中339次发作.分别起源于额、中央、顶、颞、枕,其中38例191次发作为继发全身发作。3、混合发作3例中28次发作。结论:Video—EEG有助于临床医师对儿童癫痫的正确分型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中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癫痫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难治性癫痫患者78例术中采用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在病灶切除前对致痫灶区行皮层电极描记,记录有无痼样放电和范围,对痫灶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采用联合手术方法进行病灶切除,之后再次或多次描记,以判断痼样放电有无减少或消失,对有痫样放电的皮层再次进行软膜下横切术。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78例患者,术前均在预定的致痫灶局部记录到棘波、棘慢波、尖波和尖慢波;致痢灶切除后即时监测结果显示其中有7例痫样放电完全消失,56例痫样放电明显减少、背景波幅降低,15例在病灶周围仍散在有明显痫样放电,经再次处理后减少,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78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至4年,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精神状态改善。其中发作消失51例(65%),发作明显减少(75%以上)16例(21%),发作减少(50%以上)7例(9%),发作无变化4例(5%)。总有效率为95%。结论:在癫痫外科手术中运用颅内电极进行脑电监测,能进一步明确致痂灶部位、监测异常波出现的范围及异常程度,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致痫灶,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额叶癫癎的临床与脑电图(EEG)特征。方法:对临床确诊为额叶癫痫24例的临床表现结合发作期、发作间期的EEG进行分析。结果:最常见的因素有明确病因者18例,包括头部外伤、颅内感染、脑血管病、脑肿瘤等。24例额叶癫癎患者EEG 23例(96%)共监测到45次发作,以睡眠中发作为多见,其特点是发作频繁,持续时间短。临床表现以局灶性运动发作和不对称强直发作为主。EEG表现为以额区为主的痫样放电,睡眠中阳性率高。发作间歇期12例见癎样放电,9例为阵发慢波,3例未见异常波。结论:额叶癫癎是一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具有特征性的癫癎综合征,正确认识临床特征和EEG特点是明确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迷走神经刺激术(VNS)对顽固性癫痫的疗效及评价其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用VNS治疗7例顽固性癫痫患者,治疗期为3年,结束治疗后继续观察2年,共观察5年。整个观察期内患者仍用足量抗癫痫药物。比较治疗前、治疗期及结束治疗后癫痫的发作情况及EEG变化。结果:7例患者在VNS治疗期内5例有效,其中3例发作频率减少25%~50%,2例终止发作,另2例无效。结束VNS治疗后原有效的3例中,2例发作加重,1例发作类型改变,发作次数增加,但强度减轻;2例终止发作者中1例目前仍未发作,另1例癫痫复发。EEG情况与临床相一致,当癫痫发作被控制时,EEG明显好转,棘(尖)慢复合波减少。癫痫复发时EEG会出现相应的痫样放电。7例患者在结束随访的第五年,有6例EEG仍明显异常,有棘(尖)或棘(尖)慢复合波。结论:VNS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安全性,且治疗期间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对发作的完全控制率低,停止刺激后易复发,且费用昂贵,很难作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叶癫痫的临床特点与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4月确诊的19例额叶癫痫患儿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9例患儿共监测到83次临床发作,平均每例4.4次。其中7例仅出现于清醒期,9例仅出现于睡眠期,1例清醒睡眠期均有发作。发作持续时间3s至105s,平均32s。主要发作类型有: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姿势性强直、偏转性强直、局部阵挛运动、发声、情绪症状、额叶失神等,其中发作例数最多的前3位分别是:过度运动性自动症、姿势性强直和偏转性强直;发作间期脑电图18例监测到癫痫样放电,以额区为主的尖波、棘波、尖(棘)慢波最为常见。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额部导联的爆发性活动,通常有演变过程。以最开始出现的异常波为依据,主要有低波幅快波节律和爆发性尖波、棘波、尖(棘)慢波。结论额叶癫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部分性癫痫,发作形式复杂多变。额叶癫痫诊断主要依据视频脑电图监测到发作期临床及脑电图表现等,目前视频脑电图是额叶癫痫有效、非损伤性临床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4小时动态脑电图(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对晕厥与癫痫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92例以昏倒就诊,但常规脑电图(REEG)和心电图(ECG)均阴性的患者做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并结合临床进行观察。结果:46例AEEG检测到多次阵发性棘波、尖波、棘慢波综合、尖慢波综合等痫样放电而诊断为癫痫,24例诊断为晕厥(心源性晕厥占58.3%,脑源性晕厥占25%,反射性晕厥占16.7%),6例不能定性,16例正常,总阳性率为82.6%。结论:24小时AEEG加心脏导联监测能帮助鉴别临床以昏倒发作的晕厥与癫痫,并能区分晕厥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晕厥病人行脑电图(EEG)检查,为临床医生提供癫(痫)与晕厥的重要诊断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300例晕厥者中27例(痫)样放电的EE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晕厥中误诊的27例患者的EEG显示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异常放电检出率为9%,因晕厥来就诊的人群中有些存在(痫)样放电.对这部分病人的病史进行回顾并追踪确定为癫(痫).结论:癫(痫)的临床症状可以表现为惊厥,也有不典型的表现如晕厥样的发作,EEG检查可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作性头痛者24 h 动态脑电图(AEEG) 监测的价值。方法:对120 例发作性头痛患者进行24 h AEEG 监测,分析发作期和间期脑电活动特点,并与常规EEG 作自身对照。结果:AEEG 非特异性异常54 例(45 % ) ,捕捉到癎样放电11 例(9-2 % ) ,EEG 非特异性异常31 例(25-8 % ) ,捕捉到癎样放电仅4 例(3-3 % ) ,AEEG 异常率(54-2 % ) 明显高于EEG(29-2 % ) 。AEEG 癎样放电多见于觉醒期和发作期。结论:发作性头痛患者确有一小部分属于头痛型癫癎,24 h 脑电监测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迟发性癫Xian发作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特征。方法:对98例老年迟发性癫Xian发作患者的病因、临床发作类型及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3例有明确病因,分别为脑血管病45例,脑肿瘤16例,脑外伤5例,脑萎缩5例,血液病2例;临床发作为部分性发作68例(单纯部分性发作44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4例),全面性发作26例,不能归类的发作4例;脑电图正常21例,异常77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为低至中幅慢波增多,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分布,77例异常脑电图中9例出现癫Xian样放电,临床疗效:完全控制44例(45%),部分控制24例(25%),无效10例(10%),死亡20例(20%)。结论:老年迟发性癫Xian大部分病因明确。临床以部分性发作为主,脑电图以慢波活动为背景,癫Xian样放电阳性率低,临床完全控制率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和皮质脑电图(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发作类型、术前MRI与VEEG检查、术中ECoG及深部电极脑电图监测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所有患者海马均有病变。结果:在连续或超过24h VEEG监测中,18例有临床发作(69%),其中1例简单部分性发作,6例复杂部分性发作,9例全身强直发作,2例失神发作。各例均可见痫样波活动,多数集中于颞叶。术中ECoG监测颞区皮质均有棘波发放(100%),深部电极监测海马区有痴波放电25例(96%)。结论:VEEG和ECoG在伴有海马病变的难治性癫痫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EEG异常改变,预测药源性癫痫临床发作。方法 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后单用氯氮平治疗,服用氯氮平剂量在100~150mg/d、175~300mg/d、325~600mg/d时分别行EEG检查。结果 共7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EEG发现癫痫样放电,其中服用氯氮平175~300mg/d时有5例(6.94%)发现癫痫样放电(未见癫痫临床发作),325~600mg/d时发现67例(93.06%)有癫痫样放电,其中34例(50.75%)出现癫痫临床发作(2例癫痫频发)。减量或停用氯氮平、同时加用抗癫痫药物后痫样放电消失、癫痫发作停止、慢波减少、EEG逐渐恢复。结论 EEG痈样放电与服用氯氮平剂量呈正相关。临床上可以通过EEG检查来预测药源性癫痫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迟发性癫Xian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迟发性癫Xian发作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人迟发性癫Xian的临床及脑电图资料。结果:癫Xian发作的可能因为脑血管病41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11例),脑肿瘤19例,脑外伤4例,脑萎缩8例。癫Xian发作的类型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48例;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2例,失神发作6例,单纯运动性发作17例,单纯体感性发作7例。脑电图正常7例,异常73例。异常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弥漫性慢波活动22例,局限于一侧半球的慢波活动34例,散在或阵发性棘波、尖波或棘慢、尖慢综合波49例。结论: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是老年迟发性癫Xian发作的主要原因。癫Xian发作以全身强直阵挛发作为主。脑电图异常率高,主要表现为在弥漫性慢波活动基础上出现癫Xian样放电。  相似文献   

16.
&&颅脑术后继发癫的脑电图表现@齐伟 @吴厚慧&&  相似文献   

17.
儿童非癫癎性发作事件的动态脑电图监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观察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24h动态脑电图(AEEG)的特点及其诊断意义。方法:对AEEG监测到的121例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临床发作期EEG进行分析,并以常规脑电图(REEG)进行对照。结果:REEG非特异性异常13例10.7%),AEEG非特异性异常30例,(24.8%),痫样放电3例(2.5%),总异常率27.2%。非特异性异常检出率以偏头痛最高(34.8%),其次为晕厥(23.5%)及睡眠障碍(22.2%)。结论: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AEEG多为正常或非特异性异常,这有助于儿童非癫痫性发作事件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2 4小时脑电 /心电同步监测对癫性晕厥和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 72例临床怀疑癫性晕厥和心律失常性晕厥患者进行 2 4小时动态脑电图 (AEEG) /心电图 (ECG)同步监测。结果 :①癫性晕厥 42例中 ,EEG总异常率 83 91%。样放电出现率71 2 4% ;心电图显著异常率 19% ;②心律失常性晕厥 2 1例中 ,EEG总异常率 2 4% ,样放电出现率 5 % ,心电图显著异常 91% ;③可疑癫性晕厥 4例中 ,AEEG样放电 1例 ;④可疑心律失常性晕厥 3例 ,ECG均为非显著异常 ;⑤晕厥原因不明 (癫与心律失常两种疾病并存 ) 2例 ,均检出样放电及显著心律失常。结论 :2 4小时EEG/ECG同步监测对癫性晕厥和心律失常性晕厥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各种发作类型癫痫及其与脑电图(EEG)表现的关系。方法:对352例确诊癫痫患者行规范的病史询问及长程EEG监测(描记时间10~15h),并按照1981年ILAE分类和名词委员会推荐的癫痫发作的分类方案进行发作症状的分类,按照1989年II,AE推荐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分类作出诊断,分析其发作类型和EEG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352例中,EEG异常246例,异常率为69.9%,24例(6.8%)记录到临床发作。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每月发作大于4次者较每月发作少于4次者EEG异常率显著升高(P=0.014)。部分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929),但前者更多表现为EEG局限性异常(P=0.014)。结论:规范的长程EEG检查异常率较高,EEG异常率与发作频率相关,不同癫痫发作类型患者的EEG表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同步录像脑电图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在新生儿惊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EG仪,对64例胎龄28~44周的惊厥发作新生儿进行VEEG监测分析。结果:64例惊厥新生儿VEEG监测正常43例(67.2%),异常21例(32.8%)。其中发作期样放电者13例;发作间期样放电3例,其背景节律正常;发作间期背景节律改变伴有样放电2例;仅背景波异常而无样放电3例,其中低电压1例,平坦波1例,交替现象消失1例。睡眠期样放电的放电频率比清醒期明显增高,且以安静睡眠期最为多见。18例VEEG同步监测到发作期样放电,其中16例起始放电为局灶起源,以颞区为主(13/18)。46例临床发作时,VEEG监测均无样放电,临床确诊为非癫样发作。结论:VEEG监测对于新生儿惊厥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利于早期治疗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