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通辽与长春两地区成人枢椎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了解枢椎形态和结构的性别地区差异,(2)方法对通辽与长春两地区129套成人枢椎(男76套,女53套)进行了测量,指标包括齿突高,全高,椎体高,矢径,全宽,椎孔矢径和椎孔横径,计算了椎体指数和椎孔指数,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3)结果枢椎7项测量指标,除椎孔矢径与横径(长春地区的椎孔横径除外)以及通辽地区齿突高外,其性别差异均具有显著性(t=0.03~1.95,P均〉0.05),指数比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85例(男46,女39)国人寰椎进行了四项测量并算出两项指数。其平均值(单位:mm)男女分别为:矢径45.98±0.46与42.06±0.37;全宽78.36±0.57与70.90±0.54;椎孔横径29.76±0.27与27.75±0.26;椎孔矢径27.75±0.29与25.90±0.29。四项性差均非常显著,但两性重迭率均≥38.9%,指数性差不显.从中挑选全宽(x_1)和矢径(x_2)两个变量计算得判别式 Z=x_1 2.21098x_2临界值 Z=172.9102。经组内外回代误判率分别为18.5%与12.9%。另进行了相关分析,其中矢径与椎孔横径和全宽与椎孔矢径均呈中度正相关,并用矢径推算椎孔横径男性=18.01 0.2579矢径,女性=4.88 0.5505矢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体枢椎齿突三维重建模型与干骨标本解剖学差异. 方法 利用活体头颈部CT连续扫描数据,建立枢椎齿突三维重建模型,将其参数测量结果与干骨标本对应参数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枢椎齿突三维重建模型与干骨标本的枢椎总高度、齿突高度、齿突基底部的左右径、齿突基底部的前后径的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 结论 活体枢椎齿突三维重建模型可以替代干骨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寰椎、枢椎新鲜骨折的保守治疗的疗效.[方法]寰椎骨折5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3例,创伤性枢椎滑脱5例,行颅骨牵行后,用头环背心或支具外固定.[结果]2例齿状突骨折未愈合,4个钉道感染.[结论]保守治疗部分寰椎、枢椎骨折是有效,合理选择病例.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4):165-168
枢椎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20%,临床常见的是枢椎齿状突骨折和Hangman骨折,而枢椎椎体骨折,即"非齿突非Hangman骨折",较为少见,又称枢椎混杂型骨折。枢椎混杂型骨折创伤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变异较大,骨折形态表现多样,关于其定义、分型及治疗均存较多争议。本文就枢椎混杂型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分型、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齿突侧块间距在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笔者医院收住的42例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患儿及45例正常儿童的寰枢椎CT资料,分析患儿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与齿突侧块间距差的相关性并比较患儿组与正常组齿突侧块间距不对称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患儿组寰枢椎相对旋转角与齿突侧块间距差无明显相关(r=-0.29,P=0.06);正常组与患儿组齿突侧块间距差不对称(≥1mm)发生率无明显差异,x2 =2.52,P>0.05.结论 齿突侧块间距差≥1 mm不适合作为儿童寰枢椎固定性旋转半脱位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正> 环椎固有椎体是极少见的颈椎先天畸行,我院发现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女,17岁,住院号150130,以右侧半身感觉障碍一年余为主诉,临床诊为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收住院。在检查过程中,颈椎正侧位及断层片显示:颈椎顺列正常,环枢椎侧方关节两侧不对称,左侧为水平位,右侧为内高外低的斜形,枢椎无齿突,环椎无前弓而有一完整的椎体,并与枢椎形成清晰的间隙,环椎体上方有尖状突出  相似文献   

8.
李键  桂斌捷  袁正 《安徽医学》2012,33(5):547-550
目的采取有限元的方法,建立第二颈椎(枢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该枢椎模型在外力作用下的生物力学行为,分析枢椎骨折的生物力学条件。方法利用螺旋CT扫描获得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原始DICOM数据图像,采用Mimic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导入ANSYS软件,得到枢椎骨性结构的三维实体模型。并且此模型上模拟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位及后伸位等条件下,枢椎承受的应力分布状况,分析枢椎可能出现的骨折类型。结果实验所构建枢椎骨性的有限元模型外形逼真,三维网格化后枢椎模型共包含1 717个节点,5 772个单元。模拟结果:头颅在中立、前屈、后伸位时枢椎最大应力集中于齿突基底部,次级应力集中区域为枢椎椎弓峡部;直接于齿突加载力模拟头部过度屈曲时,最大应力集中于齿突基底部。结论头颅位于中立位,屈曲位或者后伸位,枢椎齿突基底部及枢椎椎弓峡部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头部过度屈曲时,齿突基底部是应力最集中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曾文  吴伟  钟喜红  沈鲲  李杰 《四川医学》2013,(4):459-460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在治疗齿突骨折或齿突发育不良合并寰枢关节脱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5月~2011年8月,对9例齿突骨折或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齿突分离)合并寰枢关节脱位患者采用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其中男4例,女5例;年龄35~58岁,平均42岁;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7例,先天性齿突发育不良2例。齿突骨折按照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5例,Ⅲ型2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17分法)为10~15分,平均12分。结果 9例患者均完全复位,术后5~7d佩戴颈托下床活动。手术过程中均未发生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术后12个月时复查X线片显示所有的患者寰枢椎脱位复位,关节稳定,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术后12个月患者JOA评分为14~17分,平均15分,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VERTEX后路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突骨折或齿突发育不良合并寰枢关节脱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后路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技术对于Ⅲ型齿突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6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18例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进行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结果随访7~26(10.1±1.4)个月,18例齿突骨折均愈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5例,明显改善3例,无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内固定物无松动断裂,术后颈椎活动度良好,颈椎JOA评分明显改善,术后效果优良率为88.9%。结论改良颈后路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Ⅲ型齿突骨折手术创伤较小,恢复快,并保留了寰枢椎的生理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measure C3-C5 anterior fixed parametersment for the segmental anterior fixation surgery.Methods:The examinat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patients with CT imaging data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09-December 2012,C4-C6 cervical no lesions in 35 cases of imaging data were selected(20 males and 5 females,25 to 50 years old,average 41.2 years),The image data were rebuilded and measured diameter by Mimics 16.01 software,vertebral body height,vertebrae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diameter and diameter around,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the flange hole inside,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axis of the pedicle and sagittal axis and the horizontal axis angle and length were measu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vertebral body diameter of C4-C6,(26.67±0.25)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32.89±0.12)mm,anterior and posterior diameter of C4-C6,(6.89±0.12)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8.85±0.44)mm,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Vertebral body midline sagittal anterior,middle and posterior height from C4[anterior was(7.99±0.51)mm,middle was(7.09±0.42)mm,posterior was(7.76±0.49)mm].To C6[anterior was(9.89±0.45 mm,middle was(8.42±0.75)mm,posterior was(8.84±0.26)mm],vertebral bodies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vertebrae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diameter and diameter around anterior and posterior were gradually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equence;on both sides of C4~C6 were by transverse process hole inside edge distance(25.10±0.45)mm gradually increased to(28.89±0.56)mm,comparing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segment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edicle axis,the sagittal axis and horizontal axis angle and length were gradually increasi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ervical spine ordinal,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2.
本文测量了重庆地区成年人干燥颈椎100套(男性58套、女性42套)横突孔的矢径和横径,观察了横突孔的形状。颈椎横突孔的形状以椭圆形较多,近圆形次之,不规则形最少;双横突孔的出现率为13.69±0.92(191例),以C_6较多。此外,还在20具尸体中,测量了C_7横突孔下口处推静脉的外径;C_6横突孔下口处椎动脉、椎静脉和椎动脉神经的外径。且还观察了椎动脉和椎静脉在C_6横突孔下口处的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3.
颈椎横突孔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颈椎横突孔的测量与对椎动脉的形态的观察。评价横突孔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形成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方法 对13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及50例对照组人员作颈椎横突孔扫描,测量及孔径对比,并对其中107例及23例分别作了MRA及DCE-MRA检查。结果 横突孔形态多样,有卵圆,圆形,逗点及三角形等,卵圆型,约占70%左右,病例组横突孔孔径与对照组孔径对比,特别是横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原因复杂,横突孔的形态改变仅是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评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与交感神经关系中的价值。方法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间就诊的56例行颈部血管CT检查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34~76岁,平均50.6岁。经I晦床排除有VBI症状者32例纳入第一组;经临床和辅助检查诊断为VBI,排除椎动脉本身疾病且有交感神经症状者24例纳入第二组。所有患者均按预订扫描计划进行平扫、增强和后处理,观察并记录横突孔的径线、面积、相应层面椎动脉、横突孔的面积和比值,结果由两位放射科医师采取双盲法观察。结果①测量了所有患者横突孔的长径、短径、面积和椎动脉面积以及横突孔与椎动脉的面积比值。②用横突孔与椎动脉的面积比值衡量了第二组中有交感神经症状的24例共38个椎动脉狭窄水平的比值,显示均大于正常对照组比值的上限。结论@MSCT能准确的测量横突孔和椎动脉的径线、面积和横突孔与椎动脉的面积比值。②利用横突孔与椎动脉的面积比值能评价交感神经在VBI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腰椎椎孔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受检者进行螺旋CT扫描,测量腰椎椎孔横径和矢径、关节突关节间距、侧隐窝矢径及夹角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性40岁~49岁组b、L4、L;侧隐窝矢径,较其余各组减小(P〈0.05);男性L;侧隐窝夹角在50岁~59岁、60岁一组明显减小(P〈0.05),女性则主要表现在30岁~39岁组较大(P〈0.05)。②椎孔矢径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①腰椎椎孔的形态学变化受年龄因素影响;②椎孔径线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形态及三维空间下的各相关径值,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492例伴C5/C6椎间孔狭窄,在上海长征医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7月期间行手术治疗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正侧位X线、颈椎CT、颈椎磁共振等检查,数字骨科系统重建后观测椎间孔形态并测量最佳投射角度下的纵径、上前后径、下前后径、横截面积、椎间隙高度等径值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病例组与正常成人组C5/C6椎间孔之间、病例组病变椎间孔与对侧椎间孔以及病例组中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C5/C6椎间孔形态因骨赘增生等,以纺锤形、不规则形为主,病例组C5/C6椎间孔横径均值、纵径、横截面积、椎间隙平均高度分别为(5.81±1.40)mm、(10.45±1.70)mm、(50.02±15.46)mm2、(4.99±0.89)mm,均比正常成人组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C5/C6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间孔的形态发生改变,导致椎间孔的横径均值及横截面积值均明显减小;椎间孔的横径在诊断颈椎间孔狭窄方面敏感性及特异性高;术中减压时应更加注重椎间孔横径的有效扩大,以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寰椎椎动脉沟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科研提供寰椎推动脉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3例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后弓半距、横突孔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15.04%;浅沟型椎动脉沟72.82%;所有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4mm;椎动脉沟是寰椎的最薄弱处。结论:诊断“沟环症”和后弓切除术暴露范围要适当、慎重。  相似文献   

18.
贾春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59-306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 712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重点观测、记录椎动脉内径、走行、血流速度以及颈段入横突孔的位置等.其中103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 2 712例患者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为244例,占全部椎动脉型颈椎患者总数的8.9%,其中103例患者同时接受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CTA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快捷、无创且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88例成人寰椎作了观察。所观测的项目包括:(1)寰椎的矢径与横径;(2)寰椎椎孔的矢径与横径;(3)寰椎横突孔的形态、数目及大小;(4)寰椎椎动脉沟的宽度和深度;(5)寰椎椎动脉沟间距;(6)寰椎后桥与外侧桥的出现率等。 结合临床对这寰椎有关部分与颈椎病及颈椎疾患在诊治上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利用320排螺旋CT三维重建观察猕猴颈椎骨骼结构,椎动脉走形,测量椎动脉与其所经过横突孔直径大小。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以无创的方法获得健康实验猕猴颈部动脉的血流相关数据,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基础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颈部影像学资料。方法:选择健康实验猕猴6只,雌雄各半,年龄3-5岁,体重3.5-5kg,给予全身麻醉后行颈部CT血管扫描试验, 采用平扫及增强扫描技术,进行容积数据采集,获取正常猕猴颈部CT横断面影像。并在横断位图像中测量C6横突孔入口处左右两侧椎动脉直径、C2-C6横突孔的横径、矢状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健康猕猴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EDV)及血管内径(D)进行分析。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①猕猴椎动脉经C6横突孔入颈椎,C2横突孔出颈椎,并有钩椎关节的存在,猕猴椎动脉的走行与人极其相似;②猕猴左侧椎动脉直径为1.89?.44(mm),右侧椎动脉直径为1.72?.39(mm),双侧椎动脉直径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同一节段双侧的横突孔测量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人相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部血管提示:猕猴左右两侧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C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CCA-EDV),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ICA-P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ICA-EDV),颈外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ECA-PSV),椎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A-PSV)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部左侧动脉是猕猴的优势动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健康实验用猕猴颈部骨骼及血管的影像学资料,血流动力参数及血管内径的测值,为以猕猴为实验对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