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不同级数的 FA- 型、FA- 型和由 FA- 型 6级简化为 2级型的 3种类型的 ANDERSEN生物粒子采样器 ,在室内外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进行了比较 ,同时对 FA- 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5台 FA- 型生物粒子采样器的第 1级、第 2级采集的空气微生物粒子数和所占粒数百分比均无明显差别 ;逃失率为 3.3%。FA- 型和 FA- 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的采样效果也没有明显差别 ;由 FA- 型 6级简化为 2级型的采样器与 FA- 型采样器对空气微生物粒子浓度和粒子大小分布的采样效果有明显差别 ,FA- 型采样器不宜简化为 2级型采样器使用  相似文献   

2.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采样是进行分析测定的重要步骤,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环境保护机构对发展水中痕量污染物的富集采样技术极为重视,自动采样器(装置)得到广泛应用.美国国家环保局(EPA)下属的辛辛那提环境监测与支持实验室编著的《水与废水采样及样品保存手册》一书,专门介绍了一些市售自动采样器,认为自动采样器的使用为进行环境污染监测和筛选环境水样中的优先监测物和致突变物质,提供了方便,使过去因工作量大而无法广泛开展的工作成为可能,采样器以及采样技术的发展水平从而反映了一个国家环境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3.
污染场地土壤气被动采样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杰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2):494-502
在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场地调查中,土壤气采样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常规的土壤气采样主要依赖吸附管和采样罐等主动采样方法,但主动采样有很多缺点.作为一种新兴的采样技术,被动采样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更能代表长时间人体暴露、可用于低渗透性地层等优点,已经成为污染场地调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被动采样的理论基础、采样器类型、吸附剂类型、采样误差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对土壤气被动采样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及前沿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并对该技术在我国场地调查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和建议.结果表明:在被动采样中准确控制采样器的采样速率(uptake rate)是保证其定量能力的关键,当控制采样速率低于土壤气中VOCs的补给速率时,可以实现良好的定量效果.影响采样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待测VOCs的性质、吸附剂种类、采样器结构以及各类环境因素,挥发性强的VOCs较难被捕集且容易发生逃逸.不同被动采样器用于不同种类VOCs采样时的采样速率可以相差6个数量级,从最低的0.005 5 mL/min到最高的125 mL/min.因此,建议在实际采样中应选用结构合理的采样器,控制采样速率不宜过大,以降低饥饿效应的产生;应选用与待测物匹配的吸附剂,对待测物兼具良好的保留能力和脱附能力;应加强环境因素(温度、湿度、土壤性质)对采样速率影响机制及场地校准方法的研究;应该结合研究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壤气被动采样技术指南.   相似文献   

4.
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魁  白志鹏 《环境工程》2006,24(5):67-68,81
研制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阐述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对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的PM10和PM2·5捕集效率以及采样时间进行了研究分析,选取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合适的采样时间。  相似文献   

5.
姜林  赵莹  钟茂生  付全凯 《环境科学研究》2017,30(11):1746-1753
污染场地中土壤气样品的采集是蒸气入侵风险评估的关键,目前最常用的主动土壤气采集技术包括真空苏玛罐和泵吸附管,其操作繁琐、成本高、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只能采集短时间的浓度.土壤气定量被动采样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采样技术,很好地克服了主动式采样存在的不足,是目前污染场地中土壤气调查的研究热点.通过总结现有研究,就定量被动采样技术的理论、被动采样器吸附剂和外壳材料的选择、被动采样器吸附速率的研究及定量被动采样在污染场地中的应用进行论述.综合研究发现,只要严格控制吸附速率,被动采样能够提供准确的定量土壤气浓度测量;采样器结构的设计、外壳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控制吸附速率;吸附速率受环境因素和土壤性质的影响,场地校正是获得准确结果的有效途径.我国在土壤气采样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建议:加大高效、广谱型或混合型吸附材料及相应测试方法和设备的研发;加强吸附速率的影响因子及场地校准方法的研究;加强土壤钻孔内土壤气的补给速率的模型和场地实测研究;增加不同种采样器的现场应用比较研究;进行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相似文献   

6.
被动式个体采样器(passive personal sampler)是基于气体分子扩散或渗透原理,采集空气中气态或蒸汽态污染物的一种采样方法,它不使用任何电源和抽气动力,是一种无泵采样器,可连续采样,并可作为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监测。国内外开展室内被动式扩散采样器的研究和应用的文章很多,并逐步应用于室内环境空气的监测方面,特别是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但是,在使用中要特别注意风速对气体污染物的采样速率的影响,为此文章介绍了利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研制的室内分子扩散采样器[1],并自制挡风筒,使分子扩散采样器暴露在一个恒定的风速环境中,排除风速对采样速率的影响,应用于室外环境监测沈阳市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氮的方法。经实验室性能评价能够满足实验室测试的要求,并经有动力的溶液吸收管法现场对比测试,两种测试结果一致。为室外环境监测二氧化氮提供了一个经济、准确,有实用价值的采样方法。  相似文献   

7.
探讨被动采样器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的可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被动采样器与空气自动站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全年的对比实验,并对大量的监测数据进行了规范的处理分析,结果表明:被动采样器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且相对稳定时,被动采样器与自动站监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别;在环境条件基本满足采样条件但不稳定时,需要根据实际对被动采样器的采样速率和监测空白进行修正,才能与自动站监测结果可比。  相似文献   

8.
极性有机物一体化采样器(POCIS)是一种富集检测水体中极性有机化合物的被动采样技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某段时间内水体中污染物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该研究利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作为POCIS采样器的吸附材料,探讨了不同水环境条件下MWCNT-POCIS采样器对6种典型抗生素采样速率(RS)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流流速是影响RS的主要因素,盐度和溶解性有机质对RS影响不显著。将MWCNT-POCIS采样器应用于水体中抗生素浓度的监测,并与传统的主动采样方法进行对比,发现MWCNTPOCIS采样器测定的抗生素浓度与主动采样测定的浓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我国目前水质采样技术规范和水质采样器的现状,阐述了负压式水质采样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采样方法。该采样器不需电源、携带方便,可有效地控制采样深度并实现分层采样。  相似文献   

10.
极性有机物一体化采样器(POCIS)作为富集水体中有机物的新型采样技术,可以反映目标物在被测水体中的时间权重浓度,因此在环境监测中是对主动采样方式的重要补充.本研究采用POCIS进行了4种固醇类雌激素化合物(雌酮、雌二醇、雌三醇及雌炔醇)的富集动力学,以及温度和目标物浓度对POCIS富集雌激素影响的实验室模拟研究.结果表明,POCIS对目标化合物的富集放置时间7 d内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r2≥0.988 1,P<0.001).温度对目标物在POCIS上富集的影响比较显著(RSD>12%),随着温度的升高,目标化合物在POCIS上的采样速率减小.而目标物浓度对POCIS富集没有显著的影响(RSD<5%).将所建立的POCIS采样装置应用于九龙江流域的现场环境中,发现利用POCIS估算出的目标物时间权重浓度与主动采样测定的浓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2=0.720 9,P<0.001),验证了POCIS在实际环境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收集厦门市所辖6个区的工业源活动水平数据和厦门市环境统计数据等相关资料,运用排放因子法计算得到2019年厦门市6个辖区的8个行业的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分析了厦门市各辖区VOCs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工业源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调研,分析排放清单企业VOCs污染处理技术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19年厦门市工业源VOCs产生总量为16027.88 t,排放总量为5514.58 t,其中厦门岛外的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和集美区VOCs排放量分别为1648.35、2111.13、667.52和750.48 t,岛内的湖里区和思明区VOCs排放量较少,分别为292.42 t和44.68 t.除了湖里区,厦门市排放强度呈现岛外大于岛内的空间分布特点.厦门市8个行业中,VOCs排放主要来自于涂装、印刷、化工和橡胶行业,分别占厦门市总排放量的51.21%、20.18%、13.63%和10.67%.厦门市VOCs废气处理工艺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从源头控制层面,企业使用低(无)产生VOCs的原辅材料,可有效地从源头控制VOCs产生和排放;从末端处理工艺层面,UV光解/光催化、吸附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和生物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低于80%,吸附与催化燃烧等组合工艺以及燃烧法的实际处理效率均高于90%.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城市周边小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空气污染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多蓄热室旋转换向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炉,对现有焚烧炉内不合理的流通截面积分配比例进行了改进,并在北京市郊某工厂建设了处理能力为3 000 m3/h的应用示范装置。通过对焚烧炉出口残留VOC和焚烧炉能量消耗数据的分析和计算,揭示了影响焚烧炉示范装置VOC处理效果和燃料消耗量的因素。应用情况表明:新型蓄热式有机废气焚烧炉对VOC的处理效率可达95%,同时比常规热力焚烧炉节能70%以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为源VOC排放清单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9,他引:14  
魏巍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1,32(2):305-312
针对采用"排放因子法"构建的中国人为源VOC排放清单,开展了不确定性研究工作.基于排放清单输入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构建了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的不确定度评估系统,获得了清单输入信息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利用Monte Carlo模型将输入信息的不确定度传递到清单的输出值,计算了2005年我国人为源VOC排放概率密度分布函数....  相似文献   

14.
Uneven distribu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nd biomass, and excess biomass accumulation in some biofilters hinder the application of biofiltration technology. An innovative multilayer rotating drum biofilter (RDB) was developed to correct these problems. The RDB was operated at an empty bed contact time (EBCT) of 30 s and a rotational rate of 1.0 r/min. Diethyl ether was chosen as the model VOC. Performance of the RDB was evaluated at organic loading rates of 32,1, 64.2, 128, and 256 g ether/(m^3·h) (16.06 g ether/(m^3·h) ≈ 1.0 kg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m^3·d)). The EBCT and organic loading rates were recorded on the basis of the medium volum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ther removal efficiency decreased with an increased VOC loading rate. Ether removal efficiencies exceeding 99% were achieved without biomass control even at a high VOC loading rate of 128 g ether/(m^3·h). However, when the VOC loading rate was increased to 256 g ether/(m^3·h), the average removal efficiency dropped to 43%. Nutrient limitation possibly contributed to the drop in ether removal efficiency. High biomass accumulation rate was also observed in the medium at the two higher ether loading rates, and removal of the excess biomass in the media was necessary to maintain stable performance. This work showed that the RDB is effective in the removal of diethyl ether from waste gas streams even at high organic loading rates. The results might help establish criteria for designing and operating RDBs.  相似文献   

15.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re a kind of important precursors for ozone photochemical formation. In this study, VOCs were measured from November 5th, 2013 to January 6th, 2014 at the Second Jinshan Industrial Area, Shanghai, Chin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sured VOCs were dominated by alkanes (41.8%), followed by aromatics (20.1%), alkenes (17.9%), and halo-hydrocarbons (12.5%). The daily trend of the VOC concentration showed a bimodal feature due to the rush-hour traffic in the morning and at nightfall. Based on the VOC concentration, a receptor model of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coupled with the information related to VOC source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ajor VOC emissions. The result showed five major VOC sources: solvent use and industrial processes were responsible for about 30% of the ambient VOCs, followed by rubber chemical industrial emissions (23%), refinery and petrochemical industrial emissions (21%), fuel evaporations (13%) and vehicular emissions (13%). The contribution of generalized industrial emissions was about 74%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made by vehicle exhaust. Using a propylene-equivalent method, alkenes display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followed by aromatics and alkanes. Based on a maximum incremental reactivity (MIR) method, the average hourly 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 (OFP) of VOCs is 220.49?ppbv. The most significant source for ozone chemical formation was identified to be rubber chemical industrial emissions, following one by vehicular emission. The data shown herein may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to develop effective VOC pollution control strategies in industrialized area.  相似文献   

16.
利用Williams等和Guenther等的模型估计中国地区NOx和VOC的自然源排放.所得清单显示土壤NOx排放总量(以N计)为225.75 Gg;植被VOC年排放总量(以C计)为13.23 Tg,其中异戊二烯、单萜烯、其它VOC分别为7.77、1.86、3.60 Tg;排放有明显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运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以及光化学模式Calgrid研究这些排放在不同季节对对流层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O3、NOx、HNO3和PAN的全国平均浓度在土壤NOx排放影响下分别增加15.3%、15.7%、25.5%和6.5%;在植被VOC排放影响下改变5.6%、-4.9%、-19.3%和142.3%;在两者综合影响下增加26.1%、8.8%、4.3%和177.9%;浓度变化在夏季明显强于其它季节.自然源对中国地区光化学污染物空间分布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同区域气象条件、源排放和NMHC/NOx比值等因素有关.NOx和VOC的自然源排放对光化学特性影响显著,在光化学模拟过程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基于树种蓄积量的中国森林VOC排放估算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张钢锋  谢绍东 《环境科学》2009,30(10):2816-2822
以中国森林优势树种为对象,应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提供的林分优势树种蓄积量资料和Guenther提出的光温影响模型,估算各优势树种的VOC排放量,建立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VOC排放清单,并探讨了森林源VOC在不同时空和不同龄级林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中国森林VOC总排放量为8 565.76 Gg,其中异戊二烯5 689.38 Gg(66.42%),单萜烯1 343.95 Gg(15.69%),其他VOC 1 532.43 Gg(17.89%);不同树种的VOC排放量差异较大,栎类、云杉、马尾松等为主要贡献树种,贡献率分别为45.22%、6.34%和5.22%;西南和东北地区为中国森林VOC主要排放区域,云南、四川、黑龙江、吉林、陕西5省排放最多,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5.09%、12.58%、10.35%、7.49%和7.37%;森林VOC排放存在非常强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排放量最大,占全年的56.66%;不同龄级林分对VOC排放的贡献有所不同,中龄林贡献最多,占森林排放总量的38.84%.  相似文献   

18.
区域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建立   总被引:20,自引:9,他引:11  
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应用于估算VOC天然源排放的研究,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的估算方法.根据方法需要,确定了我国部分树木排放异戊二烯和萜烯的标准排放因子,各植被类型排放各种VOC的标准排放因子,以及各植被类型季节平均的叶生物量密度.应用该方法估算了华南地区满足区域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要求的高时空分辨率VOC天然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华南地区夏季典型日的VOC天然源排放总量约1.12×104t,VOC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其中地理分布取决于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日变化规律则依赖于太阳辐射和温度的高低.并讨论了VOC天然源排放估算过程中误差的来源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某经济开发区企业废气扰民、厂居邻避问题,对开发区工业区内常被投诉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普查和排放测试,开展了大气环境污染源快速识别系统的应用研究。采用SPIMS (在线挥发性有机物质谱)对企业进行VOCs排放特征测试并建立指纹数据库,通过敏感点离线采样、走航监测等手段,建立匹配特征数据谱图,结合污染特征相关性分析,构建了对应污染源排放特征(指纹)数据库及污染源快速识别模型。确定了工业园区6家存在潜在污染扩散的重点企业,包括2家塑料制品企业、1家香料制造企业、3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经工业园区污染源企业现场监测以及居民敏感小区环境空气样品组分分析,判断其中2家电子产品制造企业和1家塑料制品企业污染源排放特征臭气污染物传输到敏感小区,以甲烷、正丁烷、异戊烷、丙酮、丁酮、乙酸乙酯、间、对二甲苯等物质为主,为精准控污提供了实质性证据,为该区工业源的日常管控和污染投诉快速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宁波人为源VOC清单及重点工业行业贡献分析   总被引:13,自引:9,他引:4  
李璇  王雪松  刘中  吴梁  翁燕波  胡杰 《环境科学》2014,35(7):2497-2502
宁波是我国华东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宁波工业活动的VOC排放及其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收集宁波市各类VOC人为源的活动水平数据,采用"自下而上"的估算方法,建立了宁波地区2010年人为源VOC的排放清单,并进一步分析了宁波市排放VOC的重点工业行业及其贡献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2010年人为源的VOC排放总量为17.6万t,其中工业源、机动车排放源和居民源是宁波市人为排放VOC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排放量的62.0%、17.2%和15.5%.而在工业源中,合成材料制造业、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业是宁波市两个重点VOC排放工业行业,其排放量分别占宁波VOC总量的18.6%和13.1%,反映出石油化工企业对宁波市VOC排放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